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罩唱法”解决你多年练声困惑

 追梦人儿 2023-09-03 发布于重庆


  面罩唱法,是一种把嗓音引向面部进行歌唱发声的方法。实际上是把声音引向面部共鸣腔,依靠共鸣腔体进行韵声的歌唱方法。为什么会称之为面罩唱法呢?因为在歌唱发声的时候,震动感主要集中在前额、鼻梁一带,这里正好是假面舞会中带的面罩所罩住的部分。面罩唱法的共鸣主要由鼻窦腔、蝶窦、筛窦以及额窦腔构成。鼻咽腔对于运用面罩唱法进行歌唱发声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是连接面罩共鸣和头腔共鸣的桥梁和枢纽。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鼻腔骨架(其形状类似苹果,被称为“苹果骨”)的振感是较为强烈的,具有良好的发声效果和音质。因此,鼻腔骨架被称为“嗓音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面罩唱法的核心就是“苹果骨”。它使基础声区(中低音区)的发声更为科学和规范。 
    鼻咽腔是口腔与鼻腔相通的过道,是连接头声和口咽腔的枢纽及共鸣通道,声带振动后基音所产生的共鸣首先在口咽腔,然后通过鼻咽腔向上通向额窦(即头声共鸣的焦点)。鼻咽口周围的肌肉既能收缩也能扩张,在高音区的音量变化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鼻咽口位置点的膨胀与收缩。发声时要注意保持头部和鼻咽部位通畅、开放的感觉,让歌声流动起来。“要想获得年轻的富有穿透力的头声,就必须充分打开鼻窦腔及鼻咽通道,使声音畅通地往上流布而产生高位置的共振。”真正的鼻咽腔共鸣是透出鼻腔的,共鸣位置集中在鼻腔的上端产生一种透亮和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而不是停留在鼻腔中产生闷憋的鼻音。抬高软腭(或者硬腭)并放松下巴可以使口腔与鼻腔之间的空间增大,通道更加通畅,有利于产生良好的鼻咽腔共鸣。 

声乐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在“美声应该靠前还是靠后”以及“土洋之争”,特别是对我国民族女高音的演唱,这些不同的观点已经影响了我国声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声的技巧和理念逐渐被引进到我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也逐渐向实质性、深层次方面发展,对美声唱法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和客观。

同时,部分音乐工作者对于“面罩唱法”与民族风格的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仍需在借鉴西洋、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面罩唱法”为我所用,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


1

“面罩唱法”概述
“面罩唱法'

 “面罩唱法”其实是一种歌唱时的感觉,它是鼻窦、上颌窦、蝶窦、额窦的共鸣腔体同时打开唱通所达到的一种集中、明亮且富有金属性的具有很强穿透力的歌唱声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位置歌唱”。

贝基先生是意大利美声学派20 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声乐大师,他非常强调“面罩唱法”。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赵梅伯说“今日世界上大多数歌唱家仍沿用这个方法来发声”。

“面罩唱法”是目前国际声乐界最流行最科学的一种歌唱发声方法,也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灵魂和精髓,盛行于 20 世纪的欧美国家。“面罩唱法”于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很多的声乐教师和歌唱家对其产生过误解。20世纪 80 年代初期,吴其辉先生于意大利接受声乐学习,其学习期间的第二任声乐老师基诺·贝基先生曾经来我国讲学,并科学地阐述了“面罩唱法”的教学与演唱,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促使我国许多的声乐教师和歌唱家改变了对“面罩唱法”的看法,“面罩唱法”也是在那时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

图片


2

'面罩唱法'在民族女高音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01-

有利于获得集中和明亮的声音

   “面罩唱法”是通过歌唱中每个共鸣腔的声音朝向面罩处集中,经过眉心到达前上方出来的声音,所以,“面罩唱法”的掌握,预示着集中和明亮声音的获得。

-02-

有利于获得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弓箭和子弹因为具有尖锐的“头”,才能保有一定的穿透力和射远力,假设他们的“头”比较钝,其穿透力和射远力相对较差,歌唱的发声原理与之类似,只有将声音集中,才能将其传得更远、更具有穿透力。


