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挑水的岁月

 冬歌文苑 2023-09-09 发布于北京

挑水的岁月

回了趟家乡,去看了看老房子,摸了摸房子里的老物件,一件一件都是老样子。老方桌、老板凳、老灶台、老水缸……每一件都像是一个老朋友,都有回忆,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闪闪而来,越闪越清晰,清晰的记起了童年里的生活,比如,生活里那些挑水的画面……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有过这种经历吧!

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大水缸,存在感如家里的家庭成员。水缸,装着一家人的生活用水,也装着一家人挑水的岁月。在农村,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承担起家里的挑水任务。大人忙时,我们要负责把水缸挑满,几姐妹轮着挑。年纪小,只能挑小桶,所以三个人一人挑两担水回来也只能勉强装满水缸。挑水的过程很辛苦,但农村的小孩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所以挑水的路上也是一路的欢歌笑语!

水井在离村大约一里路的地方。到了村口要走一段下坡的弯路才能到水井处。路是镶着小花小草的粗糙石板路,路弯弯的不宽,只够容纳一个人挑着水往返。两边是泥土混合着各色野蛮生长的杂草形成的篱笆。弯曲的小路就这样夹在篱笆中,有着浓浓的乡村岁月感。篱笆内是菜园,菜园一年四季种满了当季蔬菜。紧挨着篱笆种上了各种能种的树:桔子树、枣树、桃树、梨树、杨梅树、板栗树,还有枫树。所以这段挑水的路在我们眼中是彩色的,处处体现着家乡人民勤劳耐苦的品质。每天清晨和傍晚是这段路最生动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人挑着水桶穿梭于这条小路上。问候声,说笑声,还有小孩的嬉闹声,一直从小路飘到井边,飘满了童年的岁月。

井边相比小路是一处开阔的水泥地,能站十几个人,水泥地以外的周围都是稻田,远远的从高处看下来,水井的区域像是稻田的眼晴。人多的时候,井边是异常热闹的,井口就这么宽,打水要一个一个来。木桶、铁桶、塑料桶,大桶、小桶,各家各户的桶成了井边一道独特的岁月风景。打水时大桶碰上了小桶,小桶依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挤大桶,碰的水花四溅,溅出了一幅欢快和谐的乡村山水人物画。年轻力壮的青年,扁担不离肩膀,站在井边,扶好水桶,在井里左手晃一下,右手晃一下,两桶水就打满了,转过身挑起水就轻快的奔向了回村的小路,然后一口气就爬完了坡。年纪大一点的,挑水就是个重活了,到了井边,放下水桶,卸下扁担,两桶水分两次打上来,然后才挑起慢慢的走,爬上那段上坡的路,中途需要休息一下,转弯处有一块稍平整的地方,可以歇脚,但不能歇太久,后面有挑水的跟上来。体力不好的老人真的是有难度,所以人多的时候,年纪大的会让年轻力壮的先上坡,这样相互不耽误。中途碰上年轻人路过,会热心的接过老人身上的担子帮忙挑上去,这时会看到老人感谢的笑脸,年轻人回敬的笑意,乡里乡亲互帮互助的淳朴品质也在挑水的路程中得以传承。

小孩挑水也不会和年长的抢路,也会尽量走在后面。路就这么宽,又是上坡的弯路,挑水的过程也成了我们征服这段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的过程。挑水也是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上坡的每一步都要稳稳的,认认真真的爬。扁担放在肩膀的距离要差不多,两桶水要一样多,手要扶好桶,这样才能平衡。爬坡时先要看好脚下的路,头不能随便转。还得心理有数,要到哪个转弯处才能歇息,所以,脚吃力,肩膀疼,也得忍着,要一鼓作气爬到可以休息的地方。通常爬到一半就会上气不接下气,等爬到村口时已经全身湿透,这时停下来深深的松一口气,再回头看一眼刚爬过的小路,就会有一种胜利的喜悦感与成就感!有如李白的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然挑水上坡的时候想的可不是李白,羡慕的是成年人,可以挑着大桶水一口气爬完那个坡。很多时候,我们挑一趟水的时间,他们已经挑了两趟。有时候看到我们艰难的样子,还会调侃一番:小姑娘,以后要嫁一个不用挑水的地方……

那时想,大概不用挑水也是成年人的愿望吧!挑到累时,对挑水我们也是抗拒的!但那时小小的年纪好像也想象不出不用挑水的生活是什么样,因此,也就沒有具体的向往,毕竟在我们的眼界里大家过的都是挑水的生活。因为从小就体会着挑水的辛苦,所以挑回家的水我们会特别的珍惜。洗手、洗澡、洗菜、洗碗、刷锅……一切生活用水都尽量不浪费。长久下来,养成了小气用水的习惯,但母亲说,这种小气的细节也算是一种节俭的品质!

等到我们可以挑着水一口气爬完那个坡时,家门口在饮水工程的惠利下有了蓄水池,水来自于几公里外的水库。基本的生活用水解决了,每天只需要去挑一担喝的井水就可以了,几代人热闹的挑水场面也慢慢的隐藏在了时光里。农村的生活也在逐年变好,而挑水的农村孩子随着年岁的渐长,眼界也跟着变宽。见过了外面的世界,当然也见过了自来水。所以对于家乡会拥有自来水、自己会拥有不需挑水的生活也自信不疑充满信心!等到出嫁时,村里已经是全民自来水,挑水的时光就这样慢慢的远去。但,喝井水长大的情感已随水流入了血液,挑水的情结也深深的扎进了骨髓里,家乡人民赋予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已印在了心里!

如今,挑水的岁月已成为了记忆里的一段生活历程,家里的老物件成了一种牵挂,水井也成了一种乡思!我想,不管远离家乡多远多久,从小养成的品质都不能变,因为那是传统,也是传承!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段红艳,笔名:橙子。湖南郴州人,文字爱好者。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