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华觑真之'越俎代庖'

 丁香树下 2023-09-03 发布于山西

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总统筹:墨默

图片

我们昨天讲到宋荣子已经超脱了世间所有名相的束缚,列子更厉害,超脱了色蕴的束缚,他能够出阳神,能御风而行。这两个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还是在鲲变鹏,鹏变鲲,还是在世间打转,还有所凭借,有所恃,有所缚。

在宋荣子和列子之后,庄子有句总结性的语言: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在杂篇中解释了什么是神人、至人和圣人。 


《庄子·杂篇·天下》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精”该怎么理解?
《尚书》里面有句传法心要“唯精唯一,允执撅中”
什么是精?精指的是精一专一。比如坐禅的人可以制心一处,一念不生,精一不动,专一不移,坐好几天。《西游记》里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他们几个比坐禅大家还记得吗?唐僧说坐禅我在行,坐十天半个月都没事。
禅宗坐禅,学佛坐禅,儒家也坐禅,连瑜伽都坐禅,大家都在那坐禅,这个叫修禅定。禅定在佛家叫静虑,就是通过打坐、守呼吸、观鼻尖白、观丹田气而制心一处,能精一,把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
修禅定能制心一处,能唯精唯一。随着定境的深度,能修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这样的人有没有见道?
修禅定不一定见道,真的见道,无所谓禅与不禅、打坐与不打坐。“三餐而返,腹有果然”,随时随处,哪怕在梦里都能一样修,都能一样保任、葆光,不假禅定。
禅定,能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神入化,像列子达到出阳神的程度都能称为神人。
“神人”见道了吗?他们寿命很长,精神能归至一处,依然在六道里面,没有解脱,神人还没有见道。我们世人能做到静虑,往这一坐,能制心一处,心不动,就已经很厉害了,像列子那样能出阳神的,已经很少了。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至人”的段位比神人要高,至人见道了,至为见道,但并未证果。
至人可能不如神人坐禅时间那么长,可能没有神通,也可能只是刚见道,但是他出发的因地比神人高,至人像初发心的菩萨,虽然初发心,没有证得佛果,但是他见到佛果、见到成佛之因了,心见道了,故而不离于真。
见道的至人,再修到神通自如,称为“真人”。也就是必须见道,才能称为真人。哪怕你有神通自在,会飞行变化,你没有见道,依然是个太乙散仙,不能称为真人。真人是太乙金仙,见到 “金子”了。“金子”就是自家宝贝,就是自性,就是道。那些成为真人的,也叫大罗金仙,太乙金仙。像吕纯阳吕真人、张伯端紫阳真人、庄子南华真人、张三丰张真人,他们是已经见道而且真正修出证量了。
即便神人修到神通变化,但是没见道,所以永远不能称为真人。
至人不离于真,这个“真”是大道,就是卯日星官眼睛里面炼的那个针(真)。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

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德为本为“圣人”。比如孔子,一介凡夫,在世间修道,弘扬道德,他虽然弘扬道德,但他是以“道”为门庭的,他自己已经见道,但他又不是修出世间法,不是出家修神通自在,修自己的解脱。他是入世行“内圣外王(wàng)”之道,这样的人叫圣人。圣人反倒是阶位很高,是大菩萨。
