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9篇:【读书有思】之有感于《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9篇:【读书有思】之有感于《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以前,我总感觉我们的语文教学“审美有余而思维不足”“文学有余而实用不足”,我自己写文本解读的论文,也多以文学解读为主。于是,语文教育在思维训练与培养方面略显“疲软”,不过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也启发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层面的训练。中文系毕业后来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不乏文学知识、汉语知识和审美鉴赏的理论,但思维知识与理论,对于多数语文教师来说,绝对是空白。在这样一种境况下,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就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杜威提倡的主要是“反省思维”,我认为它与批判性思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作者认为反省思维旨在求得某种结论,他认为:“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本身可能是很有趣味的,而反省思维的结论却要求说明这个巨人生活在大地上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需要在一系列的想象之外,作出某些说明,成为事实确凿、理由充分的结论。”而且,反省思维要求把信念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与信仰是不同的。信仰旨在信奉某种理念或神祇,并不要求人们通过逻辑知识证明自己信奉的充足性与有效性,而反省思维却要求人们给出信或不信的证据。杜威说:“反省思维的含义在于:某事物的可信(或不可信)不是由于它本身的缘故,而是通过能作为证明、证据、证物、证件、依据等的其他事物来体现的,即是说,是信念的依据。”他进而给“反省思维”下了一个定义: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反省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两个不同:一是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上的困难等状态;二是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实际办法。

为什么教育要把反省思维作为自己的目的呢?杜威给出了很多理由,例如使合理的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可能进行有系统的准备和发明,是事物的意义更充实等。不过我认为反省思维的最大价值在于“去蔽”,即去除人们认知上的障碍与迷雾。杜威说过这样一句精彩的话:“一种错误的理论一旦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便宁肯花费心思用另外的错误事实来支持这一错误的理论,而不愿意放弃它,沿着新的方向去探索。”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错误的理论”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探索,错误渐渐被发现,并且被消除,这就需要反省思维发挥其功能。就像语文教学中的“介绍背景”的环节,那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介绍背景?是不是都需要在阅读之前介绍写作背景?是与不是,都要有充足的理由与证据,这就是反省思维。

思维可训练吗?按照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人的心智是受遗传控制的,基本上无法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一句空话。因此,杜威认为思维训练是间接的,“形成反省思维的方法问题就在于建立必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在于建立被经验到的各种事物的联结,以便随后能促进暗示的流动,引出各种问题,确定各种目的,有利于造成观念的连续性”。在杜威的思维理论框架中,好奇心、情境、暗示和观念,都是重要的元素。不过教育上的思维训练与逻辑学意义上的思维训练是不同的,后者侧重于逻辑知识与推理公式的运用,前者则侧重于运用一定的逻辑知识来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因此,杜威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合于有效思维的态度,并且选择和安排教材,以及为了促成有效的思维态度,配合教材选择和安排一些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领域发展思维不需要任何逻辑知识,至少思维成果的表述要符合逻辑思维的一般要求。逻辑思维是指按照特定的人们认可的形式,以意义清楚、明确的术语作为前提,从而得出结论,它的含义是具有严密性。因此,语文教学上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成果也应符合逻辑推理的一般特征。

接着,杜威又阐述了反省思维的五个阶段。第一是暗示,在暗示中,心智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第二是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第三是以一个接一个的暗示作为导向意见,或称假设,在搜集事实资料中开始并指导观察及其他工作;第四是对一种概念或假设从理智上加以认真的推敲;第五是通过外显的或想象的行动来检验假设。这五个阶段符合杜威实证主义的学术理论,产生疑难并确定解决问题的界定框架,在实验中验证假定的理论,并调整论证的过程与方向,最终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这一点也是徐飞老师提出来的“质疑-共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在这本书中,杜威还依次介绍了判断、理解、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内容,特别是关于“理解”的内容,我比较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比较了伽达默尔的“解释”与杜威的“理解”概念,前者侧重于哲学性与历史性,后者则更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杜威认为:“要理解一件事物、一个事件或一种情境的意义,就是要看它同其他事物的关系:指出它的作用或功能,指出它的结果、它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它。”很明显,这个意义上的“理解”同伽达默尔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们怎样思维》的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思维的训练等内容,依次讲述了活动与思维训练、从具体到抽象、语言和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和知识、讲课和思维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带有杜威思想的独特印迹,不过至少也说明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一定的训练。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培养理性公正的思维品质,这应该是教师主要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