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祸祸哥窑了

 Bao5685 2023-09-09

“祸祸”,东北话,有“祸害”的意思,但没那么重!

最近看到的一篇谈论哥窑的署名的网络文章,提到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龙泉窑址考古的主力秦大树教授的一个观点:“哥窑瓷器实际应该是浙江龙泉窑系各主要窑口所生产的一个具相似特征的瓷器种类”。这个观点有躺平的味道,等于在哀叹:哥窑不是一个窑,而是一群南宋 “仿官仿哥”或“不官不哥”的窑口的集合体。而用“相似特征”来证明该集合体就是哥窑,捎带还有贬低哥窑和抬高仿窑之意。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仿烧窑?很显然是官窑的体制最松懈,或者官窑制度已解体情况下造成的,南宋晚期的战争因素影响最大。龙泉窑诸窑的考古工作已进行十几年了,已相继发掘、详查了数十座窑址。因为是零星报道,似有十几座窑址多数都是南宋晚期的仿官窑/哥窑的窑址。但这其中至少有一处某窑址是“南宋早期的”。所谓“某窑址”只是考古部门某年报类学术文章中透露的,并没有提到窑址的名字和相关信息,但揣测是溪口窑。因为笔者2002年曾去过,无论从规模、面貌和品质级都较高,至少其在南宋中期后具有类似大窑的中心地位是不可怀疑的。但若是早到南宋早期甚至早到北宋会是什么概念?那时候会有民窑吗?该窑口以其“白色络线纹”开片纹而闻名,其颜色呈深碧色,但却是非高温烧制。这里的黑胎/黑釉,至少有可能是龙泉地区黑粘土的产地,该粘土是配制黑胎黑釉的主要原料。该窑肯定会是优先被考古调查之列。再回到为什么龙泉会有这么多的仿官或仿哥窑问题上,记得当年学术界著名的“龙泉仿官”,明确了所仿的这个官是南宋杭州之官。后来证实老虎洞窑址在时空上还是“小弟弟”,故“龙泉仿官”提法不攻自灭。但却不能说就没有“龙泉仿官”了,其错误在太过绝对化了,是在否定官窑就在龙泉!所谓“龙泉仿官”、“不官不哥”、“仿官仿哥”都应仿的是北宋之官/哥,这是就地的便利。假设官窑在汴京,会组团去考察吗?异地仿官不可想象!

还有一则消息,令人警觉:近几年文博界有多篇密集发布的学术中坚们署名的文章都提到了“龙泉哥窑”的概念,其来源是:认为典籍《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之句所指的哥窑就是“龙泉哥窑”,其逻辑就是哥窑没有浅白断纹,这显然是把溪口窑的“白色络线纹”理解为“浅白断纹”了。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是语文的断句之病!故把古人的意思全都读扭了!溪口窑很可能是北宋晚期的两个官窑窑场之一,起码《格古要论》是这样提到的:“官窑器有黑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仿,无纹路。”这个“伪者皆龙泉仿”显然是指南宋晚期的常态。而乌泥窑则可能就是黑粘土采矿场附近的试烧窑,其特色是全黑胎,全黑(深碧)釉。笔者多年在溪口窑看到的瓷片颜色非常丰富,说明南宋溪口龙泉窑已是品种齐全的综合性窑场。若如此,黑官窑就在南宋溪口龙泉的下层。那么,“龙泉哥窑”命名的是森马用意?是想否定“乌泥窑”的存在吗?

在那一年龙泉举行的全国范围的哥窑研讨会上,有一则报道,好像来自被记者抓到的消息:龙泉在民国时期曾有一重要的窑址被盗掘过。于是问:是哥窑吗?没人肯定或否定!是官窑吗?应该不是!因为按文献推断,官窑是大窑的前身,故官窑应该是被压在南宋龙泉大窑的下层。但这一重要的信息还是被不了了之了。按说即使再严重的盗掘破坏也是有其考古价值的,就像当年同样被盗掘破坏严重的郊坛下官窑窑址那样,哪怕找到一堆瓷片碎渣,只要能证实就是哥窑,其意义也将是重大的!其实被盗掘的位置也许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是哥窑,那前身一定是文献中的龙泉县窑!就是烧制大观釉的窑,那可是《负暄杂录》中的招牌窑,那岂不是等于说“京师自置”的官窑就在附近吗?一枪可打两个十环!可为什么不作调查呢?是没有价值了吗?还是这则消息本身是子虚乌有,还是被森马因素限制了?

其实,在2017年北京故宫的哥窑展,就已经开始了将“传世哥窑”与哥窑混淆的先河。在展会的器物的标注上已基本不再标“传世哥窑”,几乎全部称之为哥窑了。笔者保留的展出时的照片可证,当时的文字部分还保留着对“传世哥窑”叙述,如明确提到“聚沫攒珠”,还有“紫口铁足” 是作为“传世哥窑”的特征来描述的。但此后,吕成龙先生的署名文章则明确:除非特殊说明,“传世哥窑”和哥窑不再区分,都按哥窑论。“传世哥窑”从当年命名时起就一直存在争议,老一辈先生们在世时多认为其就是官窑。因当时窑址发现没有新进展的前提下,被长期搁置在学术层面至今,但完全可以再继续搁置下去呀!因为,万一它就是文献中提及的“惟青分浓淡”的淡官窑呢?谁来挽回茫茫然已被误导了的众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017故宫哥窑展有关“传世哥窑”的描述

以下是笔者根据《哥窑展》展中的展品,将疑似淡官窑(“传世哥窑”)挑出来排列如下,少数南宋晚期的“官哥不分”、元代的仿哥及不好判断的不在此列。需要说明的是“传世哥窑”是一批非常出类拔萃的东西,这类东西是绝对的珍、稀、精!按古典籍之优劣论,其比哥窑要高出一个等级,但不如汝窑。宣和以后官窑“惟青分浓淡”,其中淡官窑与主要存放在台北故宫的浓官窑完全对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淡、浓不同外,其制、工、质几无二致,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验对比。也许北京故宫该庆幸,淡官窑是因“传世哥窑”之命名而被轻视,故宫才得以有资格与台北故宫平分秋色了。但若再继续轻视它们,并归类到哥窑中去,那得有多大的罪过可担?正是:鹤归鸡群因是鸟?出入太和有灵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