为什么圣人是大菩萨?圣人也见道了,也修行,但是不像真人一样修出世行,圣人如菩萨,更多的是入世间做事度人,在世间以道德行教化世人。
神人和至人功用比较多,但是功德小。功德大、受万世祭祀反倒是“圣人”,虽是凡夫,什么神通都没有,自己也没解脱,但是为众生做了巨大的功德。
孔子就大圣人的代表。
至人、神人、和圣人的境界
至人见道了,不一定有神通;至人修到神通自如,就是真人。出神入化的神人由于没见道,虽有神通,也不能称为真人。而圣人虽然不一定有神通,大悲大愿,是见道入世度人的大菩萨。
孙悟空,刚开始跟须菩提修行的时候,打坐、调气,后来出了神通,但是他没见道,没开悟,属于“神人”,是个太乙散仙。神人有神通,但是没有功德,只是修自己,没有去渡人,自了汉而已。孙悟空见道之后,就成为太乙金仙,称为“真人”。
“医圣”张仲景,没有显示任何神通,但是他有大愿力,写医书来救度后世子孙。他没有用神通来做事,也没有表现任何与众不同,就是孜孜矻矻为众生做功德。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圣人”,这些圣人都是大菩萨。圣人之所以能称“圣”,他一定有道,但其最可贵之处是他的大愿,为众生做事,抛头颅,洒鲜血。所以我们说菩萨大慈大悲,没有人说罗汉大慈大悲。虽然罗汉神通很多,肉身菩萨没有任何神通,但是菩萨一心为众生做事,他们的功德是巨大的。我们最终要向菩萨学习,向“圣人”学习,而不是向“神人”、“至人”去学。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

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最次等的不离于仁,谓之君子。
“君子”,不一定见道,但是内心有仁爱。就像以前我们每个乡镇,都有些老爷爷,长着白胡子,特别的慈祥,小孩子都乐于跟这样的老人玩。这种内心有仁爱,对谁都很好,温良恭俭让的人,称为谦谦君子。
图片
以上是外篇关于至人、神人和圣人的解读,下面我们看逍遥游怎么说: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至人已经见道,观自在,见到真正的自己了。“己”,是己土,是肉身。“无己”就是知道肉身是假身,不再把肉身当做自己。
神人无功,神人不再做世间的功用,包括炼丹之类的。他就往这一坐,制心一处,修禅定静虑,而不是用世间的动功。
圣人无名,圣人内圣外王,已经见道,里外都解脱了,不再受名相束缚。你喝()我牛,我即是牛,喝我马,我就是马,圣人完全超脱名相的束缚。
何谓究竟解脱
至人、神人、和圣人都究竟解脱、真正逍遥了吗?孙悟空逍遥了吗?孔子逍遥了吗?
孙悟空神通那么大,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村长也没究竟解脱,所谓的解脱其实都是局部的解脱,小范围的功用。有余涅槃的解脱是出六道,到阿罗汉界或者辟支佛界,比如道家的“真人”,这还是相对的解脱。真正究竟的解脱是住无余涅槃的佛陀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和逍遥。
“真人”不重其位,只是完成了自己的道行,跟阿罗汉一样已经出六道了,世间一切地水火风对他没有任何的伤害了。他灭掉了“苦集灭道”的苦,但是在功德上没有行圆满。要想圆满,还得重新回六道里面,生生世世修行渡众生,经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圆满了之后,才能究竟解脱到无余涅槃,到佛境界。还差十万八千里,早着呢。
唐僧取经之后成佛,不是因为修得神通圆满或解脱圆满,而是“圣僧功德圆满”,功德圆满之后才能入无余涅槃。也就是六度一定要行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个都要修圆满,才能究竟解脱。想在功德上圆满必须入浊世,哪个地方苦去哪,学菩萨在世间行菩萨道。要行百千万亿劫,直到功德圆满才能成佛。
