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路

 冬歌文苑 2023-09-12 发布于北京

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2016年8月18日,七年前的今天,我背上行囊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煤矿,开启了谋生之路的第三次迁徙。从贫瘠的土地到炮声隆隆的采煤掌子面,再到机关爬格子的文字匠,人似乎一出生就注定他会遇见什么人,做什么事,走什么路。这条路有长有短,有风有雨,有平坦也有坎坷。其间,有人掉了队,有人迷了路,有人改了道,但也有人一路隐忍,日夜兼程。不管是在黄土地上劳作,还是在漆黑的巷道里挖掘,我始终没有放弃对人生路的思索与希冀。美美的睡一觉与安静地看一本书是那个时候我最大的奢望,包括现在也是。努力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最精彩的不只是成功的那一刻,还有那段峥嵘岁月中奋斗的历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走。最早理解路这个词语的时候是初中辍学那阵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吹进皖北乡村,村长天天在大喇叭里广播,鼓励农闲的父老乡亲出去闯一闯。鱼出一湾,鳖出一滩,在信息欠发达的地区,城市人力资源的补给一大部分靠乡邻介绍。可惜,我们那个村的人思想比较保守,出门讨生活的人很少,即使有想出去闯荡的年轻人也苦于没有人引荐。当时,我也没机会走出乡村,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因此,与大多农村青年一样,我也把目光盯在了附近的煤矿。下井挖煤,就此成为了我苦涩信仰中的路。

过去老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其实,挖煤也比这些好不到哪里去。据说旧社会,犯了大罪的人逃到煤窑挖煤官府便不再追究,可见挖煤这个行当的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煤矿工人翻身当家做了主人,采煤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先进的大型煤矿还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叶,我所在煤矿的掌子面已经完成了第三次支护革命——单体液压支护。较坑木与钢体摩擦支柱而言,单体的推广使掌子面更加安全,但繁重的体力劳作现状依旧没有太大改变。按照每个茬口每班15棚窑工作量计算,一个班下来,一名采煤工要从老塘子里回出15颗支柱与15根铰接梁,接着转身到煤壁支护相应数量的柱梁。其间要用手镐刨出符合柱梁的尺寸,攉出这个空间内被炸药崩落的煤炭。同时,还要从风巷料场运回75根木塘柴棍、30片竹笆支护顶板的材料。当然,完成这一切还得在回柱时不埋柱梁、采煤时不掉顶垮棚、链板机与液压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因此,采煤工一班下来并不容易,倘若整套系统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撇工延点就成了家常便饭。

进入千禧年之后,淮北矿区煤矿陆续引进综采设备,经年累月挥汗如雨的采煤汉子们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扬眉吐气的告别手拉肩扛的时代。彼时,我也乘借着矿山这股改革的东风,走出掌子面到区队担任团支部书记兼文书岗位,开启了我晴耕雨读的刀笔生涯。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采煤工的那段火热经历,摔打磨砺了品格意志、锻造精炼了血性骨气,成了我青春岁月里最坚实的底色。成人的世界,大都会经历人生跌落低谷、茫然无助的绝望时刻——那种几乎没有生路的绝望,会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不会有任何人对你施以援手,你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你只能向死而生,自己完成救赎。而当你踏着脚下的泥泞重新出发之时,你的生命中,已经涵养起那种扎扎实实、一往无前且心平气和的禀赋。有了这种定力与坚韧,你已经踏平坎坷成大道,自成取经成佛路上的一道风景。

只有泥泞的路上,才会印出清晰而有力的足迹;平坦好走的路上,是留不下任何痕迹的。

不信?你回头看看……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