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淡安针灸治疗伤寒各病

 阿凤ok 2020-11-08

承淡安针灸治疗伤寒各病

1
太阳病
【病因】 体气衰弱,风寒从皮毛侵入,毛孔闭塞,风寒郁于内而为病。此为风寒袭入化病之第一步也。
【证象】 头项强痛,或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缓或浮紧,舌苔白,不甚口渴,发热时仍恶寒、渴喜热饮。
【治疗】 风府针2~3分半深,留捻3分钟。合谷针入3~5分深,留捻3分钟。头维针入1分深,留捻2分钟。注意:捻时宜缓。
【助治】 豆豉三钱,香葱头五枚。煎汤服。覆被卧,取汗。
【预后】 良。或转入少阳,或阳明部分。
【备考】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伤寒一日刺风府。”《世医得效方》:“伤寒初得一二日,头痛寒热,宜灸巨阙、上脘、中脘各五十壮。”
淡安按: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

2
阳明病
【病因】 风寒之邪,自外袭入。内以体气衰弱,无力抵御,外邪长驱直入。或病在太阳,未及表散而深入也。
【证象】 前额眼眶胀紧疼痛,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壮热,烦渴,渴喜冷饮,有汗或无汗,脉洪数,舌淡黄或深黄,口臭,气粗。
【治疗】 三间针2分深,留捻2分钟;合谷针3~5分深,留捻3分钟;曲池针5分~1寸深,留捻3分钟;内庭针3分深,留捻3分钟;解溪针3~4分深,留捻2分钟。
【助治】 生石膏末五钱,薄荷头五分,生甘草五分,知母一钱。煎汤服。
【预后】 良。若热邪深入厥阴则危。
【备考】 《素问·水热穴论篇》:“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席弘赋》:“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3
少阳病
【病因】 风邪袭于人体腠理之间,留着胸膈之中,即居于半表半里之地位。
【证象】 头痛在侧,目眩,耳聋或不聋,喜呕多吐,胸胁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或少腹痛,或利或不利,脉弦数或细弦,舌薄白或薄黄,舌质红。
【治疗】 中渚针3~5分深,留捻3分钟;足临泣针3分深,留捻3分钟;期门针入3分,留捻2分钟;间使针入3~5分,留捻3分钟;窍阴针入1分,留捻1分钟后再灸麦粒大之艾炷3壮。
【助治】 柴胡八分,制半夏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煎汤服。
【预后】 良。若失治,邪入厥阴经则危。
【备考】 《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杨氏治症总要》:“伤寒胁痛,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出血。”《医学纲目》“伤寒胁痛,取支沟、阳陵泉。”
淡安按:先父梦琴公治邻居徐氏,少阳证呕吐甚剧,汤药不入,为针期门、中脘而呕吐即平,仍与汤剂而愈。

4
太阴病
【病因】 冷气内侵,或饮食生冷,或腹受寒湿之邪,或邪由阳明传入(惟为热化),或与太阳同病。
【证象】 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手足微温,或兼恶寒,发热骨痛,脉濡迟或濡细或细弦,舌苔白或淡黄。
【治疗】 隐白灸3壮;公孙针入3分,留捻3分钟;三阴交灸3壮;中脘针入5分~l寸,留捻3分钟,灸5壮;章门灸5壮。如由阳明传入热化者,针少商1分深,留捻1分钟;隐白针入1分,留捻1分钟;三阴交针入3分,留捻3分钟;大都针入2分,留捻2分钟。
【助治】 无热症者:淡附子片四分,淡干姜八分,炙甘草五分,大白术三钱,大红枣五枚,煎汤服。有热症者:壮热烦渴,舌焦黄,脉洪数。用大黄三钱,元明粉三钱,生甘草一钱,煎汤服。
【预后】 良。热甚而动肝风者危。
【备考】 《万病回春》:“伤寒阴疝腹痛,灸足小趾外侧上纹头。灸3壮,男左女右。”
淡安按:锡城李佩秋君,腹满时痛,自利不渴,为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并灸之,即日而愈。

