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阅读笔记(1)

 吕俐敏 2023-09-13 发布于北京

《我们怎样思维》,第四次阅读这本书。从1909年12月第一版发表以来,这本书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迄今一个多世纪了,仍然是指导教育教学的经典书籍,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的长盛不衰,生命永驻吧。因为涉及的问题,是教育或者人类的根本问题。如杜威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言:“本书提出的信念是,需要找出稳定的和集中的因素,即我们称之为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思想习惯,并将其付诸实施……本书的另一个信念是科学的思维态度同儿童和青年的学习息息相关,儿童天赋具有的、未曾收到损坏的态度,具有热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喜好实验性的探索等特点,同科学的思维态度十分相近。”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这一章中,首先开宗明义,阐明了“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

反省思维的特点是连续的,旨在求得结论的,并且,反省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

这里的连续是“不只是包含连续的观念,而且包含着它的结果——一种连续的次第,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正当的结果,受前者的制约,或者说,后者参照前者。反省思维的各个连续的部分相因而生,相辅而成;它们之间来往有序而非混杂共存。从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每一步骤,用术语表示,便是思想的一个'词’,每个词都为下一个词留下可资利用的成分。事件的连续流动构成为思想的一系列链条,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联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运动。

反省思维旨在求得结论。反省思维不是通过头脑中一系列令人惬意的虚构故事和种种景象而得到欢快。反省思维是有目的的,需要事实确凿、理由充分的结论支持。要通过思考,把乱麻似的思绪弄得顺理成章,把含混不清的思绪弄得一清二楚。

反省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探索什么?探索真理,探索含有理智的和实际的信仰;

信念,本身包含有理智的和实际的信仰,但是需要找出所依据的理由,也就是证据,而找到证据,需要有探究的勇气和精力。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省思维。

与反省思维不同的其他一些心理过程,首先是意识流,比如“梦境”、幻想、稀里糊涂的心思、漫无目的的回想、欢快而无稽的期望、倏忽急逝的模糊印象、呆呆地想什么、心中的闪念等……因为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不属于“最好的思维方式”。

其次,是不直接感知的事物,比如,儿童的幻想故事,表现为一种虚构,不同于观察到的实际记录。这种情况下的思维,也会呈现出“持续不断”的特点,类似与反省思维,但是,与反省思维的区别在于这类型思维“是关于某种事物的心理上的印象,不是实际上的存在,是这类印象的连续”。(此处可见杜威“反省思维”讨论的更多是理性思维,与《文艺心理学》中“把流云看成白衣苍狗,就科学态度说,为错觉;就实用态度说,为妄诞荒唐;就美感态度说,不失为形象的直觉”,中“形象的直觉”不同。)

意识流和不直接感知事物,这两中思维方式,在杜威看来是对思维有害的,因为他们分散了对真实世界的注意,当然,杜威也说,如果可以适当运用这类思维,人们也可能得到真正的欢乐,并且成为再创造的材料。

第三,是“信念”,信念是超于某物之外而对该事物的价值作出测定(价值判断?);对事物、原则或定律的性质作出一些断定(性质判断?)。信念包含哪些我们并不确定的知识,然而却深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真实的知识,但将来可能会出现疑问的事情。比如“大地是平的”这个观念之前被很多人接受并成为一种信念,其实是一种人云亦云,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调查事实,并未亲身参与建立这种信念。但人们依然选择相信。人类的很多“信念”可能来自传统、成训、仿效等,或是依据权威、或是符合本身的利益、或是符合一些强烈的情绪等,比如,闻名遐迩的“月子病”“坐月子”等,其实就困住很多育龄期女子。这些“信念”其实都是偏见,不是经由观察、搜集和检验证据等人类思维活动而得出的结论,是凭空而下的短语,或者来自传统、成训等的断语。也许偶尔会显得比较正确,但是这个正确性很可能具有偶然性。

上述三种思维方式或心理过程,都可能引起反省思维,但是反省思维一旦开始,就具有自觉的和有意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信念。

这本书的翻译,有些别扭,初读的时候,经常会不知所云,比如七个小标题与主标题“思维的各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1. 最好的思维方式;2.意识流;3.反省思维是连续的;4.思维通常限于不直接感知的事物;5.反省思维旨在求得结论;6.思维实际上是信念的同义语;7.反省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

其中1、3、5、7是讲反省思维的,2、4、6是讲其他思维方式,所以,思维的各种不同意义,其实包含有反省思维、意识流、不直接感知的事物、信念。作者行文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反省思维跟其他三种思维进行比较,意识流的方式,思维不具备连续性,都是片段的闪念;不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方式,是思维不受控制,无目的,不考虑结果;信念,含有盲从、人云亦云的特点。这三种思维都有可能引发反省思维。

信念,在这个部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人云亦云未经思考和证明的信念,一个是在证据,经过考察、鉴定和探究,在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的信念。

回顾小结:本章的主要构成如下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重点谈反省思维,与意识流、不直接感知事物(虚构、幻想等)、没有经过证据证明的信念等进行比较,说明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是旨在求得结论的,并且,反省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是对真理的追求。

二、思维的中心因素

思维的中心因素是证据/根据,“一种事物指示或预示另外一种事物,这种功能引导我们去思考一种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看做另一种事物的根据,便是所有的反省思维或具有鉴别性智慧思维的中心因素。”(这段话读起来有些别扭。主要是指示代词“这”代指什么。并且学到一个新词语/概念:鉴别性智慧思维)

反省思维把信念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某事物是否可信,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是否有证明、证据、证物、证件、依据等的其他事物来体现,即信念的根据。

反省思维讨论的是客观的真实的联结,是实际事物的联结,这种联结是一种事物引出某种其他事物的信念具有根据、理由和证据。

本部分的问题:暗示和指示的区别是什么?这两段的逻辑关系有些没太看明白。

三、反省思维的各种形态

反省思维包括不确定性和探究。不确定性,即问题,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上的困难等状态;探究,就是要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实际办法。思维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些怀疑、踌躇、困惑等。

四、本章要点

思维起源于困惑、迷乱或怀疑。解决问题需要各种暗示,而这些暗示则来自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如果没有某些类似的经验,那么疑难终究还是疑难,也因此,需要积累某些类似情境的经验,来促进思考。

困惑、迷乱和怀疑,只是反省思维的起点,探究,只有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承受判断时的困惑,进行理智的研究,获得有证据支持的结论,才是反省思维。而非轻易接受任何未加参与证明的信念或一些断然的结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