分享

癸卯兔年看萌兔

 芝润斋 2023-09-02 发布于江苏


上新蹄兔上颌骨化石

上新世晚期(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中国古代,兔子被视为祥瑞之兽,常常出现在神话故事中,被人们赋予了吉祥、长寿等众多美好寓意。

封建时期,兔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政治寓意: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即赤兔白兔昭示着上天对有德之君的称赞,故深得君王喜爱。

凌家滩文化遗址兔形玉饰

新石器时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10号墓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玉兔,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兔形玉器。此玉兔呈薄片状,玉质呈灰白色。兔头微微仰起,两耳贴在脊背上,尾巴上卷,后足抬起,似乎呈奔跑姿态。

妇好墓出土玉兔

商代晚期(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兔形玉器,玉料呈青黄色,通体抛光,器形扁平。兔作俯卧状,头大身短,长耳后竖,耳上饰鳞纹,用双环线显示大圆眼,张口露舌,背微凹,短尾略上卷,前后腿弯曲,足部均雕出五爪,前足上有小孔。

青铜兔尊

西周(山西博物馆)

这件兔形青铜器于1992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晋献侯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这件青铜兔尊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器表的斑驳锈色,绿褐相间,更见岁月沧桑。

青铜立兔形尊

西周(保利博物馆)

这件收藏于保利博物馆的西周时期兔形尊,是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出土于公元前九世纪。

这件立兔形尊,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写实。背上还有一只伏卧的小兔作为器盖的钮。虽然它的形体很小,但鼻眼清晰,相当传神。它与立兔相结合,好似表现一只原本安安静静伏卧在草丛中休憩的小兔,突然被狩猎队伍的马蹄声、弓箭声惊醒,当即站起身来四下观瞧,并随时准备逃跑的场景,艺术构思十分精妙。

双兔车軎( wèi )

西周(故宫博物院)

这个双兔车軎铸造精良,造型生动活泼,双兔立于軎筒之上,两兔反向,臀部相连,俯首曲腿,圆目,长耳,圆腹,腹中空,腹外饰云纹,在西周车饰中十分罕见。(“軎”位于两个车轮的外侧,用于固定车轮,将軎套于轴的最外端,防止轮子脱落。)

山东嘉祥宋山4号祠堂东壁画像石拓片

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说日》提到“:月中有兔、蟾蜍。”在东汉时期,兔子与蟾蜍一起出现,是当时的一个组合。

山东嘉祥宋山4号祠堂东壁的画像石中 ,东王公居中,马头、鸡头、狗头带翼神人跪于左右两侧,在画像石左侧有面对面站立的两兔分别用一条前肢扶臼,一条前肢握杵,似在捣药,两兔中间有一蹲着的蛤蟆,用前肢举臼。

白釉兔

唐(上海博物馆)

中国文化中,白兔往往被视为祥瑞之兆。古人还将白兔与孝行相关联,如《旧唐书》和《宋史》都曾记载行孝之家出现白兔、灵芝等祥瑞的故事。

此白釉兔,兔蹲踞于八边形台座之上,昂首前视,双耳后抿。通体施白釉,台座底部露白胎微泛黄,兔眼点褐彩。

水晶兔

元(上海博物馆)

此水晶兔出土于一座明代古塔的地宫,水晶兔身体呈卧伏状,四肢收屈,弓背丰臀,全身圆润饱满。鼻子、胡须和四爪均用阴刻粗线条勾勒,兔毛以平行的细短阴线刻饰,装饰性强。腹背竖穿一孔,可系可佩。整体似作觅食状,质朴敦实、憨态可掬,颇有唐宋遗风。

青玉嵌宝石卧兔

清(故宫博物院)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兔为月宫灵物,灵芝是传说中的仙草,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

谈及“兔”,少不了要了解这一字的由来。

汪斗山款麝香月墨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汪斗山款麝香月墨,墨圆形,一面为月宫桂花树下玉兔捣药图,一面为“麝香月”填金隶书三字,旁边有阳文楷书“南唐韩熙载制,休宁汪斗山仿纯漆贡烟”。由于本品内加药材麝香,因而也属于休宁派传统制墨产品中高级礼品墨、药品墨的混合。

青玉兔镇纸

南宋(衢州市博物馆)

