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玉兔贺中秋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9-28 发布于甘肃

图片图片

兔子,是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月宫嫦娥、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古代,兔子一直被视为瑞兽,各类兔子题材的文物屡见不鲜。时逢中秋佳节,本期特作专题,对古代玉兔形象的演变与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归纳,以飨各位读者。
兔子,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动物之一,机灵敏捷,善跑善跳,温顺可爱。数万年以来,兔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在全面认识其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兔丰富的文化内涵。
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强,遂成为生命、生育、生机的象征符号,这是其入先民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亦为早期兔题材文物的信仰驱动来源所在。先民更将每月一孕的兔子与月亮的周期性圆缺变化相互类比,所以兔子常常与月亮结合在一起,作为明月之精。中国兔文化源远流长,先民对兔的崇拜观念和神话信仰催生出大量以兔为题材的玉器,构成了兔文化的重要体系。
玉兔之滥觞,可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淮地区的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件兔形玉器(87M10:7),长6.8厘米、高1.9厘米、厚0.2厘米,透闪石玉,本色粟黄,但通体白化,扁片状,兔身颀长,造型抽象,作伏卧状,吻向前伸,两耳后倾,歧尾上翘,足部省略,器下缘琢磨出长条形榫,上钻有四个圆孔,其接近于良渚文化的玉梳背。推测此器实为发髻之插件,需要卯销于象牙梳体上进行使用。尊崇万物有灵的史前先民,认为动物形玉器是承载各类动物精灵超自然能量的神物,将兔形玉器佩戴于神职人员头顶,可助力其做法通神。
图片凌家滩出土兔形玉器

晚商、西周时期,可谓古代玉兔发展的鼎盛阶段,此期玉兔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大多用作巫觋通神的法器和祭祀礼玉。商代玉兔,一般采用古朴的象征主义手法进行创作,风格写意简练,重点突出神韵,而不求逼真,仅略具态势,通常对头部特征进行夸张、变形予以强调,至于其他部位则粗略展示。商代玉兔造型生动灵活,尚有史前玉器神秘粗犷之遗风,复可分作三类:

其一,跳跃形,如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品(编号1943.50.302),长8.5厘米、宽2.5厘米、厚0.8厘米,青玉,通体受沁近牙黄色,整器依托一璧环形坯料加工,兔颔首弓身,奋起而跃,前后腿伸展,足爪相衔,重环为目,体表随形布列双线勾卷纹,背脊雕出齿棱。
图片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玉兔

其二,伏卧形。如国家博物馆藏玉兔,长4.5厘米、宽2.7厘米,糖白玉,双面片雕,大圆眼,长耳后抿,缩颈伏卧,肢向前伸,曲于腹下,细节采用单阴线刻画,轮廓简约凝练,具有一种剪影般的艺术效果。

图片
国家博物馆藏玉兔

又如滕州前掌大M21:15玉兔,长3.2厘米、高1.1厘米、厚0.8厘米,青黄色玉,探首直身,屈腿伏卧,两耳贴颈,脊背微隆,略有圆雕质感。

图片

前掌大出土玉兔

其三,奔跑状。片雕器如天津博物馆藏品,长6.5厘米、高3.2厘米,青玉质,内有流沙墨点,重环眼,体表“双阴挤阳”勾卷纹遍布,肢向前伸,后腿倾斜,臀尾翘起,将兔子跑跳腾跃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图片
天津博物馆藏玉兔

又如殷墟西北冈M1550:49出土玉兔,长3.9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青白玉,受沁泛黄,造型、纹样悉与前者类同,惟首尾两端贯通一孔,供穿绳系佩,功用接近管珠之属。

图片
殷墟出土玉兔

圆雕者以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品(编号1943.50.305)为例,长3厘米、高1.9厘米、厚0.6厘米,青灰色玉,温润通莹,昂首伸颈,长耳后抿,四肢前倾,提臀翘尾,所谓“动如脱兔”“兔起凫举”是如此器,其周身边缘打磨的圆润光滑,堪称商代圆雕玉兔的代表作。

图片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玉兔
西周时期,玉兔仍然流行,但造型不及前代丰富,主要为片雕伏卧状,其发端显然来自于晚商,然细察之,仍可发现不少特色:造型呈平面、简约之势,剪影般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器表光素不见纹饰。耳部夸张,长度增加,达躯干之一半,多数凸出体外,不再紧贴脊背,且耳窝打洼。前肢长、后肢短,小胫显著拉长,关节处方折明显,臀部丰满翘起,这种作风与同期玉鹿、玉猪等接近。如宝鸡茹家庄BRM1甲:234玉兔,长4.7厘米、高3.2厘米、厚0.2厘米,受沁呈灰白色,器体扁平,可能利用玉柄形器改制,兔作伏卧状,昂首伸颈,大耳后展,神态警觉,在躯干上刻划两道弧线表示大腿轮廓,小腿细长,凸出体外,爪分多趾。
图片
茹家庄出土玉兔
又如济阳刘台子M2:18玉兔,长4.9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碧绿色玉,较通透,片雕,昂首前瞰,兔眼浑圆,斜刀琢成,双耳后耸,曲肢踞卧,短尾略翘,爪分三趾。
图片
刘台子出土玉兔
根据已发表的材料,春秋时期罕见玉兔,及至战国偶有零星出现。与同时代其他肖生玉雕相类,战国玉兔的造型逐渐摆脱商周以来的抽象化作风,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写实意味。

