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万载】万载客家人的迁徙

 幍岎 2023-09-13

古今万载

1800年,烟花不变,傩舞不变,古城不变;1800年,城乡巨变,经济巨变,万载巨变。抚今追昔,沧海桑田,精彩蝶变,风华正茂。千年万载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值今年建县1800年之际,万载发布推出“古今万载”栏目,看云卷云舒,听潮起潮落,古今万载事,今朝更好看。勤劳朴实的万载人民正按照“融入宜春、聚力园区、双城联动、特色彰显、宜业宜居”工作思路,奋楫扬帆正当时,砥砺前行再出发。

万载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 年)开始单独设县,名阳乐,距今有1800年。境内系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其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南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偏低。万载自古经济发展缓慢,明清之际的战乱使大量人口死亡流失,田地抛荒,政府赋税减少,里甲组织遭到破坏。每一次动乱之后,政府都需要重建社会经济秩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移民涌入万载县。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间,移民的进入经历了这样曲折的历程:明后期流民(“棚民”)进入→明末清初“棚民”卷入地方动乱→“棚民”遭到驱逐→移民重新进入。

客家人的迁徙1、时间万载客家人,旧时称移民、棚民。移民进入万载有两个高潮阶段,第一次是在明末,第二次是在康熙中期。清代的材料显示,移民最早进入万载的时间是明代万历、天启年间,他们被官方和土著称为“棚民”“流民”与“客民”等。在万载北部与南昌府宁州铜鼓营交界的天井埚,逐渐成为“棚民”最大的集聚地。由于他们卷入“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遭到官方和土著较为彻底的驱逐。移民再次大规模的流入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雍正后期官员报告江西“棚民”的情况时也称:“查其来由,悉系闽广及外郡无业之人始于明季兵燹之后,田地荒芜,招徕垦种,以致引类呼朋,不一而足,竟有已成家业数代者,亦有甫经新到未久者。”政府的招徕和优惠政策掀起了闽粤流民进入万载的又一个高潮。这个高潮至少延续到清雍正时期,直到清中期还有少量的移民进入。

2、来源万载县志将本地方的动乱归咎于外来移民,指出了移民的原籍,称“自福建客民及乐安、上高人聚党清水堂、阳溪洞等处,乱由此起。”可见在明末,万载中西部福建移民与本省移民杂处。至于在万载西南、西北部与萍乡、宜春、浏阳等县毗邻山区,则是闽省流民大量聚集,占绝对优势。移民规模如此浩大,较之同期赣南山区的流民活动,当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时候,闽粤及赣中平原的民人也在填充江西的山区。

由于闽籍移民在明末清初卷入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尤其是他们参与了“三藩之乱”,乱后大量的福建移民被驱逐。康熙中期政府招徕移民垦辟,此时进入万载的移民以粤东和赣南人为主。所以,从县属籍别来看,万载县的移民主要来自以粤东嘉应州为中心的“客家”聚居区,并包括福建汀州和赣南东南部“客家”区。从“客家人”在万载的分布来看,闽汀“客家”自然村的90%左右散落于县境西北部的山区中,西南丘陵地带主要是广东移民的天下。由此可见,在重新招徕移民的过程中,明末清初活跃异常的福建移民被压迫在西北部一隅。

3、数量《清史列传》说:“万载地险僻,山岭绵亘,有客民自闽粤来,居之累数十年,积三万余人,曰棚民。”这是关于康熙末年万载移民人口的最详实的记载。那么,同时期的万载土著人口有多少呢? 同治《袁州府志·户口》的记载是,万载县的土客户25796,人口187333,内土著户25126,人口185453,客籍户670,人口1880。显然,这时的“客籍”仅仅指新近入籍的移民。曹树基教授假设从康熙末年至乾隆末年的73年间万载移民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那么在乾隆末年的移民人口有5万。加上未入籍的客籍人口,合计应为5.2万。他们占同期全县总人口的27.8%。

依据民国《万载县志·氏族志》的记载土著氏族人口总计为127015人,然而在178个土著氏族中,有80族无人口记载,所得数据仅仅为98个土著氏族的人口。缺载的土著氏族中有不少是古老的大族。按比例计算,缺载的80个土著氏族的人口约在10万左右。这样,土著人口总数可能达到23万,万载全县人口总数约在35-36万。如此,移民人口则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5%左右。

受闽粤赣交界地居民多有迁入西南诸省的影响,已迁入赣南或由赣南转徙万载的闽粤移民客家,有曾、彭、蓝、钟、徐、黄、叶、刘、韩等20余个姓氏,共有484个村,各社场均有分布。从南部岭东经白良到东北罗城一线,包括县城在内的东南一隅相对较少,大都在3至8个村,仅南部高城有38个村。其他社场大部分密集,如北部高村59个村,中部茭湖59个村,西南潭埠46个村、西部仙源47个村、白水46个村。依据以上分析,至康熙末年,万载县的移民为三万余人,到乾隆末年约为五万人,他们约占同期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直至民国时期还大致维持这一稳定的比例。

从民清交替时期至民国后期的200多年间,万载客家已繁衍日盛。他们纷纷聚族而居,均立祠堂以尊祖报本。据《万载县志》(1987年版)记载,直至雍正2年(1724年),万载才将这些迁来的“棚民”入籍造册,并设客都、客图、客保区别之。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首次准许万载入籍“棚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清朝中叶,因朝廷学额取进分配不公,土著与客家之间常起争端,互相抵触,造成分歧,并发展至不准“客民”迁居城内,“土客”互不缔结婚姻等。延至民国时期,万载“土客”分歧阴影尚存。为了化解“土客”界限,土地革命时期,万载县苏维埃政府在颁布的《政纲》中,明确规定必须“彻底打破'土客’界限”。1936年,县政府又明令打破城居,土著与客家才互通婚姻,同修县志,合办教育。至今, 万载县客家人数近20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