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17年来没有上过1天学的女孩,为什么能上剑桥大学博士

 爱读书的百合 2023-09-14

导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是塔拉·韦斯特弗,她十七岁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自学考试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并于2008年获得文学学士并获得盖茨奖学金,然后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2009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2018年出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此书一经出版,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80周!她也被《时代周刊》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从某程度上来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更是塔拉·韦斯特弗生活经历写照,这个故事讲述了从未上过学的”我“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研究生和博士,似乎很光鲜靓丽,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父母和家人眼中的“背叛者”。“我”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坚持的忠诚与真理,但凡有不同的意见便是他眼中的“恶魔”。而教育带给了“我”新思维以及新世界,为了弄明白曾无知蒙昧的平凡女孩凭借什么突破种种阻碍,获得独立自主新生活。我将从家庭教育、压抑情绪、意识觉醒三个方面分析“我”如何开启自我救赎之路。

01 “畸形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程度

故事从“我”家的七个孩子有四个没有出生证明开始,这是因为:“我”兄弟姐妹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去过医生,这是父亲意愿。他认为医院都是害人的地方,并且认为学校都是“上帝的阴谋”,把孩子们交给医院和学校,跟交给“魔鬼”没什么两样。而且父亲还经常用相同的故事教育“我”们:有一个小男孩父母因为没有让他去上学,联邦政府便包围他们全家,并开枪打死了小男孩,因为他的父母没让小孩去接受联邦政府的“洗脑”。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家庭教育对于“我”终生的影响:

对于学校的恐惧和受教育意义错误的认知父亲每天都在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洗脑,只是为了“害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十七年不上学的真相:一方面是父亲不允许,另一方面则是“我”视学校为可怕的东西,每个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学校不仅会折磨“我”的心智,而且可能会“杀死我”。在这种意识状态下和惊惧情绪中,“我”对于自己从来不上学的事情,不仅不觉得诧异而且十分庆幸。

拒绝医生和医院的深层原因。“我”前半生都拒绝医院和医生,即使是“我”通过努力而考上了杨百翰大学,“我”依然对医生有种本能的抵制,即便被疼痛折磨,即便气喘吁吁和生命垂危,“我”都反感去医院接受治疗。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我”的恐惧是出于对于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背后的原因则是受家庭及父亲的影响。因为父亲宁可看着自己孩子的血流干、看着孩子奄奄一息或留下后遗症都坚决不去医院,父亲甚至还劝导祖父母也不要去看医生和医院,这点似乎更坚定了“我”认为医院就是“害人的地方”。这也是家庭教育带来的无法与社会融合的“另类思想”。

父亲意志力的强力入侵和干涉。“我”们全家人的生活状态就是:自给自足,不与外界产生联系,包括亲人之间都疏于来往。“我”甚至记不清外婆家在哪住?而事实上导致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父亲,这些原因在“我”很多年后才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父亲有双相情感障碍,即“躁郁症”,更直白的说是种精神疾病,发病时会产生幻觉并导致极端的偏执。换句话说他确信想象中的世界是真实发生的,而父亲的观念也令“我”的一生表面上风平浪静,而内心却恐惧不安,甚至将“我和兄弟姐妹”的感情离间得四分五裂,人人自危,这是“畸形家庭”带来终生的疼痛与内心深处的无法共融。

02 情绪失控下“畸形”家庭铸就的悲喜人生

山雪融化,山的正面有美丽的景色,然而与景色不符的却是惨烈的车祸。在这场车祸之后,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哥哥泰勒战战兢兢提出了他的诉求:

“我要去......去上大......大学。”他说,面容僵硬,他费力的吐出这些话时,脖子上一根血管鼓起,一会儿显现,一会儿消失,像一条挣扎扭动的大蛇。

每个人都看着爸爸。他面无表情,沉默比吼叫更可怕。

“什么是大学?”“我”问。

“大学就是给那些过于蠢笨、在第一轮学不会的人额外开设的学校,一个男人不能靠书本和废纸为生。大学教授只有两种,一种知道自己在说谎,另一种认为自己在说真话。”爸爸说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于学校的深恶痛绝和怒气冲冲,这从两方面得到了阐释:一方面对于哥哥泰勒鼓起勇气的请求,父亲不仅没有用一贯的脾气来谩骂,而是采用了“冷暴力”来回复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只有当人们在最生气、最愤怒的时候才会以一种更沉默更残忍的方式进行回应和报复;另一方面是父亲对于学校和教授的诽谤,以及对于教育的不屑一顾

