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札记丨罗晓晖:语文课型分类——兼谈课型与培养语文素养的关系(上)

 新用户78684458 2023-09-0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文章编号:2023-019

文章题目: 语文课型分类——兼谈课型与培养语文素养的关系(上)

文章作者:罗晓晖

本文约4600字,阅读时长预计10分钟。

  //  

本文旨在说明语文的课型分类,并对语文素养与各种课型的关系做简明阐释。

七种课型的划分

我把语文课分为七种课型:预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课、训练课、综合实践课和学科阅读课。这种课型分类,我在《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和《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名师课例深度剖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两本书中已有论及。在这七种课型中,前五种是基于课本的单元教学课型,后两种则是不限于课本单元的拓展性教学课型。

表1
图片

这种课型分类通盘考虑教材的单元编写体例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这并不表示每种文体、每个单元的教学都必须全部运用这七种课型。前五种课型依托于教材中的单元,文学文本单元通常需要有序、完整地执行前五种课型,非文学类文本单元则只需要部分执行。例如,多数说明文通常不需要文本分析课和评价鉴赏课,也不需要文学史课。

后两种课型是拓展性课型,并非可有可无。这两种课型在教学安排中具有机动性,可以配合单元教学进行,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

预习课、训练课、综合实践课和学科阅读课相对容易理解,下面笔者重点介绍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和文学史课三种课型。

文本分析课

文本分析课的基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对文本做出有效观察,并通过分析与综合,判断文本的主题,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文本分析所需要的主要是观察、分析与综合能力。文本分析课一般分为两个教学环节:观察、分析与综合。

一、观察

在文本分析之初,我们先要对分析对象做初步观察。这样的观察有赖于学生现有的语文认知水平,得出的是观察结论而非分析结论,是初步的理解而非最终的论断,但它是分析文本的基础。

对文本的观察,主要有如下项目:

1.话题

这里的话题是指某个文本所关注的主题范围,是由低到高的多个观察层级。

(1)粗浅的层级:能观察出文本的题材范围。如朱自清的《背影》关注的是父子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关注的是三代人之间的情感。

(2)准确的层级:能把某一文本与话题相关的类似文本联系起来,观察出该文本的话题独特性,精准定位文本话题。如观察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会轻而易举地了解到它所关注的是亲情,然后联系到此前学过的莫怀戚的《散步》关注的也是亲情,但此项观察无法揭示文本的独特性,进而需要观察《背影》关注的乃是生死背景下的亲情表达,而《散步》关注的是亲人之间爱与责任的生命伦理。

(3)深入的层级:能看出文本话题所涉及的母题。

如观察鲁迅的《故乡》,我们不仅能看出其话题是关于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也能看出“离别”“人性”“失落”等隐藏在这一话题叙述中的母题元素。

以上三个层级是由低到高的,普通读者能够达到第一个层级,训练有素的读者能达到第二个层级,有思想和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能达到第三个层级。教学所下的功夫,主要在后面两个层级上。

2.文体与行文风格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样式或模式,属于形式范畴。在我的理解中,文体并无僵化的面目,它主要是在表达方式和语言偏好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本样貌。以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的文本,属于小说、叙事性散文等叙事性文体;以议论、说明为基本表达方式的文本,属于介绍思想观念与各种知识的论说性文体;以描写、抒情为基本表达方式的文本,则大抵属于诗歌、抒情性散文等抒情性文体。文体是表达经验高度成熟的产物,是写作实践历史积淀的结果。        

对文体给出这样的理解,可以回避很多无聊的问题,譬如鲁迅的《社戏》和郑振铎的《猫》是小说还是散文——它们都是叙事性文体(不用强行界定为散文或小说)。文体主要由表达方式决定,也跟语言偏好有关。假如文本中偏爱以押韵的方式来处理语言,则该文本无论其内容是什么,文体特征都将往诗歌方向偏移。

面对一篇课文,我们要观察它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进一步观察———如果是叙事性文体,那就看它叙述了什么事,叙述这样的事有何价值;如果是抒情性文体,那就看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依托于怎样的情境来抒发的。

此外,顺便观察行文风格,看看文本中的措辞有何特色或倾向。此外,文本分析之初,教师应注意文中哪些部分是比较费解的,学生须提出自己的困惑。这些费解的甚至容易误解的部分,教师在文本分析时要特别关注。

二、分析与综合

文本分析课所训练的能力涉及多方面,主要包括理解(语义识别)能力、分析与综合(语义信息的联结和信息结构化)能力。其中,分析与综合能力是重点。一般来说,文本分析会经历以下环节:

1.把握整体框架

文本是一个自足自洽的意义表达系统,教师要把文本当作一个系统来处理,在大致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对文本的宏观观察,大致确定文意走向,得出文本整体框架。

例如,初读《社戏》,我们要找出文中写看社戏的部分,发现文中还存在着看社戏之前和之后的两个部分。据此,我们在宏观层面可初步把文本划分为三个部分。初读《猫》,至少要看出它写了三只猫,进而初步将文本划分为三个部分。

2.切分表意单元

文本中通常存在多个表意单元,切分后才便于分析。切分本身就是分析。文本中所有内容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但不同的表意单元在服务主题时的表现功能有所区别。每个句子都在表意,表意关联度越高的句子,关系越紧密。根据表意关联度,我们可以分出不同层级的表意单元。例如,《猫》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根据三只猫分出三个表意单元,这是比较宏观的表意单元;而具体写某只猫的部分,则又可以划分出更小的表意单元。又如,写第三只猫的部分,存在多个更小的表意单元,它们分别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偏见和愚妄,并表现了人的反省与良知等。