5
少阴病
【病因】 肾虚之体,外邪最易侵袭肾经。阴虚者,每挟火而动;阳虚者,则多挟水而动。挟火动者,则为热化;挟水动者,则为寒化。
【证象】 挟火而动者,心烦不寐,肌肤灼燥,小便短数,咽中干,脉虚数,舌光红,少津液;挟水而动者,目瞑倦卧,声低息微,不欲言,身重恶寒,四肢厥逆,腹痛,泄泻或不泄泻,脉细缓,舌淡白,不渴。
【治疗】 挟火而动者:涌泉针入3分,留捻2分钟;照海针入3分,留捻3分钟;复溜针入3分,留捻2分钟;至阴针入1分;留捻1分钟;通谷针入3分,留捻2分钟;神门针入2分,留捻1分钟;太溪针入2~3分,留捻2分钟。挟水而动者:肾俞灸5~7壮;肓俞灸5壮;关元灸5~10壮;太溪灸5壮;复溜灸3~5壮。
【助治】 挟火而动者:生白芍二钱,真阿胶三钱,黄连五分,黄芩八分,煎汤冲入鸡子黄二枚服之。挟水而动者:白术二钱,白芍二钱,茯苓三钱,附子八分,生姜一钱,煎汤服之。
【预后】 热化者,舌红焦干,下利清水,不良;寒化者,足冷过膝,头汗如珠,不良。然灸关元至100壮,或能挽回。
【备考】 《伤寒论》:“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又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常器之云:“可刺幽门二穴,在腹第二行,挟巨阙两旁各5分。交信二穴,在内踝上2寸。”柯韵伯曰:“便脓血,亦是热入血室所致,刺期门以泻之。病在少阴而刺厥。阴实则泻其子也。)
又少阴病,下利,脉涩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百会。

6
厥阴病
【病因】 厥阴为六经之里,为阴之尽,阳之生,故邪之入也。有纯阴证,纯阳证,阴阳错杂证。大概外邪直入,为纯阴证;热邪由传变而入,为纯阳证;直中之寒邪与传变之热邪交杂,为阴阳错杂证。
【证象】 纯阳证:张口直视,烦躁不眠,热甚不恶寒,口臭气粗,四肢厥冷,心胸灼热,热深厥深,或下利脓血,或喉烂舌腐,两脉弦数而洪,或瘀数而燥,舌红而紫,或舌黄舌绛。
纯阴证: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中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脉细弦而迟或沉弦,舌紫而冷。
阴阳错杂证:腹中痛挛,四肢厥冷,吐利交作;心中烦热,渴喜冷饮,饮下即吐,烦渴燥扰;两脉或细弦或伏或细数不净;舌或黄或白,舌质红,似润而齿干。
【治疗】 纯阳证:大敦针入1分,留捻2分钟;中封针入2~3分,留捻2分钟;期门针入4分,留捻2~3分钟;灵道针入3分,留捻2分钟;肝俞针入3分,留捻2分钟。
纯阴证:肝俞灸5~7壮;行间灸3壮;关元灸7~15壮;中脘灸5~7壮;期门灸5壮。
阴阳错杂证:中封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灵道针入3分,留捻2分钟;关元针入5分,留捻1分钟,再灸5壮;间使针入3~4分,留捻2分钟,再灸2壮;肝俞针入3~4分,留捻2分钟。
【助治】 纯阳证:便脓血者,黄柏二钱,黄连一钱,秦皮一钱,白头翁一钱五分,煎汤服;四肢厥冷者,用当归二钱,桂枝五分,白芍二钱,通草一钱,细辛二分,煎汤服之。纯阴证:附子一钱,甘草二钱,干姜二钱,白芍三钱,煎汤服之。阴阳错杂证:乌梅八钱,布包煎汤服之。
【预后】 纯阳者,多不良;阴阳错杂者次之;纯阴者多良。
【备考】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不还者,死。”(张令韶曰:“灸厥阴宜灸荥穴、会穴、关元、百会等处。荥穴者,行间穴也;会穴者,章门穴也。”)《伤寒准绳》:“伤寒六脉俱无,刺复溜(补可回六脉)、合谷、中极、支沟、复溜(顺骨而下)、巨阙、气冲(灸7壮)。”《肘后歌》:“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二寸顺骨行。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针灸资生经》:“施秘监尊人患伤寒,效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神哉。”
窦材治一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得汗而愈。又一人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汤,次日更发黄,遍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而致,肝木侮脾。为灸命门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
淡安按:老友孙晏如,曾为南通东乡许某治病。许身体素健,得伤寒症,项强身热恶寒,服重剂表药,仍复无汗,乃为泻风门两穴,又刺通里、复溜,然后泻合谷,历十分钟之久,而大汗出矣。
南通城北柏某之太夫人,年近六十,忽然六脉不见,四肢厥冷,呼吸不停,目瞑如死。延孙晏如诊之,乃为针人中、内关、印堂、厉兑等穴,神志渐苏,然后两补复溜,脉乃大见。附志于此,借以证“补复溜能回六脉”之说也。

▶ 注:本文摘自
▶ 注:本文摘自《针灸师承录》,作者:承淡安。本文由培医教育整理,每篇文章均为全网首发,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