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果为助”之柿

 史仁杰大夫 2023-09-14 发布于江苏

  柿子是秋天成熟上市的水果,中国也是柿的原产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就发现过柿饼和柿核。据说柿在中国古代是用作祭祀、招待宾客的果品之一。

  柿子由于食用时间和食用前处置的不同而有生柿、柿饼和乌柿等不同名称。李时珍说: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晒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醂(音览)柿。又曰︰“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

  柿味甘涩性寒。体弱或脾胃虚寒者服后有可能出现腹痛,所以陶弘景说︰“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寇宗奭也说过︰“凡柿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为其味甘也。晒干者,食多动风。”意思是说,柿子性凉,并非大寒。因为甘甜对于脾虚者有生痰湿之虞。而多吃柿饼,又容易出现过敏等不适。

  民间有柿与蟹不能同食的说法,这在《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说是因为蟹和柿子都是凉性的食物,如果同吃的话,会导致腹痛、腹泻。对于吃蟹后又吃柿子导致的腹痛、腹泻,《本草纲目》提供了用木香研磨成粉末,再用水调服的治疗方法。

  柿子是凉性的,酒是热性的,喝酒后再吃柿子,似乎可以用柿的凉性解酒的热毒。所以汉末的《名医别录》认为柿“解酒毒,压胃间热,止口干”。但到唐代,陈藏器发现:“饮酒食红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别录》言解酒毒,失之矣”。所以柿子解酒毒的说法是错误的。

  柿子性凉,有清热润肺、健脾化痰、利咽等作用,可用于肺热引起的咽干痒咳嗽、吐血的治疗,也可作为一种食疗方法。

  柿子其性虽凉,但柿子晒干后成外覆白霜的柿饼(亦称白柿),其凉性已经大大减弱,转为平性(也有人说微寒),就适合一般吃了。

  柿饼具有健胃益气,补肺涩肠、润喉止血、止呃逆反胃等作用。《圣济总录》有个治疗鼻塞不通的方子,就是干柿同粳米煮粥,每天食用。此法对因鼻塞不通引起的听力下降也有效。

  要注意的是,柿饼不可以与甲鱼同吃,元代的《饮食须知》说:“干柿勿同鳖肉食,难消成积。”

  还要注意的是,柿饼一次不能吃得太多,特别是空腹时吃大量柿饼,容易导致柿子在胃中形成结块(柿结石),引起腹痛、胃胀等不适。

  柿饼表面的白霜可以治疗婴幼儿秋天时的腹泻,方法是用粳米煮粥,在米煮熟时放入柿霜,再煮三、二沸,母婴同食。另一个治疗儿童秋天腹泻的方法,是将柿饼做成糕点后食用。当然,这个方法不仅对儿童有效,对大人理应也有效。另外,对小腿上的臁疮,用柿霜、柿蒂等分烧成灰后,再研磨成分末外敷疮面,据说也非常有效。

  柿的蒂即柿蒂也是一味良药,其味涩性平,中医常用其煮汁服用,以治疗打呃、嗳气等病症。我的堂兄,在肠道手术后频繁打呃,三天后求助于我,我开了一张处方,四味药,为柿蒂配丁香、肉豆蔻、旋覆花,服用止当晚即不再打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