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长安三万里》:黄鹤楼上望乡愁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3-09-09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1420字,阅读约需分5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结集出版——《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当当网、京东、天猫及部分新华书店有售!

近期热映影片《长安三万里》,李白登黄鹤楼“饮酒斗诗”一幕,荡气回肠,令人难忘。

那是开元十三年(725年),年仅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第一次登上了黄鹤楼。

酒已微醺,情已深浓,这位大唐第一才子,极目处是浩荡长江,身旁是新交好友,不禁诗兴大发,大声呼喊店小二:

“快拿诗板来,我要在你们这黄鹤楼上题诗一首”。

店小二打量了一眼这位醉酒公子哥,“客官您也会写诗?”

李白哼哼一笑,写诗,咱还没怕过谁,快快带路。

一行人来到顶楼诗阁,只见四围挂满了诗,墨迹飘香,自成万千气象。

年轻气盛、自负才名的李白,毫无怯意,反而更加兴致勃勃,整一个非我莫属、定要独占鳌头的架势。

但当驻足阁正中高悬的那首七律时,李白顿时傻眼了,行家里手,自然都是识货的。

好友不顾兀自震惊发愣的李白,竟不由自主朗声读了起来,正是那首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诵毕,默然良久,年轻的李白,只得将纸笔一甩,不服气而又无奈地下楼。

诗仙折戟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其实倒也不能怪李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崔颢,当然也是有诗才的,他也曾游历天下,写乡愁的名句子,还有“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而这首《黄鹤楼》,更是一咏三叹,堪称千古绝唱。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

再者,“诗言志”。

此时的李白,还没经历社会的毒辣打磨,与故乡的离别,被异乡的新风景给冲淡,心境之上,特别是言及乡愁离绪的“乡关何处”,自然也就差了那么点味道。

但才华横溢如李白,是记下了这一局的,哪天总得扳回呀。

《长安三万里》,重现了这一场景。

那是多年后,在黄鹤楼中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突然灵感迸现,还是喊着店小二,赶紧拿笔墨,于是有了那首名垂千古的七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不正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吗?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不正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吗?

再后来,李白来到了金陵凤凰台,阁楼似曾相识,江天恍若一色。

他又记起来,那首让自己意难平的《黄鹤楼》,于是沿袭韵脚,写下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是他理想的承载地,是他精神上的故乡。西望,更是他地理上的故乡蜀中青莲乡。

长安,是理想,亦是故乡。

这里,李白的乡愁,和着泉涌文思,试图再扳一局。

又过了多年,一生漂泊无岸、怀才难遇的李白,对于离别和乡愁,对于壮志难酬、抱负成空,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那时,他已57岁了,年近花甲之龄,再也没有了鲜衣怒马、挥斥方遒。

夜里,听见了黄鹤楼中的笛声,刹那思绪万千、愁肠百结,于是写下: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奔波一生,东西南北,最后不过一迁客。

玉笛凄凄诉诉,吟吹着《梅花落》的思乡曲。

五月落梅,恰似六月飞雪。景由心造,春风不度,一切终成过眼烟云。

历尽人世浮沉,悠悠岁月,给了故乡更深切的魂牵梦萦。

这是黄鹤楼上望乡愁的续集,也是李白最后一次的倔强扳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