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最经典的一首咏史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但大部分人都背错了

 谷山居士 2023-09-05 发布于上海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

图片

公元840年正月,被软禁了四年多的唐文宗李昂病逝。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国力日趋衰弱,晚唐时期更是混乱。

李姓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方面,都逐渐失去掌控权,宦官把持朝政、朝臣党争不断,藩镇割据更是宛如一个个小朝廷。

公元826年,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欲立绛王李悟为帝,然而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联合了神策军,逼宫斩杀了他们,拥立李昂为帝,即唐文宗。

图片

据新、旧《唐书》及《通鉴》记载,唐文宗李昂虽然是由宦官拥立,内心却十分痛恨宦官集团把持政权的弊端。

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宵衣旰食,革除奢靡之风,致力复兴王朝。

然而,一来自身才能有限,二来积重难返,他终究无力挽大厦于将倾。

李昂在位期间,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甘露之变”,遭到以仇士良、鱼弘志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抵抗而失败,朝中大臣、士兵和宫人数千人都被屠戮,很多人甚至被族诛,可谓血流成河。

事变后,宦官彻底把控朝政,欺凌朝臣有如草芥,就连宰相也沦为了代行文书的职位。

李昂被软禁在后宫四年多,一筹莫展,只能饮酒求醉,赋诗遣悉,32岁便抑郁而终。

图片

当时还奔波于科举之路的李商隐,既伤悼文宗,又深虑唐王朝命势将颓,写下了一首《咏史》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事实上,这首诗的标题和内容上,都没有指明具体吟咏的是哪一段历史。

但根据诗中讽喻与史料的结合,清代朱鹤龄、陆昆曾、沈厚塽、姚培谦等诗学家,在注解李商隐诗集时,都认为此诗是“为文宗而发”。

图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观遍览历史,那些前朝贤明的国家,基本上成功都是源自于勤俭节约,破败开始于奢华。

《韩非子·十过》记载,秦穆公曾询问大夫由余古代那些国家兴盛和覆亡的原因,由余回答说:“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意思是,他们大多是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

李商隐借鉴了这个典故,总结出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得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兴亡定律。

图片

这两句诗振聋发聩,非常经典,以至于后世将后半句化成了谚语成由节俭败由奢”,因此很多人在背诵这首诗时都很容易背错。

但是,若说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那诗人可就有疑问了:

唐文宗便是一位厉行节俭的君王,他不好女色、不贪浮华,下令停废许多劳民伤财的事。

他放五坊鹰犬,裁减冗员千余人,还下令加强官员的考核,应该符合古人所说的“勤俭”了吧?

那么,为何他没有使国家兴盛,反而是更加破败了呢?

图片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非要镶上珍珠才算是车?

李商隐写诗,经常因为“用典过多、意旨隐晦”而为后人所诟病。

颔联两句诗乍读只是个疑问句,实则也是用了两位古代君王的典故。

汉代赵飞燕和唐代虢国夫人都有过琥珀枕,不过诗中的“琥珀枕”来自南朝宋国的开国君主——宋武帝刘裕。刘裕还在东晋做太尉之时,有人向他进献了一只用琥珀制成的枕头。他大喜过望,但并不是因为枕头名贵,而是当时人们认为琥珀有治疗刀箭等外伤的作用。于是刘裕马上命人将枕头磨成粉,送给前线战士们治伤疗养。

“珍珠车”的典故则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史料记载,“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齐威王答以四臣。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梁惠王向齐威王炫耀自己的车驾,有数十颗名贵的珍珠做灯笼。齐威王却不以为意,用四位朝中的肱股之臣来应答,认为他们这些人才比珍珠更宝贵。

这两个典故看似都是在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一观点的论证,实际上却是指出了贤明的君王应该具备的另外两个品德: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图片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青海马”出自《隋书·西域传·吐谷浑》中记载的一个传说:“青海周回千余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用生𩨂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聪焉。”后世以其代指那些如同传说中的千里马一样神骏的好马,诗中则以其喻贤臣。

蜀山蛇”则出自晋代的《华阳国志·蜀志》,也是一个传说。相传战国时,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于是许嫁五女,跋山涉水送入蜀地。然而行至梓潼,遇到一条巨大的蛇,众人拖拽之下,山崩地裂分为五岭,所有人都被压在了山下。后人以“蜀山蛇”代指祸害,诗中则以其喻宦官佞臣。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曰,“青海马,惜驾驭者无英雄;蜀山蛇,恨盘结者增气焰”,正合此中之意。

图片

到这里,李商隐才隐晦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

勤俭是治国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唯一的经验。

宋武帝礼贤下士,齐威王知人善任,但文宗治理下的朝堂,没有贤明的臣子,只有宦官弄权、祸害朝纲,如何能实现复兴的目标?

李商隐不是史学家,也无法明确地在一首诗中,说出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

然而他却通过唐文宗和许多末代帝王,敏锐的感受到了这种“国运流失”的悲哀。

“运去”、“力穷”,是带着悲观色彩的宿命论,也是对时代衰退、无力回天的无奈叹息。

图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熏曲》?千百年后,人们只能在苍梧痛哭,怀念那位远古的贤王。

相传,《南熏曲》是舜时之歌,亦称“南风歌”,“苍梧”则是传说中舜帝的埋葬之地。

相传舜弹着曲子唱“南风其熏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南风其熏兮,可以阜我民之财兮”,实现了天下大治。

奇妙的是,唐文宗与“南风”亦有渊源。他博通群籍、喜爱写诗,曾经读柳公权诗中“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之句,称赞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翠华”,即皇帝仪仗,在诗中也代表着皇帝本人。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表面上是在怀念上古的舜帝,实则是在哀悼那恨郁而死的唐文宗。

图片

李商隐曾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也曾写诗讥评过他的闇弱。

然而,文宗逝去后,诗人依然会有哀惋之情由心而发。

他哀的不是一位皇帝的离去,而是一个王朝走向日暮的悲痛,是国运的崩颓之势难以逆挽的无奈,是自己和天下的有识之士再也不可能得到重用的隐忧。

“运逢末世”,身世之感与亡国之忧,在诗人的心中交相促发激荡,将他的伤感越酿越浓,故而只能望着皇帝的陵墓哀哀哭泣。

图片

虽然,对于朝代的兴亡来说,“成由勤俭破由奢”并不能全面地概括其中原因。

但无论对于王朝还是个人来说,这句诗都是颠扑不灭的真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做人当以俭为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图片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