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8章 郑庄公 二分许国 子都偿命

 秋夜白露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一些小故事的集合,部分虚构与魔幻,整体走向与历史相同,喜欢的话,就订阅“东周往事”合集吧,也可以点击上面公众号链接,看更多的文章。

        话说颍考叔和公孙阏在阅兵的比武活动中出现矛盾,在许城的攻城战中,公孙阏为了不让考叔夺得头功,竟放冷箭杀害了考叔。瑕叔盈因为考叔战死而悲愤莫名,完成了考叔的遗志,帮助郑、齐、鲁军攻破了许城。许男带着家眷在城破后趁乱逃奔去了卫国。

        攻破许城后,三国国君来到城中,首先约束军队,出榜安民。三国军队都是正规军,自然纪律严明,不会发生抢掠、屠杀这类的事情,许城基本上保存得很完好,只是很多百姓恐慌,逃到了城外,军队并没有阻止。

        三国国君齐聚在城主府中。齐侯在前面的战争中已经得到了郕国,按约定,本应由郑伯接收许国,但由于鲁侯也在,于是出于礼节,齐侯先建议由鲁侯接收许国的土地。

        鲁侯则因为之前已经接收了宋国的两个城池,这次无论如何不肯再接收许国。齐侯道:“这次的行动本是郑伯的主意,既然鲁侯不肯接收,那么就由郑伯来接收吧。”

        郑伯惦记许国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齐侯和鲁侯爵位高,国力也强,他们都推辞,自己不管怎么样也得做做样子。三位国君正在互相谦让,忽然有人来报告,说许国有一个百里大夫,带着一个小孩子来求见。

        三位国君一齐命带进来。只见一位老者带着一个儿童进入屋中,那位老者虽头发花白,但举止有礼,气度不俗,他身着大夫服饰,一见三位国君装束的人坐在大堂上方,便知道这就是三个君主,立时拉着那个小孩子俯伏到地,不住地哀求:“恳求大国上君,能保留许男的一点血脉,不要让许男绝了宗祠。”

        齐侯问道:“这小孩子是什么人?”

        百里大夫道:“我家原主公没有儿子,这是我家原主公的弟弟,名字叫新臣。”

        齐侯和鲁侯看到这样的情况,心中都生起了恻隐之心,贵族之间不能绝人宗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何况那许男还跟齐侯同姓。如今姜姓许氏既然还有后人,就得想办法安置,只是许国本应由郑伯接收,如今到底应该怎么办,齐侯看向了郑伯。

        郑伯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有点不悦,本来到手的许国土地,现在突然蹦出个小孩子,按道义来说,至少也得分给这个小孩子一个城,让他维持许男的封号和宗祠,可是这许国本来就没多大,把许城给他,许国还剩什么,这一战岂不是白忙活了!但是煮熟的鸭子还能让它飞了?郑伯心思电转,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郑伯道:“寡人本是因为天子的旨意,不得已讨伐许国。如果贪图许国的土地,那就跟奉天计罪的初衷相违背了。现在许男虽然逃亡,但许氏的宗祠不能绝灭。既然他的弟弟在这里,还有这位百里大夫,这样就是有君有臣,这许国的土地可以交还给他们。”

        百里大夫没有那么愚蠢,先前许国再小,建制也是完整的,有军队有百姓,这些个虎狼之国尚且说打就打,现在就剩君臣两个人,什么都没了,凭什么守国?百里大夫道:“小老儿只是因为原主公已经逃亡,恳求上君们留这小孩子一命。许国的土地已经尽归上国所有,我二人绝不敢想。”

        郑伯心中骂了一句老狐狸,既然想逃命,逃命就是了,逃到我们面前来,不就是为了保留许国这个称号?只是齐侯和鲁侯都看着,事情总得面上过得去,郑伯坦然道:“寡人既然答应恢复许国,自然绝不食言。只是这小孩子年纪太小了,不能管理国政,寡人应当派人来帮助你们。”

        然后郑伯提出建议,将许国分为两个部分,东边这一半,由百里大夫带着新臣居住;西边那一半,由郑国大夫公孙获带领军队驻守,以便帮助新臣君臣二人维护许国安全,稳固国防。大家都能看得出来,郑国的公孙获名义上是保护许国君臣,实际就是许国的真正管理者。

        齐侯和鲁侯认为这样的安排非常恰当,也都点头同意,并称赞郑伯为人正直公正。

        其实齐侯和鲁侯也不傻,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做国君的还能不明白吗?只是两国的国君都觉得这整个的军事行动中,郑国自始至终都是出力最大的,自己的国家都已经获得了实际的好处,实在不好意思让郑伯空着,而且这样处置延续了许氏的宗祠,顾及了郑伯的利益,面上也符合道义,确实是最妥当的处置办法。

        百里大夫带着新臣千恩万谢,退了出去。那天晚上,当只有新臣和百里大夫两个人独处时,新臣天真地问:“百里爷爷,以后我们还能住在许城吗?”

