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农村小学中剪纸艺术社团的设计及应用——以昌平区马池口中心百泉庄小学为例

 顺其自然h 2023-09-09 发布于北京

农村小学中剪纸艺术社团的设计及应用——以昌平区马池口中心百泉庄小学为例

蔡红曦

摘要: 由于地域性限制农村地区的小学的美术教育则有一定滞后表现,不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设施,都跟不上城镇地区小学美术发展的脚步,美术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一个较大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农村小学的普及程度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小学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学习的缺失比较严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以昌平区马池口中心百泉庄小学为研究范例,从国家课程、兴趣社团及剪纸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方面探究剪纸艺术课程在农村校的设计与应用。通过持续的、有目标性的社团训练,各年级学生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收获了对剪纸艺术更深厚的情感,增强了自信心、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也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艺术活动经验。

关键词:农村小学   剪纸艺术   课程设计与应用

一、农村小学普及剪纸艺术课程的背景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小学的必修课之一,担负着对新一代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关系到新一代人的成长与未来中国的审美发展。
信息时代迅速发展,各种现代信息鱼贯而入,各类消息不论好坏都通过网络及各类媒介进入到当代小学生生活中,并牢牢占据他们的生活,这些都让教育领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实施好小学基础美术教育,是亟待讨论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力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修养,而美育的目的与意义也是修炼完整完美的人格,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因此,适时回归传统,回顾民族文化的本源,建立一个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并切实可行的基础美术教育模式,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一条有可观未来的发展之路。
小学阶段的美术基础教育不是以培养优秀绘画人才为目的,更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小学美育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认知能力、意志品德等。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说过:“我教艺术,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美化生活,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通过美术教育,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全面人格的社会人,这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占有很大比例,农村学生的美术教育情况关系到占全国人口比重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的审美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素质教育质量。然而,农村地区的小学由于地域性限制,相对城镇地区小学的美术教育则有一定滞后表现,不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设施,都跟不上城镇地区小学美术发展的脚步,美术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一个较大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农村小学的普及程度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小学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学习的缺失比较严重。倘若对于传统艺术文化没有足够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会让孩子对于自己民族无所认知,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对本民族生发不起足够的爱意与尊敬。学习美术教育在这种时刻便身负重任,通过蕴含传统艺术文化的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学习五千年来本民族的传统智慧结晶,明白本传统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珍惜民族艺术、关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情感。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而言教育资源较少,升学压力大等因素都是阻碍他们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农村小学的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更加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审美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完美的人格。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在农村小学普及传统艺术文化,建立与传统艺术文化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剪纸艺术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流传千年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剪纸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剪纸的制作工具随处可以购买,并且价格便宜,剪纸作品更是朴素漂亮,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千年来,中国的民间剪纸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发展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而在现代社会,剪纸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民俗意义,它的生产和发展变得岌岌可危。因此,让剪纸进入科学课堂不仅仅是保护民间剪纸的一种有效措施,更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二、剪纸艺术课程的设计应用

(一)剪纸课程的学习内容设计

1.国家教材中的剪纸内容    

国家美术教材中每一册都会涉及到剪纸,从一年级的动物形象撕纸到二年级的对称剪纸,再到高年级团花图案剪纸,从一个简单的小花到一幅自由的窗花作品,再到个性创作,剪贴拼画,各种各样的剪纸内容都有涉猎。并且在整个六年小学美术教育中,剪纸内容由浅入深地贯穿其中,剪纸艺术赖以生存的华夏民族文化背景更是展露在教材当中,让学生通过认识剪纸、了解剪纸的趣味性,增加学习兴趣,继而通过动手创作了解剪纸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2.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习内容

为发展学校特色,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中心百泉庄小学组建了学生剪纸兴趣小组,整个学期安排每周固定两到三节课外剪纸学习活动。剪纸兴趣小组的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及学生群体较为稳定,因此,相比平时课堂的学习更为系统,深入。针对剪纸兴趣小组的学习,学习美术老师可制定以下学习内容。

(1)剪纸语言

剪纸语言指剪纸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符号,如月牙形、水滴形、迂回纹、锯齿形等。剪纸作品就是将这些剪纸语言均衡统一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在剪纸教学中,剪纸语言是学生必学的剪纸基本知识,也是一切剪纸作品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状况制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剪纸语言和技能目标。(见表1)

1:渐进式学习目标》

一级目标

认识剪纸工具、材料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

二级目标

学会简单基本的剪纸造型方法

三级目标

认识并学会初步使用单色剪纸(对称剪)

四级目标

学习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团花图案等剪纸

五级目标

学习多色剪纸(套色剪纸)

六级目标

学习剪、折、贴等手工技能的组合能力以及合理的剪纸画面安排

(2)剪纸观念

剪纸课程的学习并非知识简单的技能学习。曾经,剪纸作品作为一种祭祀求福的工具出现在历史中,而在当今社会,剪纸作品已经丧失了这样的存在意义,很多人不能理解剪纸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剪纸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也远不如从前。如果剪纸在现代社会不能引发广大群众的共鸣,那么它的生存与发展会处于忧患之中。所以,现代社会的剪纸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剪纸艺术创作传递的观念、情感和意义。让学生学习中国民间剪纸的审美特点,理解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理解与热爱。
在剪纸兴趣小组的课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剪纸技法的同时更注重剪纸观念的传递,包括剪纸造型的作用、文化含义、背景底蕴等。如学习四方连续剪纸以及团花剪纸时,会涉及到门栈、窗花、喜花、棚顶花等多种剪纸形式,教师在教会学生剪窗花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贴窗花这种行为背后隐含的人文含义等。在学校的剪纸课程上,小学生们通过动手创作,能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导向,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剪纸课程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农村小学的学生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剪纸训练,对剪纸语言并不熟悉,因此,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美术教师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全面又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可以分散学习难度,保持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一步步培养学生对剪纸文化的热情,从而掌握传统,剪出新作品。

