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解说之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

 经方苑 2023-09-09 发布于辽宁


​ “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佚名

  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先看看条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4.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条文开始就提到了一个新名词“气分”,关于“气分”的含义在同篇的另外一条有所介绍!(亦可参考小编既往文章《金匮“气分”探秘》)

【30】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这个条文前半段其实不难理解,小编就不过给予解释了,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小编觉得这里所说的“气”正是“宗气”,其蓄集于胸中,有主呼吸及行气血的作用,而此处的“阴阳”说的可能就是“荣卫”,换句话说也就是“荣卫”关系和谐统一,“宗气”也就自然运行的畅通无阻,反过来说如果“宗气”不够充足,“荣卫”关系也就很难协调!表现在身体上可能就是“失气”或者“遗尿”,所谓的“气分”也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继续往下说,因为“气分”导致的荣卫分离,卫不行则气滞,水不行则生痰饮,痰饮蓄积于心下,久久不能散去,即成了“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的异常表现,所以此时要做的是使荣卫重新和谐起来,仲景告诉我们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麻黄 二两 细辛 二两 附子 (炮) 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首先,这个方子是“桂枝去芍药汤”(第21条)和“麻黄细辛附子汤”(301条)的合体,《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得了太阳病的患者从治法上应该选用“表解”,使“邪气”得“正汗”而出,而医生反而用了下法去攻,这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结果患者出现了“脉促胸满”,这个“促”脉是提示阳气正有向外、向上的一种趋势,而下法伤里阳之后会产生水饮,水饮上冲去会出现类似“胸满”的症状,这个时候表邪未罢所以仍然可以用“桂枝汤”解表,而因为芍药具有滋润的补性,可能会不利去水饮的消散,所以仲景特意去掉了它。

  我们再看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条冠以少阴病就说明了本质问题,我们知道少阴的脉是微细,应该属于阳气不足的体现,于症状上应该出现诸如怕冷、畏寒等情况,而这个时候出现了“反发热”,“反”说明它有悖常理,而后面的脉确又是“沉”,沉脉一般主里主水,而这个时候出现的“发热”并不是因为有了表证,而是一种由于内在阳气散发不出来引发的“郁热”,我翻了《神农本草经》研究“麻黄”、“细辛”、“附子”这三个药的药性时,惊奇的发现这三个药都有类似“去积”的功能,所以因为体内阴性物质太多,我们体内阳气无法散布而产生郁热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用这个“麻黄细辛附子汤”来治疗!
  我们再看把两个方子合起来看,它就成了“桂枝去芍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从理论上来说因为“气分”的影响,人体的“卫气”不能正常循表反而退入体内,与荣气分离,“卫气”的离散引发的直接效果就是表邪入侵,好比前方正好打仗了,而原本部署在前线的士兵都望风而逃,敌人长驱直入,而“荣血”不能受到“卫气”的温煦作用保护,就因寒而成运行不畅继而产生郁滞,我们知道“血不利则为水”,正好是“水饮”出现的原因所在引发的,这也是出现“腹满肠鸣相逐”根本原因,从治疗方法上就是用“桂枝去芍药汤”去恢复“卫气”的护卫功能,而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则是为了帮助阳气驱除水饮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至此我们也终于真相大白,这个“气分”的意思是“卫气”和“荣血”的分离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目前公众号粉丝3513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