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骨性膝关节炎又称膝骨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主要与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随着我国逐渐老龄化,骨性膝关节炎的发病越来越多,是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的以膝关节的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的治疗不仅要改善患者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将之归纳在“骨痹”“痹证”范畴,认为该病之本在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且感受风、寒、湿、热等邪之后,不易及时祛散,邪留经络,气血闭阻肌肉、关节而发为痹症。《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亦有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复感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发为热痹。 目前,西医方面药物治疗常用止痛药、非类固醇消炎药、非甾体消炎药、维生素口服,消炎药或软膏保护剂外涂,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缓解关节的疼痛和僵硬等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骨性膝关节炎的辨证 【主症】 膝关节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1. 膝关节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一般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2. 膝关节常有胶着现象,即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个位置上,运动时有一种僵硬感,活动后好转,并有腿软欲跌现象。 3. 膝关节功能受限,行走不便,下蹲困难。 【实症】 1. 风痹(行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 寒痹(痛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 湿痹(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苔白腻,脉濡缓。 4.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常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如何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氏针灸”传人,陈宁主任说: 可以用“简易指针疗法”(了解具体方法,可点击《中医治不寐,指针疗法助入眠》阅读更多内容)。 治 法 基本治法是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及辨证选穴。主穴为血海、太溪、绝骨(悬钟)、阿是穴 。指针疗法每平揉一小圈周为1次,每穴位一般以120~180次为标准,约2~3分钟。次数以病情轻重而定,更重要的是对主穴和配穴在时间上,应有显著区别。 ![]() 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 太溪: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 绝骨(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根据按压使患者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定。 按揉主穴之后再按揉配穴,同样要求有强烈的酸胀感。 ✦ 行痹 ✦ 配风池、足三里 ![]()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 痛痹 ✦ 配腰阳关、风门 ![]() 腰阳关: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后正中线上。 ![]()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对称。 ✦ 着痹 ✦ 配阴陵泉、膈俞 ![]()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 ![]()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热痹 ✦ 配大椎、曲池 ![]()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 方义提要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取血海、太溪、绝骨(悬钟),以活血祛风,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补益肾气,缓急止痛;风邪偏盛之行痹,取风池、足三里,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腰阳关、风门,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之着痹,取阴陵泉、膈俞,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泄热疏风、消肿止痛。 注 意 事 项 指针疗法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指针疗法;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指针疗法时手法不宜过强。 (2)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用指针疗法。 (3)医者或患者在进行指针疗法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指针疗法。 (5)注意营养,宜保暖,忌食生冷,并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简易指针疗法” 可辅助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有效缓解症状 但不可代替常规治疗 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本文作者:陈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