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我觉得“孔融让梨”是装的!我们不如借此契机,培养孩子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3-09-14 发布于江苏
【题记】
如果用最简单的表述来回答什么是“审辩式思维”,是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谢小庆《审辩式思维》P13
古代东方的审辩式思维主张“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中庸》),主张“中庸之为德至矣”,主张“过犹不及”(《论语》)。

1】缘起
孔融让梨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它描述了孔融在很小的时候,为了让年幼的弟弟吃到更大的梨,而主动选择了小的梨的行为。这个故事通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谦让和尊重他人。
可是在一堂思政教学研讨课上,孩子们在课堂讨论时,对老师所讲的《孔融让梨》这则故事反映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不同的声音。有学生竟然这样说:“老师,孔融让梨是不是装的,他自己可能想吃,只是家长说了,他要讨好家长,才把梨让给了其他人吃。”
如果你们班的孩子或你家的孩子也这么认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作为老师或家长又该如何引导与启发,让他们觉得这个故事本身是合理的,这种品德也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呢?

2】分析与理解
我们成人都知道,孔融让梨并不被认为是道德虚伪。相反,这个故事强调了真实的道德行为和善良的内心愿望。孔融的行为表明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照顾到他人的需要。这种谦让和体贴他人的精神,是值得称赞和推崇的。
但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回答呢?其中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
1. 孩子思维方式可能比较直观和具象,可能对分享和礼让的概念还不完全理解。他们可能认为,如果孔融让梨真的是善良的行为,那么应该内心甘愿地这样做,而不是出于礼貌或表面的表演。他们可能误解了装的”这个词的含义,将其与虚假或表演混为一谈。他们可能认为孔融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让别人称赞他品德高尚,而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让出梨。
2. 孩子可能还没有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他们可能只关注到孔融让梨的行为,而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他们可能认为,如果孔融自己想吃梨,那么就应该自己留着,而不是让给别人。孔融让梨这种行为可能难以用实际情境来解释,因此他们可能会产生困惑或者误解。
3. 孩子可能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别人也像他们一样,会想要吃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可能还没有学会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因此无法理解孔融为什么要让梨。孩子可能认为孔融让梨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欺骗或伪装,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或好感。他们可能认为孔融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好孩子或好人,而不是真正地关心别人。
4. 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可能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孔融让梨所代表的尊老爱幼、互相谦让的深层含义。孩子可能认为孔融让梨的行为是出于一种道德强制或社会压力,而不是真正的自愿和真诚。他们可能认为孔融是被迫让梨的,因为这是社会所期望的,如果不让梨就会被别人批评或指责。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想法,我们都不要给孩子定性,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坏孩子”,因为这只是处于这个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特定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孩子的个人看法,所以有不同的理解
相反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宽容,抓住契机,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才对。

3】对策
上面已经说道,孩子说“孔融让梨是装的”“是虚伪的”,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不尊重他人或不懂得谦让。相反,这可能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或者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一种个人看法。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看法,同时也要引导他们理解这种行为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在跟孩子进行这个问题的讨论时,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成人与孩子在理解这个问题上的差异。
一、成人与孩子的认知差异
成人和孩子对孔融让梨这一事件的理解存在以下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成人的价值观相对更加成熟和全面,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和道德理念,如尊重长辈、分享和谦让等。而孩子的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道德准则。
二是社交经验:成人在社交方面通常比孩子更有经验,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动机和行为。而孩子通常更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难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行为。
三是道德理解:孩子通常从直观的道德角度理解问题,而成人则可以从更复杂的道德角度来分析。孩子可能更容易理解直接的善良行为,而成人则可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种行为。
四是知识背景:成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而孩子的知识背景相对较为狭窄,难以理解一些抽象或复杂的概念。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如果小孩子提出类似质疑,父母应答的建议
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尊重孩子的看法的基础,更加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更全面和成熟的价值观和理解力。
正如孔子所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那些不同意见的人和事,应该采取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探讨,而不是攻击和排斥。)
由此,在这里我们提出通过此教育契机培养孩子“审辩式思维”的教育建议。
【词条理解】审辩式思维
理想的审辩式思维通常具备下列特质:好问,见多识广,依赖理智,思想开明,灵活,评价时保持公开,直面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三思而行,能够理解问题所在,有条理地处理复杂事物,不懈查找相关信息,更改地选择判断标准,在主客观允许的范围内精益求精。
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特点表现为:1.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2.凭证据讲话;3.关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4.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包容的态度;5.认识并理解一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概括化范围;6.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以上信息来自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66-13.)
想培养孩子“审辩式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重新理解故事。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向孩子简要介绍孔融让梨的故事背景,包括孔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的家庭背景以及故事的情节概述。这有助于孩子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境。
二是适时提出问题。接下来,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孔融,你会选择大的梨还是小的梨?”、“你认为孔融为什么要选择小的梨?”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孩子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是深度讨论与深入思考。鼓励孩子与其他小伙伴或父母一起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在讨论中,鼓励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听取他人的观点。同时,可以引导孩子从故事中寻找线索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适度引导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在提示我们,有时候我们为了关心和照顾别人,可能需要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这种谦让和体贴他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审辩式思维的渗透与培养。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尝试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例如,孔融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他喜欢吃梨吗?是在喜欢吃的情况下让的,还是不喜欢吃的情况下让的?孔融让利的原因在他自己看来可能有哪些?他让的梨是大梨还是小梨?假定他的让梨原因是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那又会怎样?从多个角度去体验、感知与觉察,进而体会这种谦让和体贴他人的精神。当然,我们不必要求每个孩子都像孔融那样完美地表现谦让精神,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但是,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多为别人考虑,多为他人做出贡献,从而培养他们善良和体贴他人的品质。
五是总结反思与行动。最后,可以与孩子一起总结讨论的结果,并反思整个思考过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体验与觉察,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孔融的做法。比如在分配食物或玩具时,可以主动选择自己不太喜欢或不太需要的东西,以便让其他人感到被关心和尊重。只要有机会,就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类似的思考方式来处理类似的问题,进而巩固培养孩子审辩式思维的初步成果。
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双向质疑能力”,它要求引导孩子不能只是质疑他人,同时也要质疑自己。双向质疑是一种态度,它表示对某个观点、方法或实践进行同时从正反两个角度的质疑。即对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都提出疑问。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从培养孩子审辩式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转化为一次有益的思考和讨论过程。这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父母在此过程中激发鼓励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多去体贴他人、关心他人,从而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真正的道德行为。
4】总结一下
通过上面的建议,我想对于通过这一教育现象和契机培养孩子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已经有所启发与触动。
最后想说一说“批判性思维”与“审辩式思维”的一些差异。这两个说法在中国都比较流行,也比较时髦。甚至“批判性思维”似乎提得更多一些。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如下:
审辩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性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性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问题的审视和质疑,通过分析和评估证据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避免偏见、错误和不合理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则是一种更广泛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估,还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审视和质疑,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和评估。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总之,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审辩式思维更注重对特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批判性思维更注重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审视和质疑,内涵各个侧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