1.剪纸的渐进式学习

渐进式学习方法,即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来决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即使学习同一内容,也需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挥。(见图1-1、图1-2)

图片图片

1-1);1-2渐进式剪纸社团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学校剪纸小组将各年级学生分成1、2年级低年级组,3、4年级中年级组,5、6年级高年级组。学校教师参考某一乡村少年宫剪纸课程计划对各年级组制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表2),各年级组的课程目标相互连贯、由简入繁,一步步紧密联系。

2:《四、五年级学生某学期课程目标安排》

1-1();1-2():剪纸社团按年级分组进行分

                     总目标

阶段目标

1、比较熟练地掌握对折剪,如左右对折剪、上下对折剪、三折剪等,保持剪纸线条的光滑、饱满、有力。

2、在欣赏优秀作品及观察图片或实物的基础上,学习自己画样稿,力求形象、比例适当。

3、在学习画样稿的基础上,可以大胆想象,能根据主题进行创作剪纸。

第一个月

1、初步学习平剪技能,能看图剪出物体形状。学习剪刀的使用方法,学会安全使用剪刀。

2、初步培养良好的剪纸习惯,保持地面干净,及时收拾剪刀,小心保管作品。

第二个月

1、继续练习平剪,注意剪纸线条的光滑、流畅。

2、学习自画样稿,鼓励学生大胆画出物体形状,并习得基本剪制方法。

3、初步学习左右对边折剪,正确把握半个物体的比例。

第三个月

1、继续练习左右对折剪。

2、学习上下对折剪,注意线条饱满有力。

3、鼓励学生尝试主题性剪纸和组合剪纸。  

第四个月

1、巩固对折剪,学习直线镂空剪。

2、学习弧线的镂空剪法,尝试自画样稿。

第五个月

1、学习用剪、粘、套色等多种方法组合剪纸,并能根据主题进行创作剪纸。

2、进一步提高剪纸技能,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保持学生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

2.剪纸与其他学科、生活的融合

学科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与综合,在综合学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从多元的角度、运用多种能力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二年级美术课《雪花飘飘》一课中,通过欣赏雪景照片,出示三个小问题:“你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景色是怎样的?你知道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而后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白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科学现象,如雪花是由空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在一起形成的冰晶、雪花有两万多种造型以及雪为什么看上去是白色等等;然后再教会学生剪制雪花的不同方法,包括对称剪,三折剪等,让学生尝试剪出线条花纹的不同变化,当学生打开剪纸得到不同造型的雪花,当学生们看到自己手中每个大小不一,花样不同的雪花时,脸上流露出的都是一种真心的快乐、满足。
剪纸课程不仅可以与多学科融合,也可以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也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土壤。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将课堂延伸到室外,对学生的剪纸学习特别有帮助。百泉庄小学作为一个农村小学具有天然的优势,学校周边就是田野村庄,景色格外吸引人,只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户外,学生们总会欢呼雀跃,这对于学生们的剪纸艺术创作既新鲜又充满挑战。在户外感受生活、感受自然,创作出的剪纸作品又可以应用于生活当中作为书签、窗花或者其他装饰品等,剪纸原本就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

3.剪纸与文化情境的融合

剪纸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并且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独特文化情境。因此,剪纸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情境而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法学习,如果只将其作为一种技术,那剪纸这门民间艺术散发出的真正光芒就会被彻底掩盖。民间剪纸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幸福、吉祥、如意、虔诚的祈求,对生命繁衍热切的渴望。学校美术课中的剪纸课程要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开展,要让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有真正的了解。比如,山东的剪纸常用葫芦、盖碗、瓷壶等外形作轮廓,这些轮廓造型都有其深刻的民间含义。葫芦,因其植物蔓长,象征结婚生子,家族蔓延不断;盖碗形状更是新婚幸福,子孙繁衍的美好象征。只有让学生了解剪纸形象的文化背景、民俗含义,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剪纸这门民间艺术。

三、剪纸艺术课程的成果展示

通过持续的、有目标性的社团训练,各年级学生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举办了艺术节比赛、书画展、现场会等多种活动,为学生们的剪纸作品展示提供了大量机会。并且,通过此类展示、展览活动,学生们收获了对剪纸艺术更深厚的情感,增强了自信心、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也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们的艺术活动经验。

图片图片

2-1();2-2():剪纸社团学生于昌平区士官学校礼堂进行现场艺术展

图片图片

3-1();3-2(: 剪纸社团学生作品入选北师大“高参小”活动书画展

图片

4:剪纸社团学生作品于昌平区图书馆参加《民族昌盛 为你而歌》艺术作品展

图片

图5:梁昱祺同学参展作品展

民间剪纸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从大量民间剪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乐观积极的精神。学习民间剪纸,不仅可以近距离接受到劳动人民表达的乐观精神,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剪纸可以启迪学生的认知,扩大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通过鉴赏、分析、制作剪纸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合理的剪纸课程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使小学生进行趣味学习,使剪纸艺术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得以流传、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R/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04-21.

[2] 刘宏伟.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N].美术报,2007-3-31.

[3] 乡村少年宫第一学期剪纸课程计划[EB/OL].( 2012-9-6)[2022-04-26].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6952235.html

作者简介:

图片

蔡红曦,硕士研究生,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中心小学二级教师,担任美术教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