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丨左克厚教授《老子》第二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而无限 2023-09-0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PART1
师 说
左克厚教授《老子》
图片

左克厚教授

交大老子书院主讲教授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著有《句读老子》、《论语旧注今读》、《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孟子通讲》等。

图片



第二章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图片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叫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这句话表达的思想和上句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这两句话还是有区别的。与美相对应的丑,尽管表现为一种感官的不适应,但从理性上讲,还是认同的。因为丑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欠缺,并不妨碍内容上的真实,所以丑尽管具有一点负面的含义,但我们还是承认它的价值。但与善相对应的不善,不仅是形式上的欠缺,而且在内容上也是应该否定的。根据善与不善这两个观念同时存在的道理,我们在承认善的时候,也就必须承认不善。这就要考验人的理性了,不善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东西,但因为善和不善这层关系,还必须承认不善。怎么去理解呢?

王阳明有一个弟子,他在花园里除草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也可以说是感慨,说花间的草啊,怎么老是除不尽呢?除了一遍,过几天它又长出来了。他由除草中的困惑,引申到对善恶的困惑,为什么恶老是除不掉?为什么善这么难培养?善恶之间,好似善很脆弱,恶反而很顽强。他就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王阳明回答说,因为你要看花,所以把草看作是不善,如果你想看草的生机,就不会认为草是一种不善了。所以草的不善,是你把它看作不善,相对于你要看花,草才变得不善。不执意于看花,草也就无所谓不善。

图片 

王阳明首先确定善和不善有同等的价值,认为善恶的区分全在于人。世间万物本无所谓善与不善,因为人的介入,才有了善与不善。学生又问,既然如此,那花间的草是不是就可以不除了?也就是说,这个恶,也就可以放任它,不用管了。王阳明又说,这是不对的,想看花,就必须要除掉草,除草也是合理的。王阳明的这个观念很有意思。从道理上讲,说草不善,是没有道理的。草在大地上生长,是自然生机的表现。北宋的周敦颐有一个雅好,就是不除窗外草。为什么不除呢?周敦颐的说法是,自家窗外草体现了一种自然生机,也是一种善。但在现实中,为了看花,可以除掉草。王龙溪把王阳明的思想总结成了两句话,“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从人的现实活动来看,要知是知非,为了是而反对非,但从道理上讲,本无是非,是非是人价值判断的结果。善与不善也是这样,就道理看,无所谓善与不善,但现实中,为了善,可以除掉那个不善。这和美丑不一样,人不必为了美而把丑去掉。但善就不一样了,为了善,可以把不善去掉,这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时时无事无非,人为了善而除掉不善,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从更高的思维来看,那些所谓的不善,并非真的不善,所谓的善,也不一定真的就是善。

接下来,老子列举了六种相反观念的关系。这是要表明,这种相反观念的关系,不局限于美丑善恶之间,还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活中的基本关系。相反观念的关系可以通俗化为反义词之间的关系。美丑善恶是反义词,接下来要讲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反义词。我们从小就熟悉反义词,在反义词中,一方是褒义的,一方是贬义的。对褒义的一方进行肯定,对贬义的一方进行否定。在反义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这个世界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是不好的。通过对反义词的学习,人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用二元对立的模式去思考世界,把世界看成是对立的两面,肯定一面,否定一面。

多亏了世界上还有文学,文学真正的好处就是打破了思维的对立,好人还是坏人呢?一下子变模糊了。老子的思想也是要打破二元对立,他认为反义词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生的关系。

//


未完待续


  • 撰文:左克厚

  • 编辑:艾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