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中药中突现文字

 观风云再起 2023-09-07 发布于浙江

惊现

光绪二十五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他是一位金石学家,他同时也爱好考古,并对医术也十分通晓。

有一天,王懿荣身患疟疾,他就自拟一方,遣管家去药店抓药。

管家来到离国子监最近的大药铺鹤年堂中药店,递上药方,掌柜亲自抓药并包好。管家接过药后迅速地返回家中,把药交到主家手中。

王懿荣是个细心的人,他有个习惯,每次都会查看中药的成色。这次也不例外,煎药前他打开中药包对着药方一味味查看。

猛然间他发现其中一块已经打碎的“龙骨”片上面刻划着一些“上古文字”,他一惊之下,连忙让人拿来放大镜细细查看。

要知道,王懿荣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他的书法更是深得慈禧赏识。有一次它入值南书房,慈禧还赏赐过他一只精美的雕花翡翠烟壶。

出于对书法的天生敏感,他仔细端详起来,越来越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文字。

这时他脑海中想起了龙骨这味药的传说和来历。龙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龙骨相传为死龙的骨骼,如《名医别录》中说其:“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其实就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骨骼或牙齿化石。

《雷公炮炙论》说“剡州、仓州、太原者为上,……五色者上”,据说这种“五花龙骨”,为龙骨中的佳品。其表面白色,上有蓝灰色、灰黑色、棕色及红棕色花纹,深浅粗细不同,略似大理石之条纹。莫非只是条纹,但为什么这么像文字?

追寻

王懿荣也顾不得熬药治病了,酷爱金石文字书法的他,端详这些“古文字”兴奋不已,隐隐中觉得这是一种了不得的发现。

他赶忙让人叫来了管家,声音古怪地问:“你在什么地方抓的药?”

管家以为抓错了药,也不敢隐瞒,如实答道:“我在菜市口西边的鹤年堂抓的药,是掌柜亲自抓的,是不是抓错了药…?”

王懿荣见管家领会错了,神色稍缓,说:“药没有抓错,你过来看看,这中药龙骨上怎么有古文字?”

管家凑过去一看,龙骨上果然有一些花纹而已,他吞吞吐吐地说“还真有点像…”。

王懿荣二话不说,吩咐管家立刻带他去鹤年堂。他们来到鹤年堂,伙计忙迎上去问买什么药。管家说:“我们要再买些龙骨。”

伙计问:“要多少?我们这里多着呢!”

说着从药斗里抓出一大把龙骨,王懿荣看了看,里边竟有很多块带字的,心中十分高兴,说:“你们药铺里的龙骨,我们全买了。”

伙计连忙报给掌柜,掌柜见国子监祭酒亲自来买药,心中很是疑惑,但也不敢怠慢,忙进药库把所有的龙骨装了一口袋,拿给了他们。

王懿荣又向掌柜打听这批龙骨,从何处收购而来?掌柜说了中间商的名字和地址。

王懿荣当即找去了那家中间商。发现都是同一批龙骨,他大肆搜购,累计共收集了 1500 多片。

真相浮出

对这些“龙骨”拼凑,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整,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他又顺藤摸瓜,到处打听这种龙骨的来历,最终他得知是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地的小屯村农民那里买来的。

原来当地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

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药材收购贩子那儿。

河南安阳即商代国都所在地,在这出土的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这些龙骨上的文字是殷商时期古人有意刻划上去的一种文字。王懿荣把它们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立刻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其意义不仅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更成为考古重要的研究资料。

到目前为止,在搜集到的近 20 万片甲骨中,含有 4 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 2500 多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 2500 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成为研究古汉字的重要资料。

王懿荣也因为误打误撞,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甲骨文之父”,永传史册。

但是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王懿荣还没来得及对这些甲骨文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最终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