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气致病,新冠到底翻篇了没?

 凤凰杏林学堂 2023-09-11

春分前后,阴阳交易,阳盛阴衰,逐渐进入到阳气胜过阴气的时候。随着气温逐渐上升,人体也开始推陈出新,进入机能相对更活跃的状态

与此同时,受到天气的影响,人体感染外邪也由寒向热转变,由冬季常见的风寒转为春季的风温邪气,这就给春分以后的辨证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改变。许多医家特别是温病学派,往往会将“春分”作为温病和伤寒的气候节点。春分之后,热胜于寒,而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往往传变迅速,容易耗气伤津,因此用药尤为细致讲究。

温病者,春分后有太阳病,发热、咳嗽、身痛、口渴、不恶寒、其脉弦数不紧,右手反盛于左手,盖怫热在内故也,或散在诸经,各取其经而治之。

仲景伤寒,专为霜降至春分即病者设。河间补温暑一法,丹溪分别时令直中,东垣力辨内伤外感。四公前后发明,经旨透彻,真如春山千红万紫,无所不备,惟识之则存乎人耳。

《医学入门》

正如上文所述,也有医家这样认为,即张仲景的伤寒六经辨治是专门为霜降至春分之间感受时邪的患者所设立的,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河北河间人,世称“刘河间”)则提出了治疗“温暑”的方法,朱震亨(金元四大家之一,因户旁有水名丹溪,世称“丹溪先生”)则对时令感邪和外邪直中脏腑进行了分类讨论,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自号“东垣老人”)强调对外感病和内伤病必须分别论治。

虽然此说稍有偏颇之处,过于缩小了仲景伤寒辨治的范围,将其限定为霜降至春分即病,即冬季感受寒邪继而发病的治疗,事实上只要对症,四季皆可用之。但这种说法也确实可以作为旁证,即春分之后气象大殊,阴阳交易,寒暑平均,阳气盛复,会使得病机出现迅速转化。寒邪致病和温邪致病大有不同,而春季因为处于寒热节点,往往会有寒热错杂的表现,症状多样,变化迅速,受到体质、调护、用药甚至气候的干扰极大。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当然啦,春分到秋分,也就是夏半年,若是感受寒邪,依然按照寒疫论治,并非完全拘泥于时令治病,但无论如何,就大气候而言,春分是寒去风来的时间节点,也是疾病容易出现传变的重要关口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从《黄帝内经》的“病温”,到明清时期兴起的关于“温病”的讨论,先贤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摸清了冬寒于春温的相互关系,此处的“必”也并非绝对,而是强调一个统计学上的高概率事件。

虽因冬时受寒,伏于肌骨,然人身随天气化,春分则寒变为温。

《医学入门》

大伤寒者,冬月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弱之人,触犯之者,中则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

《丹台玉案·伤寒门》

某种程度上而言,冬季伤寒和春季温病同源而异流,可以认为是同一种病邪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方式。冬令肾主闭藏,若是因为各种原因,寒邪没能及时发散出去,那么就会藏于少阴,伏于肌骨。到了春天,风木一引动,伏于肌骨少阴的寒气就被引到了少阳,又因为春日以风邪为盛,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调动阳气,使得体内兵力空虚,去年留存的伏邪突然作乱,内外交攻,很容易导致突发急病。热地如炉,伤人最速,随着阳气逐渐恢复,环境温度也逐渐上升,冬季蛰伏的邪气蠢蠢欲动,又有外部风邪夹击,内忧外患之下,新生的阳气本身难以兼顾,正邪交争一时不察就一溃千里,起病急骤,猝不及防,可能几个小时就出现变证,从里直接开始损伤,因此说伏气致病最为凶险

许多人或许很难理解,为什么寒热这样相反的邪气都能互相转化?为什么阴阳这样矛盾的气机可以互根互藏?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身体较强壮的人伤风着凉,往往第一天只是鼻塞、流清涕,一觉醒来,咽痛口干、鼻流黄浊脓涕。这就是因为自身体质较温,使得风寒化热,这时就要使用祛风透热的方法治疗。

身体较虚弱的人风热感冒,咽痒咳嗽、鼻息灼热,但几天之后,容易出现腹泻、头晕、咳痰白稀、肌肉酸痛,这就是因为体内虚寒,阳气不足,风热转为风寒,往往推荐温里解表。

寒热转化和环境、体质、用药等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需要综合四诊,通盘考虑,不可草率用药

温病风热之邪最容易伤阴,而其起病之初又往往由风寒引动,因此许多人会依据经验,使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之药,或者用姜汤等发汗解表,但是很有可能等到药刚刚煎好,就已经转化成风热温病。这种时候,再使用力主发汗的辛温药物,譬如火上浇油,使得热者更热,非但无益于病,反而更加耗气伤阴,诱发之后一系列复杂变证,甚至成为极为棘手的“坏病”。正如所谓桂枝下咽,阳盛立毙,虽然不一定会达到“阳盛立毙”的程度,但是误用热药导致耗气伤阴却十分常见。因此,在风温外感病中,料病先机,既病防变是也极为重要的,若是拘泥教条,步步围堵,很容易导致步步落后。

去年冬季,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天行疫疠挟寒伤人,又是恰逢冬季,水冰地坼,阳气内敛,有3种人一定要警惕:

1.  没有彻底痊愈的人

2.  感染之后仅仅是头晕微咳、没有高热的人;

3.  周围人都感染,自己却安然无恙的人。

这些人很有可能是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就是在周围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身体采取“绥靖政策”,暂时正邪相安无事,等到春来借助天地阳气再“一决雌雄”。就像冬病夏治一样,利用夏天的天气帮助人体把封藏的病邪去除掉。这样的情况下,体内伏邪就有可能趁着春分寒热交迫,自身免疫力剧烈动荡的的时候突然起病,许多患者以为自己是不慎伤风所致,实际上往往是宿邪伏气作祟,以轻剂错剂对重证,一时误判,导致贻误病机

“春

     春分,将至

恰是春分前后

温差较大,阴阳交争

气候变化剧烈,“春捂秋冻”

注意防风保暖,也勿大汗淋漓

一旦自觉不适,需高度警惕

及时处理,谨慎对待

以免伏气致病,误辨误治

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春分将至

本文作者:洗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