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势已去不可为

 扫地僧一一 2023-09-10

图片

正文


世间万物皆有平衡态。
从物理学角度讲,平衡态是所考察的系统状态变量均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实际系统总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只有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后能回复到平衡态的状态才能被观察到。这种状态是稳定的平衡态。
如果以投资的视角看平衡态,会产生不同的处置策略。
其一,接近平衡态的时候,要讲原则,不能因为风吹草动而去投机和背离原则,否则基本都是瞎折腾。
其二,远离平衡态发生突变时,要尊重实际形势而灵活变化,这时候缺乏灵活性的讲老的原则,会导致对自身利益的巨大伤害。
但难就难在,如何判断是否已出现平衡态,根本没有明确的条件,所以看历史上总是在犯重复的错误,后世清醒的评价多是马后炮,而当事者未必比你我愚蠢。

比如,三国聪明人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以疑兵之计攻打魏国,并且是有成效的。然而,诸葛亮却因马谡“失街亭”而被迫退兵,陇西三郡,得而复失。
第二次北伐,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天,他与东吴联合攻打魏军,但是在陈仓久攻不下,最终不得已粮尽退兵。
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这一次战争之中,诸葛亮派遣将士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大将郭淮带兵援救也被其打败,最终蜀国得到了两郡,此战可谓是大胜。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此战之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运车,并且包围了祁山,歼灭司马懿主力,斩杀了张郃,本来胜利指日可待,却由于李严运粮不继,导致军中粮绝不得不退兵。
第五次北伐发生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此战之中,诸葛亮发明了流马运粮,从斜谷发兵,占领了武功五丈原,但却因为没有占领北原,而与司马懿相持百来天,最终因为粮草问题退兵。
总的来说,蜀国北伐败多胜少,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坚持北伐中原呢?原因有三。
一从名义说起,蜀国的建立基础,是所谓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不北伐就代表允许一个篡汉的政权存在,那西蜀政权作为汉的代言者和复兴者怎么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如果允许了,那么西蜀的立国就大失人心,就不名正言顺,这在古代会直接导致政权不稳甚至覆灭。
二从实力来说,魏与蜀的实力差距很大。但不北伐会更大,就像抗美援朝的中国美国,不出兵会永远的失去未来,出兵不一定能赢但至少有扭转的希望,而且这样的希望往往常有。古代战争不比现代战争,战术上的一些些小胜利较为容易导致战略上的大胜利。北伐似乎是以弱抗强,实则魏国也是焦头烂额,六出祁山使曹魏的长安岌岌可危,而长安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洛阳甚至魏政权的存亡,更不用提及东吴在寿春前线的蠢蠢欲动。魏国不得不分头防御,一朝的失误就可能带来满盘皆输。所以,在当事人看来,时势的改变也是有可为的。
三从矛盾说起,西蜀政权属于外来军阀,与当地士族矛盾冲突严重,北伐中原可以将内部矛盾转移成外部矛盾,属于统一思想的好手段。
上述是历史学家们的评价,如果以投资的眼光看三国演义,则会是另一番味道。
黄巾起义后,狼烟四起,东汉的平衡态被打破,诸葛亮出山建功立业,属于顺应形势的灵活策略,而赤壁之战后天下又已成平衡态,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基本属于瞎折腾,但当局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或者说未达到当局者心中的期盼。
因为每个人都会出现一厢情愿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时候,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人性,所以才会留下那些大势已去仍强为之的悲剧故事。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请关注公众号,设为标,点点赞,点点在看。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