图片

-03-

使声音更具青春活力

 “面罩唱法”的掌握可以使演唱者长时间演唱而不感疲劳,不仅能增加演唱者的演唱生命力,还能更好地配合气息、节省气力、不费嗓子。演唱者的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有活力。

-04-

有利于唱弱声

 歌唱者演唱弱音相对困难,气息要有控制,高位置不变,声音不能虚,用“面罩”的感觉更加夸张地打开上口盖以上的共鸣,所发出的声音依然有金属性。

-05-

有利于声区统一让歌唱者的声音通过面罩而不是通过嘴,如果高音和低音都在面罩上,用位置唱低音和高音,效果会更好。

卡鲁索非常重视声区的统一,他辩证地说:“扩大音域,要特别细心地慢慢地练习,要使高音发出来容易又干净,那就要看他们所唱的低音如何了,因为这两者是有很大关联的。如果低音唱的正确,那么高音时就把这个正确的低音的方法逐渐移到高音上,同时张开喉咙自然就避免唱高音时所发生的那些使人不痛快的声音了。

图片


3

“面罩唱法”在民族女高音训练中的运用
1               
民族女高音“面罩唱法”的呼吸训练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前提。

帕基埃罗蒂说过: “知道如何呼吸的人就知道如何歌唱”。呼吸的类型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 

“面罩唱法”呼吸训练有其自身的呼吸规律,作为女高音在呼吸的技巧训练上有着与其他声部共同的法则。

歌唱者从半打哈欠开始,用鼻和口同时吸气,然后叹下,叹开,叹通,这时要求歌唱者平静、放松而且自然,打开喉咙后轻微内收下丹田,鼻梁顶端有声音集中感,气息扩张和保持于腰腹周围,“嘟嘟”的声音从眉心处集中向外向上透出。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半打哈欠,即哈欠的一开始,而不是整个打哈欠过程,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醒练习者,两肩是向后向下放松的,不能提肩,注意气息在腰腹周围扩张和保持的同时,一定要顾及丹田的微收,这样才有利于气息的自如流动,才可以避免产生僵、直、白的声音。如果出现声音不灵巧,那是因为过分注重丹田的内收而忽略了横隔膜的向下感所导致的偏差。

初学者不必追求音量,以保持身体肌肉的协调放松,该放松的要放松,该积极的一定尽力积极,微笑着高抬上口盖,积极集中气息于集中点,注意身形体位要保持中正立直,抬上腭,使身体各个部位的呼吸器官获得整体平衡,通畅自如,让气息包着声音走,让声音顺利进入面罩,以获得高位置的头声。

因此,采用“面罩唱法”进行呼吸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歌唱者身体各部位的呼吸器官得到整体而平衡的运作,避免某一部分过于突出而导致的声音不平衡,使声音进入面罩,进而获得集中靠前的声音效果。

2               
面罩共鸣的训练

沈湘先生说:“要想让'声门适度’,先就不能在发声时主动闭合声带,这样,容易把'门’关死,嗓子上老挂劲儿。我说,在声门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感觉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儿’出来。”在本书前章有关打开喉咙的一节中我们曾谈到,沈先生说的这个嗓子眼儿,也就是我们说的胸的“支点”。这个“支点”不在喉咙里,而在胸部第二钮扣处;这是美声唱法的音源的发声位置。

沈先生说的“在声门上是找气儿不找劲儿”,意思是不要用强硬的声门闭合来起音,而要用类似“软起音”的起音方法:“起音时在'嗓子眼儿’的位置上轻轻一'叹气’,气一碰'嗓子眼儿’就响了。”这时,嗓子上没有任何多余的力量,明亮的高泛音音色,似薄薄的蝉翼,高高地悬在头腔鸣响,悠长嘹亮,余音绕梁。

观察“声门”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感觉上检查:一是从内在肌肉运动感觉上看自己的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都很松弛,没有任何多余的劲;二是靠“听觉”,听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清澈、连贯流畅、优美动听。

