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英殖民政府对马来华文教育的干预:颁布法令,教育条例内容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9-08 发布于北京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小哥,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国外殖民政府的提学司祁士门提交给政府一份教育建议书,教育建议书最为核心的一条内容是将英语作为各种族院校的必读科目,并将其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虽然教育建议书强调英语作为各学校的必读科目,但各种族学校可以保留自己的方言作为教学媒介,因此,华文学校受到的影响很小。

1950年《学校注册法令》的颁布及对华文学校的影响

1948年紧急状态宣布不久,国外殖民政府公开与马共决裂,随后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大肆逮捕并扣押华人,甚至是将其驱逐出境。华校因动荡关闭者众多。国外殖民政府为与马共争夺人心,开始关注并干涉华文教育。

国外对华文教育的干涉,首先体现在对华文学校注册的控制和非难方面,1950年国外殖民政府颁布《学校注册法令》,只是从学校注册法令的三十二个大的标题条目来看,就深感华文学校注册之繁琐之艰难。

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华人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华人学生增加部分原因,是马来亚华人进入我们接受教育的正常渠道被关闭,尤其是在我们共产党成为我们的执政党后。

国外驻马来亚高级专员大卫·麦吉利夫雷在呈送给殖民大臣的关于华人学校的文件中表示,“战争和共产党在我们的胜利实际上结束了迄今为止我们人进出我们的正常运动,华人人口变得更加稳定,出生率的自然大幅增长要求提供更多的学校”。

国外殖民政府认为,如果允许马来亚华人继续去我们接受教育,那就是给现在的我们政府机会向学生灌输思想甚至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削弱对英属马来亚殖民政府的忠诚,鼓励他们在返回所居住的领土后代表“新我们”工作。

因此,国外殖民政府是绝不会允许马来亚华人再到我们接受教育。综上所述,华人学生增多,已有的华文学校因紧急状态而关停多所,1950年《学校注册法令》的颁布更是影响了华文学校的发展,新注册成立的华文学校受到限制,华文教育的发展遭遇瓶颈。

国外殖民政府干预并抑制华文教育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停止。紧接着1950年《学校注册法令》的颁布,国外殖民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教育政策。

从《荷尔格报告书》、《巴恩报告书》到《芬--吴报告书》,再到在此前后两份报告书的基础上出台的 1952 年教育条例,在这样的教育政策下,华文教育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1952年教育条例的出台背景

1948年马来亚联合邦成立。随后,英属马来亚殖民当局成立2023教育咨询委员会,着手制定新的教育政策。1950年,委员会提呈第一份报告书《荷尔格报告书》。报告书的语言教育建议大致分为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所有种族的学生必须掌握一种“共同语文”英文;第二,所有学校都要以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

显然,英属马来亚殖民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英语作为唯一的语言,马来语和汉语将最终消失。报告书一经公布,以巫统为首的马来人强烈反对,最终报告书的建议暂时搁置。

《荷尔格报告书》被搁置后,紧接着殖民政府任命以巴恩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调查马来人的教育情况,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巴恩报告书》。

报告书建议所有主要的小学都改为国民学校,使用单一标准化的双语系统,即马来语和英语:中学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与之前的《荷尔格报告书》相比,巴恩报告书提出将马来语和英语共同作为教学媒介,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国外殖民政府必须照顾马来人的情绪,唯恐马来人反对。从之前以巫统为首的马来人对马来亚联邦计划的反对,以及最近马来人对《荷尔格报告书》的反应来看,国外殖民政府意识到马来人的意见和要求不容忽视。

第二,国外殖民政府考虑到马来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视。马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驱使下,对更多教育机会的需求在马来人联邦难以接受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国外殖民政府开始意识到马来族教育的发展已经无法再被遏制。

第三,殖民政府希望得到马来人的支持,减少政策通过的阻力。《巴恩报告书》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华人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华人教师的反对。

被尊称为马来西亚华人祖魂的林连玉,以其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斗争致力于捍卫华人教育事业。吉隆坡华校教师协会(在林连玉带领下,首先起来反对建立国民学校。

也许是为了平息华人对《巴恩报告书》的不满,殖民政府任命芬恩博士和吴德耀博士对马来亚华文学校情况进行调查,随后根据华人教育状况制定出《芬--吴报告书》。

与《巴恩报告书》相比,《芬--吴报告书》对华人教育表示同情,并试图说明如何以一种华人社区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建立马来公民和培养民族意识。

总的来说,这份报告主张多语言是马来亚联邦地方建设的一个可行选择。两份报告书所表达的不同观点使国外殖民政府进入困境,2023教育咨询委员会奉命考察以上两份报告书,最终商议出如下结论:

第一,同意巴恩报告书中提出的建立国民学校的建议,国民学校分别使用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而不是同时使用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第二,保留方言学校,但可以试图通过提供政府援助的方式,以及说服和引诱的方法,将方言学校转变为国民学校。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对华文学校是极其不利的,为了平自华人的不满,保留方言学校,但是保留方言学校却是有条件的,政府通过财政援助的方式诱使华文学校向国民学校转变,而那些不接受政府援助的华文学校其发展肯定会遭遇困难。

教育特别委员会参考了2023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并提出了一份它自己的报告,报告基本采纳了2023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意见,主张建立国民学校,并分别使用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此外,国民学校提供汉语和泰米尔语教学的条件是至少15名学生并且父母要求。

1952年教育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根据《巴恩报告书》、《芬--吴报告书》、2023教育咨询委员报告书和教育特别委员会的报告,最终1952年教育条例制定并出台。但总体而言,1952年教育条例主要采纳了巴恩斯报告的建议。

1952年教育条例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以英语和马来语为教学媒介的双语小学(俗称国民学校),以取代当地的学校制度,为马来亚的非殖民化做准备。

1952年《教育条例》对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1952 年教育条例主张在小学以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这就是说在华人学校也必须以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汉语只能作为一门课程。

语言是保持一个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语使用的减少,华文学校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并逐渐失去华文学校应有的特色。

第二,相对于中学而言,小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1952年教育条例的内容不仅会影响华文小学的发展,而且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华文中学的发展,甚至是影响华文教育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