父亲的这些表现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他不可能同意孩子接受教育。这从后来“我”哥哥泰勒离家出走,偷偷去上了大学,而父亲就与他断绝了往来可以看出。只是泰勒的这一行为“我”萌发了对学校的好奇心,尽管泰勒舌头笨重和“我”几乎很少说话,但却时常允许“我”陪他一起听音乐。这跟其他哥哥有着本质的不同:“我”的其他哥哥们像一群“狼”,不仅频繁试探对方,而且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会爆发混战,而且下手特别重,尤其是“我”的哥哥肖恩。

他会在不经意间暴打“我”,将我的“头”按进马桶,暴打完之后过段时间又特别温柔体贴,向“我”认错,痛苦流涕希望得到“我”的原谅,而对这些父母明明知道却故意视而不见。这些痛苦的经历,不仅造就了“我”一生的恐惧和无法共融,也令“我”不敢恋爱、不敢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与外界沟通交流。

无独有偶的是“我”姐姐奥黛丽和母亲也被肖恩虐打过,但母亲选择了沉默。姐姐在父母的威胁和利益的驱使下,她选择了“翻供”,并和家人一起对抗“我”认为被虐打只是来于“我”自己的想象力。

这种家庭关系不仅畸形而且很变态:父亲以自己的意志力控制每一个人,兄弟姐妹们之间冷血无情,以各自的利益为重;“我”如何为了自由和还原一个事实真相而被家人排挤,父母拒绝我再踏入家门,除非“我”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臣服于父母。

但“我”受到哥哥泰勒观念影响“你呆的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去上大学吧!”而后逐渐去尝试自学,最后终于考上了杨百翰大学、逐渐又读了研究生和博士,这不能说是一种悲伤过后的欣喜与光明,“我”也勇敢剖析并直面童年及少女时代的创伤:还原真相,尊重事实、坚持自我。

03 意识中的麻木觉醒、重启后如何一步步踏上救赎之路

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也默认了父亲的理念,母亲甚至研发了一种叫“肌肉测试”的治疗方法,意为“询问身体的需要,由它自己回答。”比如说,头疼该怎么办?母亲会拿起一瓶自主研发的“精油”闭着眼睛询问:“我需要这个吗?如果她的身体向前就意味着需要,如果身体向就意味着不需要,母亲骄傲的称为这种疗法叫“能量工作”。

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有点迷信和匪夷所思,但基于“我”当时的认知和理解,尽管“我”未感觉到母亲所谓的“热能量”,还为此感到局促不安和羞愧。因为母亲一直告诉“我”:肌肉测试是一种祈祷,一种神圣的祈求,是信仰的体现,更是上帝通过她来表达旨意。“我”为自己没有具备这种“信仰”而伤感。与“我”不同的是父亲对母亲则大加赞赏,认为医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母亲都能解决。

生活之外,迷惑之余,“我”开始想念上大学的哥哥泰勒,甚至有一个奇怪的念头闪现:“我”应该去上学。但母亲总说:如果你愿意,只要征求爸爸的同意,就可以。

只不过爸爸不仅不同意“我”上学,而且只要看到“我”看书就会想方设法让“我”干更多的活。“我”只得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头戴着盔甲,去收拾废品。父亲对于孩子的无情与严苛,在哥哥卢克身上也有所体现。从“我”十岁的记忆中可以看出:

我看到他左腿上的牛仔裤不见了,烧成了灰烬。腿上有的地方又青又紫,血淋淋的;其他地方惨白,成了死肉。薄如纸片的一条条皮肤精巧的包裹着他的大腿和小腿,就像廉价蜡烛上滴下的蜡油。他的眼睛翻白了。

这段话不仅给我们一种严重烧伤后的惨烈,而且有一种深深的恐惧,看似平实的描写,却将一种血腥感令人不寒而栗。差点死去的卢克却并没有得到及时医治,父亲的表情也仅仅是一脸憔悴和沮丧,他更多的担心是害怕联邦政府知道强行将卢克送到医院救治,父亲认为那样做卢克会感染死去。

