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显中华文明------姜太公钓鱼台

 溱湖之恋 2023-09-10

作者:潘长宏 (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9月10日 

       姜太公钓鱼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总面积约二百平方公里,距西安一百五十公里,宝鸡市三十公里。名贯古今的"姜子牙钓鱼、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汉代立祠,兴盛唐时的殿堂祠庙随山就势,气势宏伟。


  

      古代有一首诗就是写姜尚垂钓。

短杆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那个知。
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那景区河中一块形似老碗的巨石所吸引,这就是巨大如丘的"钓磺灵矶"石。璜石钓鱼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块矗立在伐鱼水岸的独特大石头——“璜石”。璜石,是一块巨大而详细的方解石花岗石体,上中下小,呈碗形,石表面基本上找不着一切裂缝。璜石北端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宝鸡市知县徐文博撰写的四个一米见方的苍劲有力大字:“孕磺遗璞”。石高六点六米,上端直徑十一点二米,下边直徑仅四米,伐鱼河湍急激流擦石经过,多有一触即倒之势,殊不知自古以来,它自始至终“泰然自若”。

      文王庙敬奉的是周文王。文王别称伯昌,是商末周初优秀的头领,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祖先,是我国在历史上记述最开始的诚信君王之一。文王庙正殿两边有很多墙壁画,十分精致,主要勾勒了《封神演义》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一面巨大的银色瀑布从高大的水坝上飞泻下来,似千军万马,如银河决堤。一阵凉风扑面而来,这就是近年来修建的钓鱼台水库。沿斜坡拾级而上,不久便到钓鱼台水利枢纽,水库像一个巨大的栅栏,截断上游山涧流水,形成一面波光粼粼的巨大湖面来,湖水与周围山色互相映衬,景色如画,蔚为壮观,真是高山出平湖啊。我不禁惊叹中国人民的创造力。这里现已辟为水上游乐园,游客可划艇坐船,观山光水色,赏鱼翔浅底。

       坝上碧波荡漾,快艇往来穿梭,青山绿水,凉气怡人。俯视坝底,飞瀑如练,游人如蚁,绿树成荫,彩桥飞旋。整条河谷尽收眼底。谷内一山巅,形如一幅巨大的姜太公石雕,只见他昂首阔挺胸,面北而立,身着道袍,后背文卷,长须飘胸,踌蹰满志,一幅仙风道骨,济世救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伐鱼河谷。位于宝鸡市伐鱼河谷,为周初名臣姜太公隐居垂钓、周文王访贤与之相遇的地方。传说中姜太公当年垂钓跪坐的痕迹犹存,与《水经注》记载相符。钓鱼台三国时称箕谷,亦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孔道之一。史载公元二百二十八年春诸葛亮一出祁山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关中大震,这里是三国时著名的战场。

       沿河谷而下,首先见到的是姜太公庙。太公庙古朴绮丽,清新自然、古色古香别具一格。兴建于唐贞观年间,仅存的寺庙是明朝修补的。全部建筑亭台楼榭,庙顶皆为硫璃,显示着王者的魄力和肃穆。四棵巨柏耸立庙前,郁郁葱葱,历史悠久的柏树,粗需三人合抱,更为这内涵深厚的人文古迹增加了多少庄重和古色古香。这四棵柏树是唐贞观年间兴建太公庙时需植,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过了巨大的璜石,半山亭钓鱼台内有一座乳白色小亭,位于在河边的乱石堆上。亭内有一黑色大理石碑石,碑表面记述着姜太公当初再此垂钓的情况。

       河谷里有一跪石,长二点三六米,宽二米,静卧跪伏。平石上两个神似人膝的印痕,是当初姜太公钓鱼十年所跪出的膝印;膝印边上有一条粗如手指的乳白色纯天然石印,颇像一根钓竿,竿头有水色皱纹缠绕,活似垂钓的纶丝,是姜子牙钓鱼时,置放竿纶印下的印痕。姜太公钓鱼的方法十分与众不同,史料记载其背水肩竿,直钩股票短线,距水三尺而钓。姜子牙佐周灭商之事。《史记》、《吕氏春秋》、《搜神记》、《水经注》著名典籍多有记载。著名历史人物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借此赋诗抒怀。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来源于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商纣残暴,周文王一心推翻暴政。姜太公受师傅之命,下界协助文王。但姜太公觉得自身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沒有情分,没办法得到文王器重。因此在文王回都中途,在小河边,用沒有饵料的直钩垂钓。一般渔钩全是弯的,但姜太公却用直钩,无需饵料,钓上了许多鱼。文王看到,感觉它是奇人,因此积极跟他沟通交流,发觉姜太公乃旷世奇才,遂招入帐下。后来姜太公协助文王和武王打败商纣政权,创建了周王朝。钓鱼台附近就是水面达二十万平方米的太公湖,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泛舟其上,使人乐趣无穷,留恋忘返。景区还有三清庙。三清庙“清”是对道家的敬称。庙中各自有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三清,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冥河老祖。庙两侧,左边有四十幅壁画,右边有四十一幅墙画,右上方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三官殿又叫三元殿,敬奉的是天官紫微大帝、地官青灵大帝、水官肠谷大帝。道家称天官赐神、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法(师)殿中敬奉真武祖师爷、雷祖地面、张道陵天师。以史志、碑文为线索,溯姜太公生平渊源,可发现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姜太公,东海上人(今河南许昌市),原名姜尚,单字望,又字子牙,世人尊其为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对他的简历是这样记述的:“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孟子·离娄》也记载了姜太公的经历:“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从上述两处记载可以发现,姜太公在辅佐周西伯(即周文王)前,先隐于海滨或东海之滨避纣。后来他投靠过许多诸侯,皆未被重用。到了晚年时,才遇到周西伯。

  纵观史籍记载,姜太公是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奇才,鉴于纣王无道,他的雄才大略难以施展,故外出隐居闯荡另投明主。商周时期,静海一带为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故可谓是理想的避世之所。

  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就把燕庄王所到之处让给燕国。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两位诸侯连同大队人马在经过今静海一带时,竟无人发现过了国界,可见这一带的荒凉与河道的纷繁杂乱。

  考诸各种文献碑记,姜太公钓鱼台在全国已发现多处,除最著名的陕西渭水磻溪外,还有咸阳、新安、历城、吴桥、南皮以及静海县的子牙村、钓台村等处。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察看这些钓鱼台的位置,基本都分布在商周时诸侯较集中黄河故道两侧,并形成了一条东起静海,西至磻溪,蜿蜒千余公里的弧线。这和《史记·太公世家》所载的“(姜太公)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恰好呼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