像阿罗汉、辟支佛、老子、庄子这样的也只是一个有余涅槃的果位,只是道行圆满不是功德上圆满。能出六道的圣人是无漏境界,但依然是有余涅槃,不是无余涅槃。唯有十方诸佛,才行到究竟解脱果位。六祖也还是菩萨,他不是佛。我们这个世界佛只有一位,就是佛释迦牟尼,下一尊佛是弥勒佛,还没到出世的时间。
这三句话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就是说至人都无己了,神人都无功了,圣人都无名了,那这些人是究竟解脱了吗?其实并没有达到逍遥之境,如果他们真是达到逍遥了,《逍遥游》也就到此结束了。
回心行菩萨道
至人、神人、圣人还都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位。其实想解脱也容易,出六道的小果圣人,自然有、菩萨佛去那个境界度你,“哥们儿,别在这待了,六道很多众生还在迷中,太苦了,赶紧去六道度众生去。功德行圆满了才能成佛,那才是无余涅槃,那才是无上妙啊”。但是会有一些定性辟支佛和不回心大阿罗汉,满足于自己的境界甘愿待在里面,不以度众生为己任,不思入世。就像发洪水的时候,有些人就是自私,我自己出来了,管那么多干嘛,我先保命要紧。
菩萨心肠是看到别人受苦,他一定会倾尽全力能救多少救多少。所以说阿罗汉要回心,叫回心阿大罗汉;回心的辟支佛叫回心大辟支佛。他们本来有神通,回心来到世间可不得了,都是有大功用的。他不但已经见道,还有神通愿力,这就是大菩萨,功德圆满直接进妙觉位的菩萨。如果他还没见道,但是已经有了神通自由,起码也是个八地、十地的菩萨,阶位很高。
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以虽然阿罗汉和辟支佛了脱生死了,但是依然要回心再行菩萨道,直到菩萨道行圆满了,行到正等正觉位,证到佛果才是究竟解脱。不是出了六道就逍遥了,那是自了汉。
图片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帝尧是尚书里面记载的第一位帝王,从帝尧时代就开始发洪水了,他就不断的找能人治水。治水不是从大禹开始的,是一直到大禹时代,天下的洪水才治理好。
帝尧把天下治理好了之后,想把天下禅让给更有道德的人,那时候是禅让制。尧最终在民间找到舜,考验了舜很久,还把女儿嫁给他。
实际上尧并不是一下子找到舜的,而是找了很久、找了很多人,其中曾找过许由,杂篇中记载还找过子州支父,支父说:管理天下是非常重要的事啊,但是我得了幽忧之病,得去治病,天下我接不住。后来,舜又想传位给支伯,支伯也说:我有幽忧之病,我的病要紧,天下对我来说没什么用,我不能接你的天下。
我们现代人平时拿自己的身体去挣钱,结果把自己身体毁了。本来挣钱是要享受生活的,反倒把身体毁了,钱除了看病还有什么用?你享受不了。
之后舜又想让位于善卷和石户之农,这俩人听说舜要让天下给他俩,都跑了:我的妈呀,要把天下给我,这简直要活见鬼了,赶紧跑吧。(出自《南华经杂篇.让王》)
后人就不一样了,春秋战国时期打仗无非是想争天下,都想当天子。包括楚王问鼎中原,他问周王用的鼎有多大,有多重?人家就知道他要图谋不轨,想要周鼎。
真正的圣人都认为治理天下是件可怕的事情,都会选择归隐。能理解这些圣人吗?我不能荷担起天下,自己的病还没治呢,自己的身体还没办法托起来呢,我扛你的天下干嘛?就像鹏身上背个泰山、像乌龟背上背个老鳖盖子,太重了。言外之意:想要治理天下的心,是噫病啊!
《南华经.杂篇》有段文字,有个王想请庄子去当官,庄子说你见过太庙里的牛吗?牛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的也非常好,但是进太庙的牲口都是等着被宰杀的,即使不想被宰杀但它还出得来吗?《南华经.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犠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
庄子是个明白人啊!
