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解说之桂枝加黄芪汤

 经方苑 2023-09-03 发布于辽宁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4.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此段条文开篇提到了“黄汗”,同篇的另一处条文曾经对“黄汗”进行了解释: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也就是说“黄汗”其实是以“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为特点的,从病机上来说该病属于“水湿夹热在表”!

  而该条文中提到了患者“两胫自冷”,也就是患者觉得两个小腿莫名的发冷,结合上面关于“黄汗”的病机后分析,小编觉得这个“冷”其实可以理解为湿热郁阻在表,而阳气不能周流全身而出现的“冷”,打个比方,小时候经常看到卖冰棍的老奶奶用棉被盖在泡沫箱子上,里面装着冰棍,当时很好奇那么厚的棉被怎么不能把冰棍给融化了呢?其实棉被在这里起到“阻隔”的作用,使外面的热穿不进来,那么冰棍的冷也就化不了了!

  而拿人体来说,湿热在表首先就是阻碍着津液的作用,而津液作为阳气的载体不能周流全身,那么阳气少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冷了。接下来分别说了几个鉴别诊断,第一个是“历节”,二者的关键不同在于“发热”。第二个是“劳气”,该病的特点在于“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也就是吃饱了出汗,而且还有夜间盗汗的现象,小编觉得这更像是湿热在里的表现。

 接着仲景又告诉我们该病是不可以发汗的,如果错误的用了发汗的方法,汗出后出现发热的患者,阴液更损,热势更重,时间长了伤及血分,所以可能会“其身必甲错”,而如果发热不停止的患者,久而久之气血壅滞会生“恶疮”。如果患者自觉“身重”,而出汗后自觉全轻松,此为湿去,但是随着阴液的损耗,热力可能会加重,时间久了就会出现类似动风的表现,表现为身体瞤动,热壅于上则自觉“胸中痛”,“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此为津液的异常输布,下焦津液亏少则觉“腰髋弛痛”,而湿热停留肌肤则会觉得“如有物在皮中状”! 

  湿热郁阻严重会导致中焦不健运所以“不能食”,“身疼重”是为湿阻,“烦躁”是为热郁,津路不通则“小便不利”,此为黄汗的根本病机,仲景告诉我们可以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5.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此处“黄家”与“黄汗”的病机根本一直,均为湿热,脉浮说明郁热在表,可以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荣卫的同时宣解郁热!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黄芪 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本经》言黄芪: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脉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痰,补虚,小儿百病。小编以为此处用“黄芪”目的在于“宣透”,“桂枝汤”补充津液,调和荣卫的同时加入补力颇强的“黄芪”可以帮助体表津液恢复正常运行,荣卫之气按正常轨道运行后气就顺畅,气顺则郁热可以消除,而湿得气流则水道畅通也!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目前公众号粉丝3370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