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美育

 焕文钟声 2023-09-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美育

(石屏县教科所 邱联科)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工作作出了必要的规定和安排。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南。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和认识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美育,是每一个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结合艺术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美育这一重要话题。

一、艺术课程性质解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以上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艺术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中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这第一层意思不仅指出艺术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还强调了艺术领域的特殊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虽然有其独特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但它们都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文明活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层意思:艺术教育是“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多重途径,但艺术教育是通过“形象的力量”和“美的境界”来实现的。这是艺术教育的独特之处。

第三层意思: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

而是明确了艺术课程育人的终极目标指向的是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有了对上述三层意思的深刻理解,就能进一步理解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为了让艺术教育课程达到其育人的根本目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再次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教育的课程性质作出的上述界定,决定了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新的课程理念,那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又要求我们建立怎样的课程理念呢?

二、艺术课程理念解读

课程理念,简单说就是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目的、价值观和教学方式的理解和选择。课程理念对于教学的规划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可以反映出教育者对于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教学的创新思维。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建议我们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建立三大基本理念。

2、落实核心素养

坚持以美育人,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显然,这六大素养与艺术教育的“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的教育核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坚持以美育人,就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将上述六大素养贯穿在整个艺术课程的具体实施之中。

3、开阔艺术视野

坚持以美育人,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通道。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通过学习和了解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艺术作品,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增进了解不同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汲取灵感,培养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益,也对社会的美化和文化交流有积极影响。

(二)重视艺术体验

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建立重视艺术体验的课程理念,具体讲,就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艺术体验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所收获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而学生的艺术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艺术体验不仅仅是单纯地欣赏艺术作品,更不是简单地接受艺术知识和技巧的灌输,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的创造性体验,在一次次的表现、创造、联系、融合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强调实践导向,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进行学习。通过有效的导向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造能力。

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不仅仅为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审美和创造方面的能力。通过充实的艺术体验,学生可以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三)突出课程综合

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建议我们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中要建立的第三个基本理念是要突出课程的综合。

课程综合既包括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也包括艺术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综合,还包括艺术学科课程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等的关联与综合。只有课程之间实现横向综合,课程育人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得以实现。以艺术课程为桥梁,从不同学科课程角度,从不同生活场景、学习场景角度挖掘审美育人元素,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是当代教师应建立的一项重要理念。总之,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艺术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营造一个多彩而有机的课程综合育人环境?如何让学生在艺术的陪伴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些都是极具思考价值的实践课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美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基于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作出的解读,作为艺术课程执行者的教师来说,在课程实施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第七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具体包括: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2、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3、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景;4、善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5、建立激烈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结合上述教学建议,本文再补充谈三点艺术美育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对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

艺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说艺术就是艺术家把自己体验的情感用文字、线条、色彩表现出来,召唤欣赏者去体验这种情感。艺术之美,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高度提炼的美,是自然美、社会美的高级形态,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形态比其它审美形态更具归纳性、概括性、精粹性,也就更具弥漫性、感染性和教育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艺术教育理解为美育本也无可厚非,但人们对艺术教育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仅仅把艺术教育理解为对艺术知识和艺术技巧的传播和培养,而有人认为艺术教育还应包括艺术欣赏、艺术表达、艺术创造等能力以及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等的教育和培养。如果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只作出如此的理解和把握,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也只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罢了,与美育几乎不发生关系。

通过美育,让受教育者对世界的整体性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态度。具体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懂美丑、明是非、知善恶,以审美的眼光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创造世界的审美的人。美育对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美”,不是简单浮出脑际的形式上的美,而是涵盖了不同等级、不同维度的“美”的全部范畴。美育的目的,从个体角度讲,指向的是人的生命质量;从社会角度讲,指向的是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完美。艺术教育只有把上述目标融入其中,将育人目标指向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育。

(二)对课程教材的精准把握

艺术课程的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具体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首先,精准把握教材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和严格审核的,它包含了系统、全面、科学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上好课,保证学生接受到真实、准确的知识。

其次,精准把握教材有助于与教学目标紧密对接。教材编写是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艺术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或单元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根据这些目标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步骤,才能使教学过程与目标紧密对接,确保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精准把握教材有助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是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的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精准把握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完成艺术美育的目标和任务。

最后,精准把握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框架,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精准把握,能够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连贯性。同时,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讲解和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精准把握教材是有效实施艺术美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

在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教学方法作出有针对性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注意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不同,有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灵活多变地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健康个性。

二是有利于打破创造力的桎梏。艺术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个人意见,提供开放和激发创造力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参与自由绘画、手工制作、舞蹈创作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三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艺术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参观、举办艺术展、户外创作等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发展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四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机。艺术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设立个人目标和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是有利于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艺术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促进学习的整体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科学、历史、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艺术的延展思维能力。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课程的具体实施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艺术课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开始,为艺术教育开劈出新的教育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