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资深社工的心声:应珍视社工专业学生!

 社工客 2023-09-08 发布于广东

 单位 | 北京汇益创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有多少愿意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如果问起这个问题,给与肯定答案的不会很多。

一个被调剂到社工专业的学生,学了几年之后,会不会认同这个职业,认可这个职业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

我想大都不会,在学校和机构之间,在实习和就业之间,需要一个陪伴者,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认识这个职业,以便更好的做出选择。

很多时候,这个陪伴者,并不尽职,因为他还兼顾着自身的很多其他工作。

据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孟志强介绍,自2023年以来,考试报名人数以每年10余万人的数量逐年大幅递增,2023年报考总人数更是达到了80余万人,创历史新高,考生涵盖了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等。

目前,全国共有73.7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数据中应该有很多应届毕业生,无论是否从事这个职业,抱着多一个证的心态,也会考一下。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说,其实对行业认知的渠道并不多元,多是讲座、实习和老师介绍。

深度了解一个社工团队,深入参与一个社工项目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在实习前的选择、实习中的督导、实习后的职业规划的不同环节,都缺少一个明确的成长陪伴者。

劝人做社工,是一件好的事情么?

相信很多长期从事社工职业的前辈,都不太会主动劝导应届毕业生选择这个职业,这样考虑的点应该是在薪酬和个人职业发展,所以不会主动劝导。

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是否就是对社工理念的一种认可?

从一些互动中,可以看出一些实习学生对于社工专业很是认可,这些学生是其中的少数。

作为一个文科类的专业,很大程度上,不容易对外展示它的专业性。它的成效和价值展示方面,更是一件需要长期跟进才能见证的事情。

针对我带过的专业学生经历,我感觉到学历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专科生,会比较容易深究入职后的发展前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接受工作的薪酬和工作压力。

本科学生,一大部分不太希望过早离开校园这个象牙塔,那年和一个班级的社工学生互动,大四,选择考研的学生在全班占比90%。

考研是本科学生比较期待的选项之一。对于社工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拥有一个教资是基本操作。

从很多硕士学生身上,我看到的是对就业的一种茫然和坚定,就像是一搜在海上的小船,知道自己的期待,向往一种有身份,又兼具稳定性的好工作。

考公、事业编,这是最优选,如果两者都失败了,那么对就业方向的茫然也会贯穿选择始终。学历越高,那种不安感越高,社会工作,并不是他们的最优选之一。

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工作部成立,无论它的存在是否会对社会工作这个行业起到很大的发展助力,都是很令人振奋的事情。

我接触的一些社工团队,对实习生的认知态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因为简单的工作人力需要,所以给与低廉的补助,安排简单又繁琐的工作,而面对这样的对待,学生的状态也容易变成为了实习而实习,互助效果很差。

有的是把学生安排给了不知道怎么带人的新社工手里,多数没有督导经验,对于学生的实习方向、工作任务没有明确的助力,也间接导致学生对于社工行业的认知偏差,认为社工行业并不规范,从而失去兴趣。

有的社工团队负责人是企业出身,在尊重行业给与实习生补助的合理范畴内,设置绩效,激励实习生更主动的承担专业部分工作。

站在实效的角度上来看,薪酬激励、团队建设、督导陪伴,对于实习生就业率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社工团队学习时,根据他们的介绍,他们的实习生基本可以承担社工的工作,薪酬也趋近于社工,但因为实习生可以不用缴纳社保和公积金,所以整体的人力成本也更加可控。

社工专业的学生对于很多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必需品。无论是培养团队骨干,还是提升团队专业性的角度,都需要重视这个事情。

学生总在一个没那么自信的状态,尤其是对于社工实务,认为自己没有参与过,所以可能不会做的很好。若没有人给与引导和支持,那么就容易丧失实务信心,不好培养起来。

完成工作,相信他们都没问题,但让他们主动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工作中,给出更加出彩的工作成效,就比较困难。

我看到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做的100个百岁老人项目,最终成效的那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学生所写,内容非常精彩。恩派前期做的一些孵化机构调研故事集也是学生写的,成果也非常值得学习。

所以不要轻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成长性、学习性和适应性。他们的发展取决于社工团队的定义和互动。

对于实习生,我个人的建议是尊重、引导、激励,尊重他们的想法、性格与创意,引导他们对于项目的认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投入思考,认同他们的工作成效,给与他们成就感,让他们单独负责某项工作。

可以督导,但不要给太多,毕竟人在一定的成长阶段,可以吸收的知识并不是特别多。督导他们10个道理和经验,不如让他们熟练1个道理和经验,使用到自己的未来工作中。

前段时间,同大连科技的李老师交流,社工专业的培养老师们也很重视实务机构对于学生的期待和要求。

在沟通中,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社工机构和学生之间的认识度不足,彼此认知的渠道不完备。

如果可以让学生与实务团队在大一就建立关系,互相磨合,信息互通,在一些小的工作部分可以建立起互动互助,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团队,另一个方面可以协助学生了解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在情感和职业认知上有一定的启蒙。

长期陪伴互助,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实务团队对于实习生价值方面的认可,学生一般的实习时间不长,多是两三个月,第一个月适应、了解和融入,第二个月作用发挥会大一些,第三个月结束实习,所以很多实务团队无法给学生开出更高价值的补助。

如果学生可以在实习前便参与实务团队的一些事情,双方更加认同,那么在实习的第一个月便不存在融入和适应的问题,很快便可以上手。

学生可以创造价值,那么实务团队也会给出更加符合市场的补助标准,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若行业待实习生更优,那么实习生的就业率也就会更高,每个实习生都会有自己的性格,这就是培养人的乐趣所在,只有充分信任和陪伴,才能有人才得收获。

备战2024年社工考试,请看“考试宝典”

词条式知识视频,哪里不懂点哪里

全新智能的学习方式,高效精准的备考神器

早学习,早拿证

初级中级,按需选择

还有更多备考资料

扫码进入,等你解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