自视与作茧
我们现在拼命把自己置身风暴里以争事业成功,把生意做大,等真正做大的时候就是作茧自缚不能解脱的时候。大家都在搞事情,结果却被事情搞了。一旦被卷到扶摇风里,暴风骤雨中你能逍遥吗?真正明白人是不会去蹚这个浑水的。所以说你让天下给我,我却把天下当成牢笼。就像“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菩萨见贪,如避瘴海。”像避火坑障海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你现在给村长一个上市公司,一年挣一个亿。对我来说是活见鬼,我要是一年挣一个亿,还能在这天天没事干,往这一躺,三餐无所适然吗?我还能自觉吗?那是多少人的业呀?那是多少人的责任呀?但话又说回来,该担当的责任,也不会退却。
世人都喜欢家大业大。无非是驴拉磨,有的驴拉的磨小,有的驴拉的磨大一些,有的老鳖背的盖子小,有的老鳖背着盖子大。但是也不能说我们就不努力了,该努力还要努力,只是内心不贪着,且不自视。
“尧让天下于许由”
尧让天下许由尧认为这个天下是我的,我可以把天下让给你。其实尧犯的是什么?就是前面说的“自视”,“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天下是你的吗?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我们只是在彼此的梦里,你在我梦里,我在你梦里,大家都在这个境界里面,整个境界是大家的共业,而不是某个人的。如果是某个人的,他死了,这个境界就坍塌了。那么多人死去了,我们的境界依然在。是这个道理吧。
所谓的让天下,就好比我把自己的梦境让给他人去管理,这不等同于痴人说梦吗?你自己的梦境,你是主梦人,只要自己不起心造作,梦境自然稳定。起贪心,外界就会洪水泛滥。心不平,外界就会地震。起嗔恨心,外界就是火山爆发。林林总总,我们心有一念,外界念兹在兹。
天子是一个时代的主梦人,作为主梦人,职责就是维护境界的稳定。天子无所作为,天下无为而治。天子起欲心,民不聊生。
帝尧犯了两种大错。其一,认为天下真有实境,不知为妄想所生。其二,让人代理自心现量,梦中说梦。当然,帝尧不会不明白此事,而是我们不明白。
图片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这里用了排比句。
日月出矣,日月的光都出来了。日月光其实是给许由戴高帽,是指许由这样得道的真人,就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的灿烂。
而爝火不息爝火相当于一个小火把,小火把的光亮还不熄灭。
爝通“爵”爵位的爵。他其实是在讽刺什么?在世间为官,能为一个国家带来一点光明,给一个国家带来一点智慧的人,他的智慧和神通,只是像个火把那么亮。他行的是世间有为的功用,跟真正的大道之光相比,只是一个小火把而已。世间那些追求功名的人,包括天子、诸侯,跟有道的人来比不值一提。爝火表面上指的是一个火把,实际指世间做有用功的那些人,迷名利之徒。
尧说:我是爝火,您(许由)是日月的光辉,爝火跟日月的光相比真是难为情,简直不值一提、自惭形秽啊。
“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说,两种光亮简直是没法比。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是说,天应该什么时候下雨它就下雨了,干旱下雨,水足则停,下的刚刚好,而你还要再浸灌,还要再浇水。
其于泽也,不亦劳乎风调雨顺,雨量恰到好处,这时候还要浇地,这块地不就涝了吗?多此一举了啊。
“劳”即“涝”,其实“劳”字还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天道自有它运转的道理,一切都刚刚好,它需要生什么、杀什么、罚什么,都自有它的因果道理。但是你来加以干涉,这不是徒劳吗?你不是捣乱嘛。拿人的身体来说,人体六气循环正好,也不燥、也不湿,该睡就睡、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身体缺什么自己会合成,你完全不需要管它的。你该管的是自己别出幺蛾子,别出新花样,乱吃乱补。只要后天脾胃不受损,都能寿终正寝。但是你非得给它补钙、补锌,补乱七八糟的营养,就会越补越坏,未老先衰。身体不需要的,不但补不进去,还需要拿出很大的气血给你代谢掉,所以说现代人的养生观念完全是作死的节奏,助纣为虐,徒劳,不亦劳乎?
