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2.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圣人之道,大公无私(第四十九章)

 舞酒绿林 2023-09-10

【原文分析】:

本章大约分三层意思:先说圣人大公无私,再说圣人善良诚信,最后说圣人就像父母,天下一家。圣人就是父母官,百姓都是孩子们。在社会大家庭里当然有五花八门的人,五个手指有长短。如何对待那些不善者和不信者呢?老子说,对那些不善良的人,我们要善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们要相信他。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向善,人人诚信。如果不这样,向善的人、诚信的人就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社会正气就会不足。所以,像圣人一样的领袖人物,和善可亲,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袖为人民服务,人民就自觉地拥护领袖、服从领袖、爱戴领袖。老子十分欣赏和推崇尧舜时代,尧舜就是圣人,就是人民的父母官,对待人民“皆孩之”。

【现实意义】:

凡是有良心的人,有恻隐之心的正常人都会希望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如果要想永保世界第一,那是要有肚量、有胸怀、有气魄的,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理念。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常没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要注意的是,古代百姓是指地方官或者地方家族姓氏首领,按现代理解说成是老百姓也可以。

此句版本有差异。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诸传本这一句为“圣人无常心”,帛书本是“圣人恒无心”。圣人是“常无心”还是“无常心”呢?我们先看看常心与无心有什么区别:

常心,通常解释是平常心恒心

无心,通常解释是不是存心、没有心情、没有心机

说圣人没有平常心或者恒心是讲不通的。圣人没有心机、没有私心就对了。圣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

附: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新译】:

圣人常常没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从而社会行为都是善良,人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从而社会风气都讲诚信,人人诚信。

圣人在天下时,常常会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力求天下人民的心能够浑然一体,万众一心。这样,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自觉而听话,圣人对百姓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