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第8条

 云梦山居士 2023-09-06 发布于河南

伤寒论解读  8

第八条: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余自愈,以行经尽故。如欲再经,针足阳明使经行不传即愈。

解密:(一),文意之一。“头疼”:指病家患太

阳病自感到明显证候而无恶寒者;1伤阴者为医家辩证之主证。医家辩证以伤阳、热为主症?不发热?恶寒。

人身是有六经的,当经络畅通时,每一条经经气都要经过十二时辰,也就是一天,六经需要六天,而第七天就开始了新的循环运行,故称七日经尽;当人体生病、经络受阻、经气不畅而(一切病变在人身上的初始变化)的时候,经气要在经线上运行7天以上。“作”:病邪未除,正气口竟时,疾病就要深入到人体内,且开发的第二层为人体阳明经。所谓“针”,就是针刺,也就是针灸治疗;针刺分为补法与写法;“病作”为邪盛正衰之证,所以针刺阳明经采用补法以实其气而使病邪无法复内。里实不容邪留,邪将自出便病。

该条含义是指太阳病时,病家自认为症状明显—头痛,至7天以上自认为治愈者是病邪随经气行于人身经脉之外而排除六经;如果超过7天头部仍然疼痛,就是疾病需要进一步进展,而制止进展的方法就是采用针刺的方法,以补阳明经经气之不足,经气饱满病邪不能向内传导,就会自行痊愈。

例如,《伤寒论》中记载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者,指发热身痛或恶风等症状。里证者,指身重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或便硬不成形等表外症候。前者与其他疾病不同,后者则与各种病证相同。例如《伤寒论》中记载“身热、头痛者,此属中风矣”。如果此时用麻黄汤来治疗,会使患者出现头晕脑胀等症状,这是不治之症,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则说明患者已经患病,此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伤寒论》中有关中风、口眼歪斜等病症的记载很多,这些症状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对于表证未愈者,宜采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汤等大剂苦温泻火之品,以清解表邪;如果发现发热较重、口渴欲饮或大便溏薄且小便短赤,则用石膏承气汤加减以清热润燥;若出现汗下淋漓不止,可用生甘草10克煎汤代茶饮。表证与里证、里热与寒温等方面的区别表实证多属于气虚或血虚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有论述。所谓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其虚主要指气血不足或风寒湿痹引起的虚弱症状。虚证则包括脾胃虚寒、肝肾阴虚等病症。1、辨虚实寒热邪气实者为实,邪气虚者为虚。《金匮要略》云:“凡发热无汗或汗止身热不退,大便溏薄,小便黄,此属阴阳俱虚。阳气衰则阴气生,故四肢厥冷,手足逆满,此皆阴证也。

(二)、诊断的意思。该条包含了四个含义。1、医家临床诊断时需注意:病家感受症状最为显著与医家辩证关注症状并无等同关系医家关注人体阴阳变化及六淫所在层次,而且病家所感为其最感不适之证,正因为如此,同一种病证反而会出现各种病证。

2、由于内伤、六淫等因素侵染至太阳经水平时,如果人体正气不强、无力把病邪抗御于太阳经水平,那么病邪就很可能会随经气运行于六经之中,约需7天多运转六经后再排出,病情自然好转。

3、如果超过7天头部仍然疼痛,则为病邪不运行于六经之中,而仍然存在于太阳经之中,准备入侵阳明经而致病;洽疗方法为丰富阳明经经气以阻病邪入侵。这启示后世医家在对待外邪病症的过程中,丰富相互连接的经络层面以制止病邪继续里传,为治病之本。充实方法:能

以针刺(补法),亦可入药。

4、用药则反映组方之理。随便举出小柴胡汤加以解释。此方系治少阳经阴虚招致入侵本经,症见咽干之病?口苦吗?寒热往来。由于病邪戍守本经致病,不随经行,便会重新发展到太阴经,产生太阴病,为了遏止它的发展和把病邪从少阳经上铲除掉,组方时须考虑丰富太阴经的正气。我们对下面小柴胡汤进行了成分分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柴胡、黄芩、半夏进入少阳经以清热排毒去病邪;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入于太阴而充于正气,从而制止邪传太阴而发太阴病。这是何等的严格和完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