这件兔形镇纸也是随葬品之一,由和田青玉圆雕而成,青白玉质,兔作伏卧状,双目前视。以简练的阴线刻饰眼、耳、须、腿、爪、尾。四足间略饰毛饰,余皆光素无纹。此器形体生动,纹饰简洁,阴刻线纤细挺拔,是南宋琢制玉质动物形镇纸的代表作。

生肖兔俑

唐(陕西历史博物)

著名的圆明园兔首铜像

清代(中国国家博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兔的国家之一,中华先民爱兔、养兔、猎兔。《诗经》里曾提及过烤兔肉,形容其味道鲜美。在汉代画像石的庖厨图中,也能看到他们厨房的房梁上吊着鱼、鸡、猪头、猪腿和兔等,由此可见,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兔肉。

宋三彩剔划花兔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瓷枕为北宋年间物品,高10.5厘米,面横36.8厘米,面纵17厘米,底横36厘米,底纵14.5厘米,整体形状略微有些扇形,枕面边缘是花叶纹,中心有一幅黄兔、绿草、白色土地的景象,淡雅清新,童趣十足。

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

明(定陵博物馆)

在北京市昌平区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曾出土一对明代金耳环下系镶宝石玉兔耳坠。耳坠中的兔子头顶一颗红宝石,身子呈直立状,双耳上竖,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刻以细密阴线,显示兔毛,在兔足和臼的下方有金托三个,金托中心嵌猫眼石,两边各嵌红宝石。这对耳坠是以玉兔捣药题材设计制作的,而玉兔在古代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皇后,故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

彭城窑白地黑花兔纹盆

明(故宫博物院)

此盆外壁尽施黑釉,盆内白底黑花装饰,中心部位勾勒出白兔一只,周围绘花草,形象夸张生动。纹饰丰富而粗率,尽显民窑的粗犷风格。

李世倬桂花月兔图扇页

清(故宫博物院)

此图构思巧妙,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和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白兔形象生动、造型憨态可掬、隽秀可爱,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笔墨造型功底。钤”卓 ”白文印”、“星厓”朱文印。

泥制兔儿爷

清晚期(故宫博物院)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史前时期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兔当属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兔形饰属于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 年,起始年代大致与良渚文化相当。玉料受沁呈黄白色。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兔呈伏卧状,但无足部表现,嘴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榫部长条形,上面对钻成四孔。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玉兔出土数量较任何时期都多,且以片雕为主,表现的是兔子的侧面形象,即所谓的剪影式艺术。但商与西周玉兔的造型与风格有别,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审美取向。

商代玉兔主要出土于晚期墓葬,以伏卧蜷缩式和低首弓背式为主体造型,一般长 3~5厘米,高 1~2 厘米,厚0.2~1厘米。玉兔前后腿蜷屈于腹下,头后缩,贴伏于前腿上,圆眼,大耳后伸,贴于兔背,短尾后伸,尾尖微上翘;一般在口部对钻出圆孔,既可以系缀,也可以达到表现兔嘴的目的,但也有近尾部两钻一孔的;耳、目、腿及爪皆以单阴线刻划出轮廓,除轮廓线外,再无其它装饰纹样,做工简约粗率。

西周时期玉兔的大小同商代差不多,但耳朵显得特别大,向后伸展达身体长度的一半,且不再贴于背部,颈部明显,臀部向上翘起,增强了兔子蓄势待发的动感,口部有钻孔,或口部与尾部均有钻孔,尾极短,或仅表现尾尖,或顺臀部下垂外翘,前后腿的下半部明显拉长。西周时期玉兔的动感较商晚期更强一些,形象上更显自然轻松。

唐宋时期

隋唐至宋代的玉兔,数量虽不多,但皆圆雕,兔呈伏卧状,足、耳贴于身,或微外露一点,腹部横穿一孔,或背腹竖穿一孔。由于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玉兔较商周时期的片雕更为写实,显出温顺可爱的一面,功能已超越了单纯的佩玉范畴。

隋代玉兔

南宋玉兔

兔纹玉器在明代还在继续,但图案的构成元素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的双兔纹玉佩饰,年代为明早期,图案多层镂雕而成,双兔一大一小,但一兔半蹲回首、另一兔抬首向前的姿势基本保持,植物纹的背景作折枝花式,有长着圆圆果实的荔枝,有修长舒展的蕉叶,灵芝状云纹点缀其间。若与宋代的同类题材相比,可以看出明代的兔纹已趋于图案化。

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出土有一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兔子直立,双耳上竖,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