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面渊博,一面无知|对南怀瑾评价为何两极分化?

 北方烟雨 2023-09-04 发布于山东

有一个人是这样评价自己这一生的,“一辈子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其中极尽了讽刺与苛刻,有人觉得是自谦,但却是他心中真实的想法。也有人说他,“他是个有使命感的人”,而且他“一定要把中华文化宣扬出去,才不辱上天的期待”。

图片

他就是南怀瑾,中国文化国学大师,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代表作《孟子旁通》等共计三十多册,后被翻译成八种语言在国际流通。2012年9月29日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说到老先生,我们都应该听家里的长辈说起过,上世纪中国的艰难与苦难,在南怀瑾先生那个年代里长大的人,往往都怀着最纯真的心。
先生年轻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考入中央军校,并在大学时期就开始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望将来能够服务社会大众,也就是那时,先生开始潜心钻研于佛典,以及道家,儒家的思想文化。

后来更是辞职,结交了许多共同理念的人也正式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清修与学习,不管是从身边的人口中了解,还是现代的武侠小说里,我们都知道,修行是一件艰难且漫长的道路,不是每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能承受下去,到南怀瑾先生就是那个经受住考验的人。
1945年,南怀瑾先生先后前往四川、西藏、西藏等地开始参访各派宗教。此后的一段时间,更是到处寻师,并且不断地闭关、修行,在吸取各家知识的同时,也慢慢形成对儒、释、道的独到见解。

图片

传承与传播的圣人精神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后来迫于生计,先生同老乡一起生意,后来血本无归。一家人不得不栖身陋巷,挤在瓦能落雨、门尚漏风的小屋里。
也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南怀瑾先生出版了《禅海蠡测》,即使当时没卖出去一本,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将他学来的知识与精神写在书本上。

先生尤其崇拜孔子,后来也一直在试图还原孔子的思想,让世人看到儒家正向的思想。并且认为后来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的言论,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而附加上去的,这才导致孔子思想在慢慢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

图片


在南怀瑾先生眼中,人生就是“儒释道合一境界,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他这一辈子,从求学苦修,到有所成,再到马不停蹄地为法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而忘躯至圆寂,他用一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璀璨夺目的舞台上,并且也开拓了学术的新视野。


他优秀的地方实在太多,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人赞誉,自然也有人批判。

图片


李敖:他就是个骗子

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专家李敖先生是这么说的,“他是个骗子”,而且对于南怀瑾先生的一些翻译也是十分的批评,说他“《易经》翻译的一塌糊涂”,并且对于南怀瑾先生的为人也是这样评价的,就是“骗了很多人”。

北大教授也更是将他贬的一文不值,圣人出现了漏洞,接着迎面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黑料,什么小学没毕业,成绩倒数第一,和各种怪力乱神的演讲,造就了南怀瑾先生一面渊博,一面无知的客观评价。


但我们不可否认南怀瑾先生的博学多才,以及他在诸多领域作出的成就,尤其是在先生留下的藏书,涵盖了各领域。


虽说还有人对他抱有恶劣的评价,不过也仅仅只是针对南怀瑾先生的片面之词,这也说明了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尽善尽美,一个人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


不过中华文化的深远,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南怀瑾先生能够将其发扬出去,并且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不同的中国文化,已经非常难得。


先生著作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这本《论语别裁》,它是先生以另一种方式,用自己的话向读者展示的儒家的正面思想,里面掺杂了大多创新的元素,时至今日,也饱受诸多读者甚至高校专家的批评,更有甚者借此大做文章,批评先生的伪学派。

图片


可在南怀瑾先生九十多年的一生里,纵使经历了太多风雨,也免不了人间烟火,大多事情他还是看的淡,自始至终,先生所做自己所说的,都在传承传统文化上面。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都抱着非常尊重的态度,并且也反对任何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行为,就比如先生曾经反对的五四运动,他只是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上,认为这种运动会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所以才会反对,拳拳之心显而易见。


并且先生在那几年还大力推动过儿童读经运动,为的就是保护中国传统国文文化,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挽回当时国人对中国自身文化的无知,这个建议很像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


为的就是防止人们因为教育的缺失,而对事情缺少正确的判断,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悲惨事情,并且不仅如此,先生还积极立足时代科学精神,推崇中国传统的正向文化。

图片


文化有多重要呢?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平时见到的抹茶其实起源于中国,但明朝时期由于茶文化的简化并没有推行。
反倒是被当时日本的来使带回国,成为了他国的标志,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没有传承,导致了文化的断层。


长此下去,也就意味着年轻一代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反而在接触更多别国文化后,更倾向于国外文化的吸收,那渐渐,我们自己的文化也会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时间洪流中的一粒尘沙。

图片

中国文化的传道者


然而自古至今,不管是王朝如何的变更,都是以民为本为优先的,在南怀瑾先生身上,也正有这样一点,他的著作的流传翻版,无疑是成功的,纵使年少坎坷,求知道路上一再艰难,他也做到了大多数人没有抵达的精神高度。
以先生的阅历,完全可以坐在大学教室里,向下面的学生进行教授,向他们单一地去宣扬不管是儒家精神,还是中华传统文化。毕竟在当时,老师还是一份非常令人尊重的职业。

可高尚有时就是将你整个人束之高楼,不去看世事变化,不去解答别人的疑惑,它是单向输出,并且得不到双向的交流。
而南怀瑾先生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他将自己所讲的,就像对于孔子儒家思想的理解统统都告诉别人,用最直白的话解释给别人听,他做到了高尚的亲切与端庄。
有人认为,文学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其他人看不懂的,想象不到的,理解不了就是文学。可南怀瑾先生恰恰相反,他用最浅显的话向众人阐述最深奥的道理,并且他也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不过有一说一,战乱年代的人鲜少有对传统文学的充分理解,认为最多的,也就是所谓的孔孟儒家之道,所以在南怀瑾先生所的解读的文化精神里,免不了有人持不同的建议。


但我们从他儿子的回忆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南怀瑾先生从少时开蒙立志、青年拜师访道、花甲传道授业、古稀广行善业、晚年归根的一生。
都是以一种非常平凡的心走下去的,那里面没有任何硝烟,却处处藏着杀机。但南怀瑾老师藏在字里行间,以儿子的口吻,用生动亲切、真实感人的亲人视角重现了南怀瑾先生一生言传行事的行为,才是应该我们学习的。

图片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传道者,他们超脱世俗,一心只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努力,这就像做人的一个道理,人生在世,要懂得什么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什么是自己千万不能碰到的。


南怀瑾先生不仅在正当年华正好时,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一路坚持到圆寂。这不仅仅只是实现自我价值,他更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个人都去学习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活着,与其在众生之间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倒不如去尝试着追逐草原上的风,又或者是大海里的水,去感受这个世界,和别人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美好。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南怀瑾先生,在短暂的一生中涉猎多个领域并且做出较大的贡献,即使先生这样的人也觉得自己这一生一事无成,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但他的贡献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会被人永远铭记在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