无为无不为
这段话还是在讲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像女人怀孕,胎儿哪个月该长什么自有他的规律,长汗毛、长心肝脾肺肾,孕期满该生了,胎在那儿一转瓜熟蒂落就生下来了。中间你给补这个补那个,这个检查那个检查,全都是徒劳,全都是干预。你不知道身体无为的功用,你用有为的思想去干预它,结果越干预身体越差,越干预病越多。治理天下跟修身治身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治理天下也是无用功,你别去添乱就是治理天下了,天下因不治而得治。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能不动就不动,这是治国的方法。治身体也一样,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不干预就不干预。我只负责每天思无邪,少点贪嗔痴,把脾胃养好,身体该怎么运化根本就不需要我管,也不归我管。治人身反倒是比治天下还要难。因为这身既是正道,人体是大道而外界的天下反倒是个小道。你越用念、用思维、用伎俩去干预它,它就会越乱越糟糕。
像我们爷爷奶奶辈没用任何方法去保养,无非是饿了吃饭,吃完饭有力气就干活。他们孝父母疼孩子,没有那么多贪嗔痴,都能寿终正寝,无为而治啊。我们现在反倒知道那么多的养生学、营养学、健身方式,学了那么多,大学毕业读博士、博士后,一直到院士,到最后发现身体糟糕的一塌糊涂。
不学无术也不行,不学无术是愚痴、无明,是北冥的鲲,永远愚痴往三恶道里走。就怕你一学有术,一学就偏,跑南冥。就像驴拉磨在那儿转,出不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北冥和南冥之间徘徊,没有到达周南之境。而逍遥游就是让你从这个状态跳出来,要安住于南华,安住于无何有之乡。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夫子”是对许由的尊称,称有道的人为夫子,像孔子的学生同样称孔子为夫子。“夫”字其实就是天字出头了,夫子就是得天道之人。
夫子立而天下治就是你什么都不做,往那一站天下就治了。赞美许由,给许由戴了一顶高帽,言外之意还是强调天下的无为而治。立字的甲骨文为一个人脚下踩着一横,那一横就是大道,脚踏实地,须臾不离。
而我犹尸之是我像死尸一样。得道之人称为真人,迷道之人为行尸走肉。
吾自视缺然感觉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还没有做到许由你那么有道德。
这个“自视缺然”跟前面的自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前面说我能管理一国,行比一乡,那是自视,以为自己能。尧自视缺然,是说自己不能。实际上自视缺然也不成立,本性圆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请致天下。就是我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我想请许由您来治理天下。
其实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但是你想想,尧把天下治理好的样子,是天下本来该有的样子,还是尧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成他想要的样子?肯定不是本来该有的样子。比如公司被我管理成这个样子了,是公司真的应该是这个样子,还是依你的意志把公司管理成这个样子了?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给你一个答案,谁的意志来管理天下,天下就是他那个意志所影响出来的样子。
尧管理天下反映的是尧的意志;周文王、周公礼乐治国,他们管理天下反映的是周公的意志;我们现在被魔王接管了,贪嗔痴慢疑,是魔王的意志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人为的意志,而不是天下本来的样子。
天下无自性,从上古以来,所有天下的样子都是人为的意志。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可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图片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你看许由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你治天下,天下就已经治了,也就是说你的意志已经呈现在你治理的天下的状态里了,而不是说你帝尧真正把天下治理好了。天下没有一个好的状态,也不存在一个坏的状态,天下名为混沌。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我再代你去治,我是贪图天子的名声吗?是为了求一个万世敬仰吗?