、找到“声门适度感” 

面罩共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声音进入面罩以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这种高泛音的色彩像缎子一般富有光泽,像银铃一般悦耳,成为无数歌者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动力的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外,“声门适度感”就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而且声带上容易挂着喉咙肌肉的力量,干扰了两条声带各自产生的分段振动,于是只有整体振动的基音频率,没有分段的、边缘振动的泛音组合频率,所以,声音色彩就不美了。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也必然空洞无力。要想使自己的音色美,声带闭合的“声门”必须“适度”。

     

多练“哼鸣”——体会 打开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

初学歌唱的人,要想得到声音的高位置获得面罩共鸣,最好多练“哼呜”练习。哼鸣时,当歌者全方位地打开了喉咙,尤其是把声音送进打开了的鼻咽腔时,鼻腔、面罩部分就有一种晕乎乎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说明歌者哼鸣时打开了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意大利有个说法: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

“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有的人在得意高兴的时候哼,有的人则往往把自己的不满或不服气的情绪用一声“哼!”来表达。歌唱中的哼和生活中的哼在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歌唱中的哼鸣要求喉咙要打开,而且要把“哼”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去的。哼的感觉如果对了,带出来的声音就比较通畅,位置也高。哼的方法如果不对,带出来的声音则可能又紧又僵。

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通常采用以下这种办法:在哼鸣时,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时,就说明方法基本对头,声音已经进入了高位置的面罩里,这时,嘴巴咬字也不会影响声音了。

3               
吐字和咬字技巧的训练

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 

模仿小声哭泣的感觉能够帮助体会面罩共鸣。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小声练习要多于大声练。

为什么要模仿哭泣时的感觉呢?细心的人一定曾经注意过:当人们在痛哭时,或在呜咽时,音色会发生变化。平常声音比较细的人,这时声音变宽了;平时音色比较亮的人,这时音色变暗了;就连平时声音比较单薄的人,这时声音仿佛也变厚了。意大利声乐家贝基先生来华讲学时,也曾在课堂上用嚎啕的哭状来给人们作声音示范。这是为什么呢?


   不妨自己细细地琢磨一下哭泣时的喉咙状态,当人们在哭泣时,之所以声音变宽了,变暗了,就是因为于无意之中自然地打开了喉咙,整个咽部处于比较激动的扩张状态,声带也变薄了;同时,喉结的位置也比较低。最可贵的是:此时喉结的位置虽低,但舌根却一点儿也不压;软腭也比较兴奋地向上抬起;鼻腔也是比较通畅的,在鼻腔里有一种“嗡嗡”的回声感;这时横膈膜的动作幅度,也比平时要大得多,深得多。所有这些,恰恰是我们平日在声乐课堂上所苦心钻研,苦苦追求的。当然,我们歌唱时,要根据歌曲的词曲内容来决定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而不能老带哭腔,我们模仿借鉴的仅仅只是此时的发声状态。(声乐教学与高雅艺术)



4

“面罩唱法”影响下的中国声乐发展

     继承传统,洋为中用。受到“面罩唱法”影响的中国民族声乐,既讲求汉语言的发音要求,又保持传统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面罩唱法”既适合他国的歌唱风格也符合我国民族唱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应处理好声乐的借鉴和继承问题,以促进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新发展。在继承传统方面,应把传统音乐融入到时代音乐中去。借鉴西洋声乐方面,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为基础,学习西方艺术的长处,但是不可以照抄、照搬,而更应注重吸收、消化,并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民族声乐艺术中,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培养更多具有民族音乐素养和科学演唱方法的音乐工作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较大系统工程,这需要数代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的长期努力和密切合作方可完成。这就要求艺术家们需要投入到世界性水平的寻访和比照,跨越文化界限,以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精髓,同时丰富国际艺术舞台,获得国际性的艺术声誉。我国在声乐教育中借鉴和融入“面罩唱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沿着这一正确的轨道进一步发展本民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才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图片