3.表意单元的结构分析

拆分之后需要综合。分析各个表意单元之间的关系是文本分析课的重难点,其能力指向是综合。这项分析是准确解析主题的关键。

例如,《猫》这篇文章,仔细分析三只猫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会发现,对前两只猫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喜爱和同情的;对第三只猫的态度则不同,起初是带着厌恶的。如此我们可发现写前两只猫的部分可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表意单元,与写第三只猫的部分构成反向对照。我们进一步分析作者喜爱前两只猫的原因,可归纳出作者所谓喜爱不过是因为猫能取悦和满足人的需要,人对猫的喜爱实质不是“爱”而是“赏玩”。这与写第三只猫的部分存在着深刻的趋同———写第三只猫是为了揭示人的自私、偏见与愚妄,而“赏玩”的实质就是自私。至此,文本全部内容的结构性关联就显现出来,主题便呼之欲出了。

4.概括主题结论

这个步骤是对前面分析步骤的总结,关键点不再是对文本表意的过程性分析,而是以恰如其分的措辞完成对主题结论的描述。

得出主题结论,文本分析便完成了,已经实现了对文本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至于如何评价这个文本,则是评价鉴赏课的事情了。

评价鉴赏课

评价鉴赏课分为评价课和鉴赏课。评价课着眼于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评价,鉴赏课着眼于对文本艺术形式的评价。

文本分析课更多地是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语义信息的能力,评价鉴赏课则更多地致力于对文本所能提供的营养的吸收。通过评价课,吸取有益的观念,建构自己的思想;通过鉴赏课,观摩优美的形式,获得艺术的滋养。

文本分析只能单篇进行,评价鉴赏则宜统合单元各篇来实施。

文本分析课和评价鉴赏课适合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以及部分带有思辨性和文艺性的非文学类文本。大部分非文学类文本不需要这两种课型。

一、评价课

评价课的主要事项按先后顺序简要描述如下:

1.发现支撑主题的底层观念

此环节为评价能够走向深入提供了可能性。每个文本的主题都是一个陈述或命题。这个陈述或命题展现着作者对世界、人生的基本理解。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支撑主题的基石,是文本主题的底层意义或底层观念。

在评价课中,探究与发现支撑文本主题的底层意义或底层观念,是深入文本作出评价的重要步骤。在教学操作层面需要注意:第一,探究文本的底层观念后,发现支撑单元内各文本主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需要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文本主题的依托点。第二,分析单元内各文本的主题及关联母题,发现教学的拓展点。一个文本有主题,但往往还有更为丰富的母题元素。例如《祝福》一文,除了主题,还有生死、轮回、无常、自卑、超越等母题元素。这些元素可能具备讨论的价值,这是评价活动的生长点。

2.陈述学生的自我认知

此环节是为了确保评价课具备学习价值。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对相关话题的看法。此时,学生的立场或观点大多属于基于现有认知的看法,也不排除对文本观念影响的部分接受。

3.澄清文本主题所依托的事实与逻辑

此环节是有理有据地做出评价的基础。梳理支持文本主题的事实,理解文本自身的表意逻辑。叙事性文本包括对文本中事件的典型性理解,也包括对其局限性或不完整性的澄清;包括对作者流露在文本中的观点、态度的提取,也包括对作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的分析。论述性文本则应注重对文本论证逻辑的梳理和对论证所依据的理由和论据可靠性的辨析。

此环节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吸收思想养分、修正自我认知、锻造思维品质的过程。

4.认同、反驳或修正

此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得出论断,自主建构思想。

基于上述环节,学生可自主提出对文本主题的看法。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给出论证。文本中的立场观点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这是一个开放性环节,每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对每一个观点我们都有义务进行自证,并接受他人的质疑与反驳。

5.展示新的认知结论及其解释效力

此环节是让学生展现新的认知,并运用它来解释更多的事物或现象。

经由上述环节,学生基本能通过辨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为了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文本之外的、世界与人生中的更多现象,以此评估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充分的解释效力。解释力越强、解释面越宽的观点,合理性就越高。

二、鉴赏课

鉴赏课有以下主要事项:

1.艺术性评估

鉴赏的对象是文本的艺术形式。文本艺术性的评估主要分为以下项目:

(1)语言的修辞特色语言的修辞特色包括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个方面。关于修辞的分析,初级层面是对手法的辨认和对手法效果的分析,中级层面是对语言陌生化和修辞手法的精准性与创造性的分析,高级层面是对以语言修辞为基础的表达风格的分析。

(2)构思的独特性一个文本的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构思水平。思想的穿透力、题材与视角的独特性、文体驾驭能力(对体裁的个性化处理水平),这些是评估的重点。

2.横向的评估

这部分包括单元内篇目的相互比较和类似文本(类似的题材、体裁、主题等)的拓展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文本的艺术特色,这是鉴赏的高级层面。

3.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

完成上述环节后,我们提出两种形式的学习任务:一是撰写审美判断意见书,让学生阐述对这些文本的鉴赏观点;二是进行片段借鉴性写作,让学生借鉴文本中精彩的部分写作,以获取审美创造体验。

(作者单位: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刊发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22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