名者,实之宾也。宾就是客,来宾就是来客。名者可以说是实之客也,它不是主,所有的名都有名而无实,叫有名无实。名不能表达那个实,实到底是什么?不可言说。
名可名,非常名。比如这个叫公道杯,公道杯是名。现在我把公道杯摔碎了,公道杯这个名,瞬间就没有了,现在是玻璃碴子。我再用喷火枪把玻璃碴子给烧化,玻璃碴子这个名也没有了,成了一杯吹玻璃器皿的熔液。熔液可以做成小镜片,磨成的镜片可以是望远镜,或者是叫镜头;如果给它吹成天鹅的样子,它叫天鹅;吹成癞蛤蟆的样子,称其为癞蛤蟆;吹成老鳖,那这个就是老鳖。吹成什么都可以以这个相来暂时命名,名是随着相的变化而变化,它不是代表物本来的样子。
《齐物论》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所有的名都会变,那我们看它的“实”是什么?玻璃碴的实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要把这个想清楚。有人说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也是名,二氧化硅还可以再分。二氧化硅是一堆沙子,沙子是岩石做的,岩石是地水火风。再继续分割是分子,分子也是个名,然后是原子、电子、夸克,夸克再继续分可以展现波粒二象性,振动的是波,你不观察它的时候,是波;你观察它,它立刻成像、成粒子。
万物的实相,是它可以在“有”和“无”之间转换,在能量和粒子之间转换。万物的实相和帝尧天下一样,本质是混沌。
“念兹在兹,实至名归”
比如你做一个梦,在梦境里面观察你的梦境,把你梦境中所有的物质,拿放大镜一直剖析下去,剖析到底儿,一觉醒来,最终发现梦境里的那些物质是什么?是起心动念,是无明妄想。一切法追究到最后归于虚妄,都是我们起心动念所导致,不起心动念那个相就是一种混沌。我们发呆的时候眼前朦胧,突然注意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即刻因你的观察而变得清晰。
梦境里起什么念就显示出什么样的相,把种种的相分别命名,这个“名”并不能代表本来的“实”。实是不存在的,一切法无自性,有名无实,但有名字,唯识所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画的是种种的相,都是名相,而本质的样子是 “心念”。
所以说“名者,实之宾也”。名只是客人,实的客人。
比如说在我家,我是主,所有人来我家的都是客。客会来来走走,不住。而我是主,住在这不动。所有的名都是实的客人,来回的变换。要是真能明白许由这句话,你在这就能当下破掉世间一切名相执着。能摆脱名相对你的控制,什么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都是最简单、最小儿科、最弱智的名相。你只要明白一切的世间相无非是起心动念所滋生的,不攀缘便不迷于自心现流,知幻即离。
 不 识 
小乘人修的三解脱门,包括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个就差不多类似于空解脱门和无相解脱门,无相就是超脱世间一切诸相的束缚,不再对相起名的概念了,不再对相去命名了。
眼前一切是啥?不识!
梁武帝跟达摩对话,梁武帝问他,你对面这个我是谁?达摩说:不识。
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眼前一切的东西,明明了了,是啥?不认识。不识,就能破名相,叫无相解脱,就能得相对逍遥的境界,但是还不是究竟的逍遥。不再去执着名相,不取名相,不识,不认识。你拿了个杯子,这是啥,不认识;你对面坐的这个来侃“空”的人是谁?村长,村长是谁?不识。无非是在你梦境里面幻化出来的一个村长,在你境界里面给你讲道而已。是你自心幻化出来的,妄念生出来的。相不识了,你心就亮了,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我起心动念的结果,是妄想的结果。
《骇客帝国》第三部,尼奥的眼瞎了,反而能看到史密斯的附体。睁着眼,看到的永远都是皮肉相。
不识,不是婴儿的那种不识,婴儿的不识是混沌,无法起用。要在已识的基础上,再把所有的认知破掉,达到不识的境界。婴儿的不识是鲲,还没有去修,众生的认知又落入大鹏展翅,鹏图万里。
吾将为宾乎,许由跟尧说的很好,他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我已经有主了,何必再跑到你那去管理你的那个天下。去干啥?难道我还要去当你的宾客吗?我还需要去当你的宾客吗?不为宾,是因为得主了,认得自家主人公。