        百里大夫道:“好孩子,许城没有了,以后我们只能住在东许。但我们保住了许国,终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

        从这以后,许国君臣忍辱负重了很多很多年,在各大诸侯国的倾轧中挣扎生存,曾经有一度确实复国了,这都是后面的故事,慢慢再说吧。留得青山在,才能谈机会。

        却说三国国君各自回国,郑伯回国后,厚赏了瑕叔盈,却再也见不到颍考叔。郑伯心中悲伤,想到考叔当年劝自己与母亲重归于好,现在顺利得到许国,也多亏了考叔出的主意,自己所有的臣子中,只有颍考叔是德行最端正的一个,将来如要托孤,考叔是最恰当的人选,如今竟然不明不白,死于非命!

        郑伯仔细察看过考叔的伤势,结合当时的情形,认为考叔背后中箭,又倒向城墙之外,绝不可能是死于敌军之手,更有可能是被自己这一边的奸细所害。郑伯内心万分痛恨害死考叔的人,却无法得知奸细到底是谁,于是决心用巫祝之法诅咒这个人。

        郑伯请来巫史日夜念诵咒语,又让一同出征的军队,每25人为一组,每组出一只鸡和一条狗;再按每100人为一组,每组出一头猪,作为诅咒的祭品,按照诅咒仪式轮番上供,以此来表达众军的意志。

        颍考叔自从帮助郑伯母子合好之后,因为才干和办事能力得到郑伯提拔,从那时起就开始管理郑国军队。几十年来,考叔兢兢业业。外人都知道郑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这就与考叔的治军有很大关系。在士兵们心目中,考叔有着极高的声望。如今考叔战死,士兵们听说竟然是死于奸细之手,心中痛恨,争着献鸡献狗。

        公孙阏自从在战场上被愤怒烧掉了理智,射死了颍考叔。考叔掉落城墙的那一刻,公孙阏如梦方醒,然而什么都晚了,后悔也无济于事,只好在战场中奋勇杀敌,让自己不要再想考叔,拼命告诉自己,谁要考叔当初跟自己争,都是他咎由自取。

        公孙阏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杀了多少敌人,回来计算战功的时候,发现自己因为作战英勇,也被记下了一功。回国之后,郑伯设置诅咒祭坛,公孙阏一直能躲就躲,终日恍惚。

        诅咒仪式进行到第三天,仪式即将结束时,郑伯带着百官前来看视,想知道到底有没有诅咒成功。公孙阏本来不想跟着来,郑伯却强调每个人都要来。公孙阏跟在官员队伍中,觉得自己越是接近祭坛,内心中更加恍惚,眼前逐渐昏花,于是找了个借口出去更衣。

        郑伯来到祭坛前,看着巫史将写好的告上帝祝祷文投入法阵中的火盆,一阵火苗腾空而起,青烟直上。突然就有一个蓬头垢面的人踩着僵尸步,眼神空洞地走到了郑伯面前。

        那人走得很慢,郑伯虽然惊异,却并不害怕,只想仔细地看清楚,到底是谁。忽然那人在郑伯面前跪了下去,口中发出了颍考叔的声音:“臣颍谷考叔,在许城之战中抢先登上许城城墙,却被人施冷箭射中背心而死。臣一心为国,却死于国人之手。臣向上帝鸣冤,上帝准臣索命。臣今日明白告知主公,杀臣者,正是在阅兵上与臣因争车而生恨的姬阏。请主公原谅,臣在九泉之下亦感念主公恩德!”

        说罢,那人站起身来,伸出右手,手指如钩,指甲飞快变得尖利,那人用这手指插入自己的咽喉,顿时血流如注,不到一刻,便气绝身亡。

        郑伯在听到颍考叔的声音时,先是惊喜,随后看着这人的身形,越看越像子都,忽然想起了阅兵时发生的争车纠纷,心道不好,急忙喊人抓住这人,可是已经晚了,考叔将话说明白之后,便指挥着这具躯体,自杀而亡。

        郑伯抱起子都的尸体,心中百感交集,有叹有悔,叹考叔英灵不灭,世间报应因果不爽;叹子都这个傻孩子,有着大好前程,锦秀人生,为什么心胸如此狭窄!就为了一辆战车陷害忠良,导致自己最终被鬼魂索命;悔自己忽视了臣子之间的矛盾,导致两个人才内讧而死,其中一个本堪托孤,另一个更是自己的族人;悔自己为什么如此执着,令考叔灵魂不安,最终导致子都偿命。然而事已至此,亡羊补牢,希望还不晚!

        郑伯感念考叔的英灵,命人在考叔的家乡颍谷立庙祭祀,颍谷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那时有座颍大夫庙,也称纯孝庙,便是为颍考叔所立,宋代文豪苏轼曾作诗《颍大夫庙》,说的就是这里。

        事情结束了,郑伯派出使臣,带着礼物往齐国和鲁国去感谢齐侯和鲁侯。出使齐国一切正常,出使鲁国的使臣却将国书和礼物都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郑伯讶异,问怎么回事?

        使臣说:“鲁侯被弑,鲁国已经立了新君,国书不符,所以微臣不敢轻易造访,所有物品原封带回,请主公定夺。”

        三位国君从许国分手,到现在还没过多少时间,那鲁国怎么就发生了弑君的事情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