读到这里时,有种荒诞感和无名的悲哀油然而生:在父亲的意志力影响下,所有人都变得无知和等待母亲出诊回来医治。但“我”在此时已经有了想让把哥哥送医院的想法,只是不敢说,这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萌芽阶段。后来在哥哥肖恩再次遭遇死亡和阴影的刺激下,“我”逐渐拥有了三个层次的觉醒:

第一阶段意识觉醒是当肖恩生命垂危时,出于本能“我”送他去了医院急救,并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的“叛逆”和“与众不同”而惭愧,这也是“我”意识觉醒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意识觉醒是在“我”上大学后,现很多女孩穿着露膝短裙、裸露着皮肤而震惊,“我”认为她们“不正经”,在“我”的意识中异教徒必须要非常的“保守”,不能裸露一寸除脸部和手部以外的肌肤,从来不用香皂洗手,因为只有“妓女”才会有这样的举动。这种观念的逐渐淡化是从上了理查德·金伯尔博士的课之后开始,学习了知识和历史后,多次思考“我”如何被别人所改变,甚至开始反省如何取得本该拥有的话语权。

而第二阶段的意识觉醒可以这样理解:它不仅是一种对于自我苏醒与召唤,还是一种“不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是自我之路,也是和解之路的关键之路。

第三阶段的意识觉醒则是“我”宁可与父母断绝关系,也要坚持还原肖恩和父亲有精神病的事实。对于他们的偏执行为以及给整个家庭带来的伤害正视和直视。想清楚这些之后,“我”开始逐渐相信医学和医生,而不再固执认为它是种“巫术”,而是尊重它、信任它。

直到最后,“我”终于打开心扉去看了心理咨询师,逐渐明白一些真理:并非与男孩说话就会怀孕;对于“妓女”有了重新的认知,她并非是因为对于异性有好感就认为不洁;试图以自己的喜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归宿。而这些不仅是觉醒和解之路,也是自我救赎之路,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尊重客观事实,不以别人的意志为主宰。

04 结语

尽管“我”通过意识上的觉醒和生活、经济上的自主唤醒了自我意识,但情绪依然会变得失控和反复无常,甚至吹毛求疵、充满敌意。而这种偏执也影响了“我”的感情生活,不经意中“我”将自己全部的怒火、对于父亲或肖恩的可怕怨恨都发泄到了保护和心疼“我”的男友几任男友身上,“我”无法正常的谈恋爱或步入婚姻。

“我”的男友分手前曾说:他爱“我”,但“我”的反复无常已经超出了他能力范围,他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

导致“我”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过去十七年的生活,带来的牵扯与无法断绝,尽管从表面上“我”与家庭断绝了关系,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却永远无法断绝,“我”从来没有讲过“我”的经历,甚至连“我”最信任的斯坦伯格教授和剑桥的克里博士都不曾说,不过克里博士这样鼓励“我”:

你不是愚人金,不是在特定的光线下才发光,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金子一直是金子。

而“我”最终明白了积极的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换句话说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外部引导的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

直至最后“我”不惧父母、兄弟姐妹断绝关系的威胁,也要坚决捍卫自己的“记忆”,要家人们承认哥哥肖恩的暴力与危险,承认父亲是哥哥的保护者,只因为父亲和哥哥罹患同一种精神疾病,尽管家人施加压力让“我”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我”却不畏惧给父母写了封信,表达着自己多年来的委屈和不满,甚至用谩骂的语言倾诉对父亲和哥哥以及对于整个家庭的怨恨。

这就是一种勇敢的觉醒,勇敢觉醒的还有上了大学的哥哥泰勒,他宁可被家人疏远和孤立,也愿意支持“我”,虽然“我”的结局有点伤感,众叛亲离并未像幸福女孩一样走向美满的生活,但敢于坚持自我,已经天翻地覆的超越。

萧伯纳在《卖花女》中说过:“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坚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中。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依旧可以铿锵有力,哪怕历尽了痛苦和曲折,却最终达成与生活的和解与共融,这是教育的必修课,这种成长教育就叫:意识觉醒、和解独立、勇敢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