图片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鹪鹩是种很小的鸟,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南华经》是用齐谐的方式来写的,“鹪”通“交”,“鹩”通“了”。
鹪鹩就是已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了,是为交;了是了达,已经了达了名和实的真相,了达了世间万相,心已经住在真上了。就跟考试一样,世间的考卷都交了,所有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该做的功用也都做了。所做已做,所办已办。
巢于,就是已经在深林里做巢了,心已经安住了,归巢了,归家了。
不过一枝,心往那一坐,“一枝”就是一心,归“一”了,归家了,一心不乱。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可以说是已经归一了,归道了。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们说偃旗息鼓。偃是休息,也是不动,偃旗息鼓就是把随风摇摆的风旗收起来了,鼓也不敲了。旗就是心,像幡一样。(原文:“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说:“仁者心动。”心像旗一样,风一吹就哗哗地动。但是偃旗就是旗子不飘了,旗不动了,其实就是心不动了。
偃鼠,也是代表心不动了,像是冬天动物冬眠了。
偃鼠饮河,喝水,不过满腹。这句话通小蜩说的: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如出一辙。弱水三千,都是只取一瓢饮。
归休乎君,这个更有意思,表面上是说你回去吧,其实在讲什么叫归。
归就是你不要再想你能治理天下了,你治理的这个天下并不是天下的本来的样子,是你的意志而已。要体现天下原本的样子,你要回归自己的心。像我们看商周电视剧,大臣都用手拿白玉圭,圭通归,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归守。天子也不在明堂上,天子表的是无为法,天子心头做,前面什么都没有,天下也没有,天下只是你的妄念投射出来的一个幻境。你想让这个境更稳定,就别乱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越多,出的幺蛾子就越多,天下就会越乱。以前的天子诸侯手里都拿着圭,就是让你归守,在给你表法。
你怎么治天下?归守就行了。
归休乎君是不是归守?这个休其实也是要守嘛,回归。歇歇你的狂心吧,别动有为的功用了,回去吧,好好的归守自性啊。
予无所用天下为,它是个倒装句。
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你的天下给我,我也治理不好,我也无能为力。第二,你给你的天下,相对于我来说也没有用,我用你的天下干什么呢?我自己自然有我自己的天下。
我只要归守在我的道里面,风调雨顺。因为神不动,气不动;气不动,形就不动。纷纷扰扰的相,风不调雨不顺,各种恶相,都是起心动念所感召出来的东西。只要能归守,不起心动念,天下太平,国家自己就治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吃的喝的玩儿的用的都有,不需要你治,可能你越治天下会越乱。
大道一废就兴仁义,六亲不和就生孝慈,后面的那些纷纷扰扰的对立就出来了。治理天下与其说讲仁义道德,不如归守。老子说言多必穷,不如守中,守中就是要归守。(《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天讲得比较深一些,但是后面更深。逐步深入,怕你一下理解不了,先给你讲无为,然后再继续讲如何去入无为之门、大户之门、太初之门。入门前,先讲无为妙用。
许由用了两个譬喻,一个鹪鹩巢林,一个偃鼠饮河。归守,回去吧,留下来也没用,我也管不了,我只能管好我自己,这是予无所用天下为
后面许由的一句话,变成我们现在的一个成语,越俎代庖。越俎代庖是对上边这段话的总结。后人对越俎代庖理解得不太正确,村长这里重新解释一下。
图片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我们先看几个名词:
“庖人”是在祭祀的时候准备祭品的人。祭祀要准备牛羊等祭品,杀牛宰羊的厨子就是庖丁,因为参与祭祀所以他的地位和级别比较高。简单说古代准备祭祀的厨子,称为庖人。
“尸”是祭祀时要有个人坐着不动,扮演被祭祀的人,扮演的这个人叫尸。 
比如祭祀黄帝,让人穿上黄帝的衣服打扮成黄帝的样子,坐在那里。还有个词叫尸位素餐,就是从这儿来的,尸位素餐类似于占着茅坑不拉屎。扮演的人要像木头人儿一样,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所以说修行人到最后要做到坐如尸,没有思想,不会说话,其实我们的身体确实是尸。
