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和穴位对应,用针灸以助药剂之不及

 阿弥陀佛cq1zp7 2023-09-10
导读:“伤寒针方”,是承淡安先生于1941年提出的,即《伤寒论》条文有法有方者,承淡安先生皆补入针灸治疗方法,以助药剂之不及。承氏以针灸医学为视角,诠释了《伤寒论》的内涵;其次,也是在针灸临床实践,应用和发展《伤寒论》的理论。
文/承淡安
由于现在的大多数中医院的内科和针灸科是分开管理的,针药结合很容易碰到瓶颈,很多内科大夫在临床上都是以药物为主,较少情况才会使用针灸去配合汤药效果。一般针灸处方规律,多是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经验用穴,针或灸的取穴多是以症状为定则,这就跟方证、药证以症状为定则,而不是以病因病机为定则非常符合,若是用《伤寒论》总论思维作为指导针灸取穴,就是另一番天地。为此,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根据伤寒论思路创立出一整套针灸理论和方法,开启了以方证为对象的针药并用新思路:
太阳病选穴
一、太阳中风
证象】 
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
【治疗取穴】
针风府、风池、头维、外关、合谷。注意:捻针时宜缓
风府为督脉腧穴,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故风府为治脊项强的要穴;风池穴属足少阳、阳维之会,诸阳之气循经可经本穴外走阳维,故可散风热;外关乃手少阳、阳维之会,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为泄热要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主治头面部疾患和热病;头维,足阳明、足少阳之会,善治头痛。
上五穴为治疗“太阳中风病”的基础方,根据患者素体状况,感邪轻重吋随证加减。
【助治】 
啜热稀粥一升余,覆被卧,取微汗。
二、太阳伤寒
【证象】
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一身筋骨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舌红润或淡润、苔薄白而润或稍厚。
【治疗取穴】 
针合谷、经渠。
【助治】
视其病灶所在而随证取穴:头痛加风池、风府;上肢痛加肩髃、曲池;下肢痛加阳陵泉、足三里;腰背痛加后溪、委中。
阳明病
一、阳明经证
【证象】 
壮热,面赤,口渴,心烦,渴喜冷饮,有汗或无汗,脉洪数,舌淡黄或深黄,口臭,气粗。
【治疗】 针大椎、陶道、曲池、尺泽、外关、间使、合谷、液门、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丰隆、委中、悬钟、内庭。诸穴均作强刺激
二、阳明腑证
【证象】 
手足汗多,腹中鞭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或滑数。
【治疗取穴】
针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支沟、承山、太冲。
承氏言“诸穴合用,可通大便,特不及药剂之确实”。
【助治】 
生石膏5钱,知母1钱,薄荷5分,生甘草5分。煎汤服。
少阳病
【证象】 
头痛在侧,目眩,心烦喜呕,胸胁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或少腹痛,或利或不利,脉弦数或细弦,舌薄白或薄黄,舌质红。
【治疗】 
针中渚、足临泣、期门、间使、内关、窍阴(针后再灸3壮)、上脘、足三里。
期门疏通脾肝之经络,为治“少阳病”主要之穴;大椎、间使治寒热往来;足临泣以诱导胁助之水气下行,减轻胸胁之痞满也。
心烦取间使、内关以开胸解火郁;呕取上脘、足三里以降胃逆;胸中烦而不呕,取内关、劳宫以开胸涤烦;口渴取廉泉、复溜以升津液;腹痛取天枢、气海以疏腹膜之气;悸取巨阙以开胸降水逆;身有微热,取外关、曲池、合谷以清外热;咳取尺泽、太渊来宣肺气而助其肃降之力。
【助治】 
柴胡8分,制半夏2钱,黄芩1钱5分,甘草5分。煎汤服。
太阴病
【证象】 
腹满而吐、不欲食、食不下、便泻、时腹自痛,不若“阳明病”之实证按之更痛,此则按之,得热觉安,身无大热,脉濡迟或濡细或细弦,舌苔白或淡黄。