如无锡鸿山邱承墩M1:12玉兔,长1.8厘米、宽1厘米、厚0.4厘米,淡黄色,通体白化犹如云雾,玉兔袖珍,有小孔贯穿上下,应为组玉佩之构件,其造型准确,接近圆雕,作跑跳状,局部点缀楚越玉器常见的网格纹。此器填补了商周片雕作品向汉唐标准圆雕玉兔过渡的缺环。

图片
邱承墩出土玉兔

汉代玉器上兔子的形象虽不多见,然有一例颇为精彩,即西安西北郊西汉建章宫遗址出土的铁芯分节玉带钩,其上就出现了兔形,整器长19.4厘米,原本由铁芯串连九块构件组成,中部高拱,钩首为龙头,呈回顾状,曲颈中空以纳铁芯,后面数节均为圆管,第二个玉管外壁高浮雕两只玉兔,探首伸颈,双眼圆瞪,长耳贴颈,小胫前曲,后肢微蹬,圆臀翘起,蓄势待发,呼之欲出。可见西汉玉器中兔的造型向现实中的兔更进一步,其雕琢具体,充分表现出肢体和肌理的起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图片

建章宫遗址出土铁芯玉带钩
隋唐以降,玉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抽象化、神秘化的古典传统消退,开始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民俗意趣显著增加,动物题材玉器的形象活泼生动,形神兼备,兔形玉器又开始多了起来。

隋唐玉兔常见半圆雕、圆雕,多为静态俯卧状,其圆润敦实,体量感饱满,显得憨态可掬、温顺可爱,但与汉代圆雕肖生玉器相比,动感较差,有失神韵。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考古出土隋代玉兔:长2.7厘米、高2厘米,青白玉,材质细腻油润,坑点眼,尖嘴微张,耳贴脑后,四足伏地,底部琢出凹槽,在前后足之间斜穿一孔。
图片
国家博物馆藏玉兔

唐代玉石兔造型比较统一,均作头伏前肢,后腿蹲踞,整体轮廓简单,多为半椭圆体,以其较大的平面为底,在各面以线刻或浅浮雕勾勒出简约的造型,四肢、双耳紧贴身躯。如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兔形石雕(编号12096),长7.62厘米、宽3.18厘米、高3.18厘米,材质应为唐代流行的“豹斑石”,兔首前探,双耳紧贴脑后,前爪曲于颌下,后腿蹲踞,拱背翘臀,雕工简练传神,憨态可掬。

图片
明尼美术馆藏豹斑石兔

又如宿州出土的一件滑石兔,长2.45厘米、宽1.02厘米、高1.35厘米,兔作踞卧状,四肢扑地,以较粗深的阴线雕刻细节。

图片
宿州出土滑石兔

辽宋时期玉兔的风格与唐代接近,但又有一定变化,此期玉兔造型以纯粹的静态基调为主,体态丰满,仍有几何体堆砌的构形特点,前臂较唐代为短。辽代作品,如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的水晶兔,近扁椭圆体,风格朴拙简练,尚有唐代遗风,兔身肥硕,作伏地状,两耳贴颈,四肢前曲,肥臀微翘,轮廓、关节均以粗深的线槽勾勒,此为辽宋金圆雕肖生玉器常用的表现手法,背腹之间有圆孔贯通,以供穿系绶带。

图片

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的水晶兔

宋代兔形玉器的代表作,首选衢州出土的一件玉兔镇,属于宋代肖生玉雕断代的标准器: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3.6厘米,青玉,圆雕,兔作俯卧状,体量格外丰满,腹、臀浑圆,吻部微凸,刻有胡须,采用斜刀粗线勾划躯体关节轮廓,边沿布列细密平行的短促直线纹表示绒毛。

图片

衢州出土玉兔镇

河南博物院亦藏有一件传世兔形玉镇,原定唐代,但更具宋代玉兔特点,长8.5厘米、高4.5厘米,其造型与前者近类,惟肌体起伏更加显著。

图片

河南博物院藏玉兔镇

宋代的兔形玉坠,如台北故宫藏品,长3.83厘米、宽1.3厘米、高2.6厘米,白玉质地,兔昂首伸颈,四肢收屈,应在望月,其背腹间对钻贯穿方孔,此类扁方形天地孔常见中古肖生玉器之上。

