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服药?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医学源流论》 徐大樁 你知道该怎么服药吗?于口口相传之间,中药通常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但在真实的临床治疗中,有些药物也有其特殊的服用要求。 ![]() 服药的 时间 ■■■■■■■■ “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神农本草经》 药效的发挥首先取决于脾胃的功能,在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中,食物和药物既争夺也合作。一般而言,脾胃腐熟讲究先来后到。病位于上的先食后药,则可使药物停滞上部时间延长,同时,药力可随脾的上输精微作用,而至上部;而先药后食,一路畅通,则药力直趋下达。 现代药理学亦发现,胃肠道内容物的多少,能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通常而言,补益药和泻下药应当饭前空腹时服用;安神助眠药宜临卧服;部分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有食物的间隔以减少刺激;急性重病药应立即服用,慢性病应按时服。某些方剂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如十枣汤宜在“平旦”服,鸡鸣散宜在“五更”服等,都是与特定时间的症状或脏腑生理功能相关。 ![]() 服药的 方法 ■■■■■■■■ “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即易消下不吐。”中药通常较为苦涩,服用汤剂,一般1日1剂(贴),分2次温服,以减少对肠胃的刺激。遵照医嘱,根据病情,可1日只服1次,或1日数服,或煎汤代茶频频饮之,甚至1日连服2剂,或者2张方剂间日服用。在无明确不良反应或得到医师指导的情况下,切勿随意调整服药次数和药量。 《伤寒论》中用黄连汤治疗阴阳升降失调而致上热下寒证,需“日三服,夜二服”;治疗湿热血瘀的大黄牡丹汤,则采用顿服法。 有些方剂在服用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可发挥其更好的效果。治疗热证的清热泻火药,可以放至常温服用,以助其清热之效;治疗寒证的温热药,应当趁热服用,以温度辅助药力发汗或散寒;滋补药则应当略高于体温温服,以求其发扬温润平和之性缓缓补之。 “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若病情严重,服药后还可能出现呕吐等拒药反应,因此还有寒药热服或热药冷服等特殊服法,以防邪药格拒,这种情况必须谨遵医嘱。 对于服药呕吐者,宜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陈皮,然后服药;亦可采取小口冷服、少量频服等方法。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煎煮含如附子等峻烈药和毒性药时,如不确定是否煎煮充分,可以啜饮少许,如无舌麻口麻等表现,一般即可服用。 ![]() 服药后的 调护 ■■■■■■■■ 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同样也影响着药效,许多行为可以帮助药力的发挥,也有不当的行为容易加重病情。例如对于治疗太阳中风证的桂枝汤而言,在服药后就有这样的要求。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伤寒论》 张仲景 在治疗外感疾病用桂枝汤时,医圣强调服药后当服用适量热粥(汉代一升约现在的200毫升),同时覆盖衣被等帮助发汗,以浑身微微出汗为合适。如果发汗过度,浑身大汗淋漓,反而损阴伤阳,导致疾病加重。 其他如十枣汤服法中强调“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五苓散服后宜“多饮暖水,汗出愈”,白散方以冷粥和热粥控制下利的程度等,都强调了药后调养对疗效的重要意义。 通常服解表药,应取遍身微微有汗,发汗过度或不彻底都不利于疾病康复。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食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 饮食的 禁忌 ■■■■■■■■ 服药后的饮食禁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者是疾病对饮食的禁忌。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黄帝内经》 饮食宜忌应结合病邪性质及疾病自身特点,如水肿病者宜少食盐、腹泻者慎油腻、寒证者禁生冷等。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黄帝内经·热论》 此处“少”通“稍”,所谓“热病少愈”,就是指热病刚刚恢复的时候,过食荤腥则容易反复,饮食过饱则邪气遗留。此外,尚有发汗后避风,以及慎劳役、戒房事、节恚怒等注意事项,以防“劳复”“食复”等等再一次诱发疾病。 所以,像什么大病初愈喝一锅老母鸡汤补补之类的风险行为,最好还是等到情况平稳后,再补上也不迟。 二者是药物对饮食的禁忌,如服地黄者忌萝卜、服土茯苓者忌茶叶、服荆芥者忌河豚和无鳞鱼等,详情请咨询医师。 “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鲙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在“服药食忌"中的明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求饮食清淡,不食大荤、海鲜,禁酒,不食辛辣刺激以及鱼蟹等寒凉之物,不贪口腹之欲。 恬淡虚无邪弗趁, 清粥小菜最养人。 文中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身体有任何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 养生调理不能代替治疗 本文作者:三一松石斋 南京中医药大学 ★ — E N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