【治疗】 
针公孙、中脘(针后灸5壮);灸隐白3壮、三阴交3壮、中脘5壮、章门5壮。
如由阳明传入热化者,针少商、隐白、三阴交、大都。
【助治】 
无热症者:淡附子片4分,干姜8分,炙甘草5分,白术3钱,大枣5枚,煎汤服;
有热症者:壮热烦渴,舌焦黄,脉洪数,用大黄3钱,元明粉3钱,生甘草1钱,煎汤服。
少阴病
【证象】 
挟火而动则热化者:心烦不寐,肌肤灼燥,小便短数,咽中干,脉虚数,舌光红,少津液;
挟水而动则寒化者:目瞑倦卧,声低息微,不欲言,身重恶寒,四肢厥逆,腹痛,泄泻或不泄泻,脉细缓,舌淡白,不渴。
【治疗取穴】 
挟火而动则热化者:针涌泉、照海、复溜、至阴、通谷、神门、太溪。
挟水而动则寒化者:灸肾俞7壮、肓俞5壮、关元10壮、太溪5壮、复溜灸5壮。
【助治】 
挟火而动则热化者:生白芍2钱,阿胶3钱,黄连5分,黄芩8分,煎汤冲入鸡子黄2枚服之;
挟水而动则寒化者:白术2钱,白芍2钱,茯苓3钱,附子8分,生姜1钱,煎汤服之。
厥阴病
【证象】 
纯阳证:张口直视,烦躁不眠,热甚不恶寒,口臭气粗,四肢厥冷,心胸灼热,热深厥深,或下利脓血,或喉烂舌腐,两脉弦数而洪,或瘀数而燥,舌红而紫,或舌黄舌绛;
纯阴证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中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脉细弦而迟或沉弦,舌紫而冷;
阴阳错杂证:腹中痛挛,四肢厥冷,吐利交作;心中烦热,渴喜冷饮,饮下即吐,烦渴燥扰;两脉或细弦或伏或细数不净;舌或黄或白,舌质红,似润而齿干。
【治疗取穴】 
纯阳证:针大敦、中封、期门、灵道、肝俞;
纯阴证:灸肝俞7壮、行间3壮、关元15壮、中脘7壮、期门5壮;
阴阳错杂证:针中封、灵道、关元(针后再灸5壮、间使(针后再灸2壮)、肝俞。
【助治】 
纯阳证:便脓血者,黄柏2钱,黄连1钱,秦皮1钱,白头翁1钱5分,煎汤服;四肢厥冷者,用当归2钱,桂枝5分,白芍2钱,通草1钱,细辛2分,煎汤服之。
纯阴证:附子1钱,甘草2钱,干姜2钱,白芍3钱,煎汤服之。
阴阳错杂证:乌梅8钱,布包煎汤服之。
附:部分伤寒针法
麻黄汤:针刺合谷、经渠、风门。上肢痛深刺肩髃,下肢痛针阳陵泉,腰背痛针委中。
桂枝加葛根汤:针刺合谷、外关、风池、风门、身柱、申脉。
葛根黄芩黄连汤:合谷、足三里、内庭、天枢、大肠俞、小肠俞、中膂俞。如腹痛下利肠热极盛者,不可针天枢穴。
桂枝麻黄各半汤:针大椎、间使、合谷、经渠、至阴、屋翳、曲池、列缺。
柴胡桂枝干姜汤:针刺大椎、间使、中脘、章门、阳陵泉、阴陵泉。艾灸熏脾俞、中极。
半夏泻心汤:针刺中脘、内关、公孙、太渊、足三里。
小柴胡汤:针期门、大椎、间使、足临泣。
桂枝加附子汤:灸神阙30壮、关元30壮、阴郄3壮。
白虎加人参汤:大椎、陶道、曲池、尺泽、外关、间使、合谷、液门、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丰隆、委中、悬钟、内庭、通谷。
炙甘草汤:针刺通里、心俞。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针刺外关、合谷、风府、风池、太渊、列缺、足三里。
麻仁丸:针脾俞、三焦俞、大肠俞、次髎、足三里、承山、三阴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针至阳、阳纲、合谷、外关、腕骨。
吴茱萸汤:针膻中、上脘、气海、足三里。
真武汤:灸水分、气海、脾俞为主体。膀胱病取中枢、阴陵泉。大肠病取天枢、足三里。胃病取中脘、足三里。肺病取太渊、足三里。
猪肤汤:针鱼际、液门、涌泉。
乌梅丸:针肝俞、期门、中脘、气海、间使、足三里、中封。
总结:徐灵胎说过:“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医术之半矣。”即使用汤药的本领再好,不用外治之法,不用针灸、按摩、拔罐,也仅仅懂得一半中医。承淡安先生认为,“伤寒”各证,皆可用“针”或“灸”代替药剂治疗,其收效往往能随手见功,较药剂为迅速而无偏弊。但亦有不及药剂之处,如“滋补剂”“泻下剂”,要差逊一筹矣。
总之,治病如救火,以取速效为贵,《伤寒论》总论思维不仅对学汤药的人有用,对学针灸的人也会如虎添翼,多一种方法,就多一种力量。承淡安先生将仲景《伤寒论》条文有汤剂治疗者,补入“针灸治疗”,随学者之采用,以助药剂之不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