图片
台北故宫藏玉兔

元代以兔为题材的玉器数量不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传统的兔形器。如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的一件水晶兔,长6.2厘米、宽4.4厘米、高2.6厘米,材质晶莹剔透,兔子大头尖嘴,管钻圆眼,有左右延伸的眼梢线,嘴啃地,作匍匐状,长耳后抿,贴于背部,头、耳、颈、四肢的关节之处深雕重刻,四肢健硕,臀膂肥厚,体缘刻划细密平行短斜线纹,整体形象浑朴敦实。

图片

上海西林塔出土水晶兔

其二为图案化的兔纹玉雕,此类早至宋代即应开始流行。元代兔纹玉器,多为镂雕、浮雕结合线刻技法雕琢的带饰、帽顶(炉顶)等物。这些玉器上的兔子大多与月亮、祥云、洞石、植物等元素共同构图,其背景通常衬以交搭相错的枝叶或嶙峋的洞石。此类玉器内容丰富,层层递进,纷繁错落,表面图案凹凸起伏有致,深景感、立体感很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如钟祥出土的一对镂雕双兔纹玉饰,应为元代晚期之物:直径5.5厘米、厚0.5厘米,白玉纯润,在圆形环托内镂雕双兔、海棠树、祥云和月亮,大兔顾首,小兔蹲踞其后,均作抬头望月状,图案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图片

钟祥出土镂雕双兔纹玉饰

又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双兔纹玉嵌件,长5.6-7.9厘米、宽2.4厘米,白玉,以镂雕配合浮雕制作嬉戏双兔,前兔回顾后方,二者间以瑞草相隔,背景衬有洞石,画面富有生活意趣。

图片

国家博物馆藏双兔纹玉嵌件

明代中晚期,玉兔已趋于程式化、平面化,显得简括潦草,远不及宋元作品气韵生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编号00100096),青玉,兔作跑跳状,昂首回望,口衔仙草,其图案化作风显著,阴线砣痕粗深,刚劲生硬,粗犷草率,具有明代肖生玉器特点。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兔

又如北京昌平出土的金环玉兔耳坠:通长8厘米、兔高2.4厘米,圆形金耳环下系一玉兔坠,兔为青白玉雕成,头顶一颗红宝石,双耳竖起,镶嵌红宝石作眼,兔直立抱杵,下方有臼,作捣药状。玉兔捣药,是明代玉器中流行的道教题材。

图片

北京昌平出土玉兔

明中晚期玉带板上亦出现了兔子的形象,大多为“花下压花”分层镂雕之形式,如上海博物馆藏“国泰民安”双兔纹玉带板,图案由上层主题与底纹组成,上层中央为一“喜”字,两侧为彼此相向对称的两只兔子,周围分布着缠枝花叶,四角为“国”“泰”“民”“安”四字,下层衬以繁密的蔓草纹,与主题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其中兔形具有强烈的剪影效果,与宋元时期镂雕兔纹差异显著。

图片
上海博物馆藏双兔纹玉带板

清代肖生玉器数量之多,材料之美,雕琢之精,造型之多元,寄寓之丰富,居历代之冠。此期尤以圆雕作品最具特色,比之前更加写实,不但注意了造型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符合解剖学原理,栩栩如生,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浮雕阳线运用广泛,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造型美和质感美。按造型之差异,清代兔材玉器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

其一,圆雕单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兔(编号00094118),长13.5厘米、宽5.1厘米、高8.5厘米,青白色,玉材致密温润,局部出现的黄皮为人工烤色,点缀镶嵌彩色宝石多粒,立体圆雕,缩颈前瞻,曲肢伏卧,双眼微凸,大耳后耸,鼻孔翕张,口衔灵芝,四足向前,兔身丰满圆润,肌腱明显,刻画细腻入微,颇为温顺可爱。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兔

又如台北故宫藏兔形玉盒,长10厘米、宽4.2厘米、高7.8厘米,采用整块白玉雕琢而成,兔体肥硕,昂首望月,前腿撑地,后腿蹲踞,具有鲜明的清代圆雕艺术气息。

图片

台北故宫藏玉兔

其二,十二支神中的玉兔支神。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编号02.18.730):高5.8厘米、宽4.5厘米。青玉,圆雕,兔首人身,比例协调,头微仰,圆睁两眼,目光如炬,着交襟广袖长袍,衣褶随形体起伏,曲膝半趺,右手持折扇,左手执握宝物上举,姿态传神。

图片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玉雕十二支神
图片

玉兔支神

综上所述,玉兔之作,历五千余年发展演进,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其造型自抽象夸张至具体写实,符号意义由神圣向世俗,从宗教巫术中的兔,到礼仪制度中的兔,又到民俗文化中的兔。以兔为题材的玉器,造型多元,内涵丰富,寓意吉祥,应用广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展现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