编者说

今天聊聊面罩共鸣

我们称之为面罩共鸣,是因为声音是在头部呼吸道前端以筛窦、额窦、上颌窦、鼻骨、鼻中隔等鼻腔及副鼻窦产生的共鸣为主的声音,是鼻咽、鼻道的空腔内部对于声音振动的反射所形成的空腔效应共鸣、共振的声音结果。

有的人一听到头腔两个字就不自觉地联想到了颅脑腔,这是幼稚可笑的,声音的形成一定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的,首先要有一定的空间,好的声音振动一定是沿着坚硬物质行进的,所以如果有类似簧片一样的结构,声音振动的效率一定是非常高效的,头腔面罩共鸣正是这些条件下产生的。

声乐中头腔面罩共鸣的发声区域是指鼻腔、鼻骨上中下三条鼻道和鼻腔所属的鼻窦副鼻窦,所具备一定的空间能力的有气流通过的腔体空间,而颅脑不与呼吸道直接相连,所以说不是共鸣腔。

头腔面罩共鸣的建立与发展必须要通过打开这个手段进行的,并不是你在喉咙里发个声音然后在头腔里共振,虽然说是这么回事儿,但你在实际行动上并不是这样做的,头腔面罩共鸣其实是以气旋的形式成型的,就好像马路中间交警嘴巴里的那个哨子,一吹气哨子就会鸣叫出声,声带的振动声音只是头腔成声的一个因素,主要是靠气息的流动力,在腔体内部形成的气流旋转产生蜂鸣声效,所以头腔面罩共鸣没有气息的支持是无法发展的,而打开的目的是为了气息的流动性和足以形成气旋的空间及形状,哨子的圆形声腔就是成声的主要原因,当然哨子的哨口还有切割气流的作用也是声音振动的必要条件,哨子的金属声效果是因为哨子外壳是金属的,切割气流就好像簧片一样,关键是哨子形状是气流形成气旋的关键,气旋的转动力是让一只小小的哨子产生非常震撼声音结果的关键,你会说小孩儿玩的塑料哨子也能产生类似的声音效果,的确是这样的,但你没有把两个哨子放在一起用同样的力量吹,如果你这样试一下你就一定会发现结果是完全颠覆性的。

面罩部位的共鸣,实际上是声音的一种共振现象,由于面罩部位的空腔比较多,有更多的较薄又硬的骨骼能有较好的扩大声音振动的效果,我们要想获得良好的头腔面罩共鸣能力,气息的张力是第一位的,然后就是打开气息的通道,上提软腭并不只是打开气息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在打开上提的力量下让软腭与咽壁之间形成喷气的小口,气旋的形成必须要有较强的气流和腔体形状,在软腭通过腭弓力量的支持下形状卷口状时,气流经过才能形成喷射状,同样是腭弓与咽壁相互发力挑开鼻咽腔内部的空间形成哨身空间,软腭的卷口是哨嘴,鼻咽的空间是哨身,而后咽、鼻中隔、鼻窦间壁等坚硬的骨质咽壁就是哨子的外壳,打开形状成了只要一吹气就一定会鸣叫起来。

当然除了鼻咽之外三条鼻道的打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产生类似的声音反射的结果,上中下三个鼻道的打开,才能让鼻咽形成的哨状声音延着鼻道向前行进止前方的鼻腔鼻窦,眉心与人中上下两条鼻道与两侧副鼻窦之间形成声音反馈,上鼻道是筛窦与筛骨前方是眉心额窦后方是蝶窦,下鼻道两侧是巨大的上颌窦下方是硬腭,当然声音要有利通透必须要打开中隔两侧的鼻胛,来联系上下鼻道之间通路,上颌窦与硬腭前端的上颌骨、人中、门牙都有坚硬骨质,能够足以产生高质量的金属声音,眉心、额窦、筛窦骨骼更薄,但腔体比较窄必须要把这些包裹骨骼的肌肉粘膜组织打开绷紧到足够能让声音清晰振响的状态下,才能产生足够震撼的具备了金属般明亮的,含丰富多彩音色的声音结果。

《帕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