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麻杏石甘汤——风湿夹热

 谷山居士 2023-09-13

Image

23风湿热——杨志一医案

郑天录,男,21岁,工人,江西鄱阳人。初诊:1954720日,门诊。发热恶寒,时汗出,咳嗽,胸肋痛,已二十余日。体温40.1℃,脉搏每分钟120次,心悸亢进,精神不安,目微黄,舌苔白中薄黄,大便结,溲赤。诊为风湿热。麻黄3克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甘草3克连翘4.5克茵陈9克秦艽6克。1剂。

二诊:热退身凉,神色安静,脉搏每分钟84次,汗减,大便解,小便淡黄而长,惟咳嗽胸痛未除,吐白色稠痰,目黄未尽退,舌根仍黄腻。

生苡仁15克冬瓜仁15克栝楼仁6克射干4.6克茵陈9克橘络3克。4剂。

药后汗已止,脉平,舌净,咳嗽减轻,大小便正常,饮食精神均佳,遂告停药。(杨扶国:《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经方验案评析》

论:风湿热,就是寒湿热。乍一听很矛盾,细分则懂。寒为外邪,热为经阳之郁,湿为本气之虚。所谓风湿热,此风就是外寒,对比太阳中风的邪风。此二风,要分清。前“风”就是寒的表达,风寒互文之义。后“风”才是真风,风泄经阳,卫气失藏,所以称之“邪风”。

Image

24风热夹湿——张志民医案

王先生,1940年7月3日,初诊。面偏肿,鼻腔有红疮,当是风热内郁。有微咳,乃轻度感冒。脚趾有水泡,系湿热下注。脉数苔白。治宜祛风散热利湿,麻杏苡草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杏仁12克生薏仁15克生甘草9克川贝母9克赤白苓各12克蝉衣6克牛蒡子9克桑皮12克射干9克桔梗6克炙僵蚕9克化橘红6克。

二诊:1940年7月5日。迭进麻杏苡草汤2剂,面肿大减,鼻疮渐愈,风虽祛而内湿未尽,当再清之。

银花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生薏仁12克杏仁12克川贝9克桔梗9克甘草9克大生地15克升麻9克柴胡9克连翘9克山栀9克,炒3剂而愈。《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

25湿热痹痛——陈瑞春案

戴某,男,32岁,农民。1951410日初诊。病者在春插期间,突然夜半两脚疼痛,醒后不能着地,步履艰难。次日即邀余出诊。询其病史,发病前两天,两下肢即有疼痛,踝关节处红肿,下田劳动后,涉水则疼痛更甚,以致不能行走,伴有诸身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小便短黄,口不渴,舌红,苔薄黄滑润,脉浮数而软。处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三妙散加味:麻黄6g杏仁10g生苡米20g苍术10g黄柏10g牛膝10g海桐皮15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两剂即能行走,继服三剂,肿痛全消,恢复劳动。

按:南方春季多低温久雨,劳动者涉水淋雨,外湿所侵,罹患湿病最是常见。由于风寒湿三气合邪,故当宣肺利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颇合病机。然其舌红苔黄,脉浮数,是为湿邪化燥之征,故在方中合入三妙散清热燥湿,使风寒湿邪既能外达,又截断燥化入里之势,取得快捷之效。《伤寒实践论》

论:本案是春插涉水,久伤取冷所致。为何又有浮数,寒热身疼,小便短黄,此应有外感。

Image

26风温热痹——赵守真医案

农人汤瑞生,40岁。夙患风湿关节病,每届严冬辄发,今冬重伤风寒,复发尤剧。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下肢沉重疼痛,腓肌不时抽掣,日晡增剧,卧床不能起,舌苔白厚而燥,《经》所谓“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之证。但自病情观察,则以风湿之成分居多,且内郁既久,渐有化热趋向,而不应以严冬视为寒重也。法当解表宣肺,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以遏止转化之势。窃思《金匮》之麻黄加术汤原为寒湿表实证而设,意在辛燥发散,颇与本证风湿而兼热者不合,又不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为对证。再加苍术、黄柏、忍冬藤,木通以清热燥湿疏络则比较清和,且效力大而更全面矣。上方服3剂,汗出热清痛减。再于原方去麻黄,加牛膝、丹参、络石藤之属,并加重其剂量,专力祛湿通络。日服2剂,3日痛全止,能起索行动,食增神旺。继进行血益气药,1个月遂得平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