禅宗有个公案叫:拖死尸的是谁?参谁在拖这个死尸?灵魂出窍后这身体是不是死尸?本来好好一个人,心脏病突然发作倒地,一分钟由一个活人变成死尸。如果说没有神来驱动,这个身体当下就是死尸。你什么时候能意识到原来我的神在拖死尸,知道那个“我”是谁,你就觉悟了。
我等全都是行尸走肉,是谁在拖这个死尸?尸体是死的,但是那个活的是谁?那个活灵活现的是谁?那个能看的、能听的、能知味儿的、能知冷暖的是谁?禅宗要参“拖死尸的是谁?”,在这儿能参道也能证道。但是不在这儿详细讲,以后有更高级的方法来让你知道拖死尸的是谁。
“祝”指主持祭祀的那些人,祭祀的时候有跳舞的,还有音乐,相当于庆典。“祝”是主祭祀官,主祭祀官负责祈祷,祝福,一切礼仪。
“樽”是上贡的酒杯,给先人祭祀的时候,祭台上会摆放一樽一樽的酒。跟现在祭祀的时候祭台上放酒杯是一样的意思。
“俎”是装肉的盘子,祭祀的时候有酒也要有肉。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刚刚讲了“尸”、“祝”、“庖”,这句话里出现的几个角色就都齐了。
“庖人”更深的意思指一个无所不包的人,广大无所不包,代表“道”。大道无所不包,大道无形孕育天地,大道无形运转日月,一切万物都在道体里面。此处老子是将“道”拟人化为“庖人”。
大道无情
道虽然生育万物,但是并不主宰万物,叫生而不宰。人类喜欢主宰,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生的孩子,都想主宰他的命运,想给他安排一切。这些都是道所不行的,大道无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不主宰任何东西,纵然是一条毒性很大的眼镜蛇、蝰蛇,大道也不认为它是“害”,要灭掉它;又比如毒气蔓延,空气污染,大道不会因为毒而不让毒气存在于空气中。因为是否有毒是人类的判断,是人类的立场。对于道来说这一切都是道体呈现的“相”,像电视屏幕一样,有什么样的相,道就显示什么。圣人要达到和大道一样的胸怀,圣人就要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大道是生而不宰,它不主宰万物,让万物自生自灭。“道”对天子没有偏袒,对乞丐没有庇护。这就是大道无情,这种无情反倒是大情。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它的私在哪里?太阳一出来,把海水就蒸发了。但是蒸发不是因为太阳需要海水,海水蒸发之后,升腾到天空中,然后再普降甘霖于大地。这件事情看着是“私”,但是它的用处是“公”。一场大雨可能导致很多小动物死去,也让很多其它动物生存下来,但是这些生生死死跟太阳蒸腾水都没有关系。只有这种无情,才能“公”,如果有情便为私,袒护一方。存在私情便有偏袒,所以无情才是大爱。
生而不宰,为而不恃。大道孕育一切,万物生生不息于其中,但是它却不做主宰;虽然天地运化一切,它却不居功不自傲。万物自生自死,与道无关无联。培养好一个孩子就觉得自己很有功劳,内心有个“我”存在。比如做一些功德就自傲,就像梁武帝问达摩一样,认为自己建寺庙有诸多功德功劳,这就是居功自傲,但是圣人要做到天地的无情,虽然在世间做了诸多功德,但内心没有一丝功德利益想,梦中佛事而已。
庖人虽不治庖,庖人虽然不会自己下厨,意思就是大道不对万物做有为的功用。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就是大道虽然不对世间的万物做有为的功用,也无需任何人来代替大道,去替天行道。
就像我的孩子,虽然我不管他,但无需别人去批评教育他。《水浒传》中宋江那一批人就是越俎代庖之人,最后一百零八将死的死、伤的伤。所谓的替天行道,其实是逆天行道。一个朝代的生死轮回,是这个朝代的事情。一百零八个地煞星是来乱世的,不是来救世的。所以尧想以自己的意志来治理天下,也是越俎代庖,只是把天下扰乱得更严重。
想获得逍遥,获得究竟解脱,采用有为的方法就是越俎代庖。
逍遥游这一段都在讲无为的功用,随后会讲到如何能安住在无为之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家要知道无为的妙处,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安住在有为的功用上,被世间的有为的尘相粘滞而不得解脱。我们修行最终达是要达到'庖人'的境界。
明天我们继续,入藐姑射山去找山上的四位神人,四位神人找到就算明心见性了。

-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