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里有几篇名为“大论”的,比如素问篇的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八章大论,给中医构建了以四季、阴阳、天元、五运、六微、气变、五政、六元等八根支柱为主干的整体框架。之所以称为大论,是因为大这个词在道家是基础、基本的意思,比如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就是说天地王与道一样,都是某个范围(域)内最基本的东西,只有最基本的才是大,内经的八大论就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第五章,阴阳应象大论论述的是,自然变化规律与人体运行机理,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开篇依旧是黄帝交出的长篇作业,这个黄帝很有意思,上次读《生气通天》的时候,他就交了一篇刚刚及格的卷子,这次还是一样,刚及格。他在博士论文答辩中,向岐伯阐述了阴阳变化与病症的关联,同样还是先前的那个老毛病:只知一生二,不知二生三,依旧把气这个东西丢到九霄云外了。不仅如此,他在描述万物运动的时候,用了阳化气,阴成形这么一句,让后人产生了很多发散的理解。以我个人对老子著作的理解,这个气应该是炁,与中气以为和的气不是一回事:炁是因阳而生的功、热、汽等之类的东西,气是推动阴阳运动的力量。 现在已经找不到原始版本的《内经》了,很多古籍把气、炁混为一谈,我们已经无从理解黄帝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但从这一章前半截的内容,还是可以看到,黄帝重视的依旧是阴阳,还是没有关注到“气”的作用,依旧没有抓住中医的核心要素:运动、变化。比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句还是就病症论病证,在最后虽有阴阳转化的影子却没有前因后果,其论证的过程依旧是呆板的、静态的。再如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句,虽然表达了时间的概念,却缺少了运动的概念。 从黄帝的表述看,至少他没说错,很多医案也按照他的思路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果想要提升,想要达到“治未病”的目标,靠这个还欠了一点火候。 而岐伯的论述就是活的了,一上来就给了黄帝当头棒喝: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认认真真地读下来,生理、病理什么的,一下子动起来了! 本来笔记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身边很多亲朋好友都纠结于一件事:某某人说了,俺湿气太重,是亚健康状态,需要坚持吃什么什么,需要坚持干什么什么,把湿气彻底祛除……每每听到这些,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哪有那么多湿气重的啊,湿气太重了不是亚健康,是生病了好不好啊,而且这种病也很容易调理的,根本不需要连续几个月几年吃什么什么做什么什么,更不需要彻底排湿的好不好啊…… 看看内经是怎么看这事的: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把一段读明白了就可以了,根本没什么神秘的。 对于“湿”,我个人理解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