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福建泉州人,从小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走街串巷卖豆干。一次叫卖豆干之余,洪承畴到同宗才子洪启胤办的村塾外听课,顺便帮学生做了几个对子,被洪启胤发现,誉为奇才,免费收洪承畴为徒,让他重返校门。从此洪承畴开启了学习的永动机,孜孜不倦阅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从小就表现出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洪启胤在洪承畴的一篇文章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拔中举人,从此具备从仕资格。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赐进士出身,终于一脚跨进了明末官场的大门。十年后,34岁的洪承畴升任陕西都粮。第二年崇祯皇帝登基,陕北地区农民大起义爆发,陕西三边总督杨鹤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不久宣告失败。杨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为三边总督,火力全开,“全力清剿”。洪承畴与杨鹤的方针完全相反,他绝不相信起义军会真正归降,因此他一方面重兵围剿,一方面屠杀俘虏,很快农民起义势力就遭受重创,可天飞、白广恩、独行狼死的死、降的降。两年后,闯王高迎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被迫转入西部山区,洪承畴“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策略取得明显实效,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曾经那个走街串巷卖豆干的孩子,已经成为为大明王朝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经过数年的艰苦作战,闯王高迎祥被俘获,押送北京凌迟处死,其余义军首领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截击,李自成挥师东走,又被洪承畴于潼关设伏邀击,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农民起义陷入低潮。但就在洪承畴打败李自成的前一年,清军再次大举南下,北京城全面戒严。在提心吊胆、焦头烂额了一年后,崇祯皇帝不得不将洪承畴从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西线调过来,让他率兵拱卫京师。这年秋天,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并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战。崇祯皇帝极力加强对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与山海关的马科、宁远镇的吴三桂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就在锦州,洪承畴遭遇了他人生的滑铁卢。先是1640年冬天,清军进攻锦州和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1641年春,为了挽救危局,崇祯帝命令洪承畴率领宣府、大同、密云、蓟州、玉田、山海关、前屯卫、宁远八个重镇的十三万精兵、马四万在宁远集结,准备与清兵在锦州进行大会战。皇太极围困锦州已久,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崇祯皇帝一方面希望用兵持重,一方面又按捺不住地督促洪承畴速战速决。皇太极听闻明朝援兵大举到来,也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皇太极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下锦州外城,截断了松、杏之间明军的联系,并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形势已经发生逆转,但并非必败之局,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各镇总兵官却纷纷主张南撤,最后决议:背山突围。突围失败,明兵死五万余人,十数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主帅洪承畴被围困于松山城,重重包围达半年之久。洪承畴一度听说大明援军已到,派6000兵力突围,失败。城中粮食断绝,副将夏承德叛变,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松山失守后,锦州守将祖大寿出降,塔山、杏山也先后落入清军之手。从此以后,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北京和清军之间,只隔了一道薄如墙纸的山海关,而守山海关之人,叫做吴三桂。被俘之初,传到北京的说法是洪承畴大义凛然,绝食而死。崇祯皇帝为其建立祠堂,并准备亲自祭奠。祭文都写好了:“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很快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来,幸亏崇祯的祭文还没发出,才免了闹一场大乌龙。据说洪承畴曾经为了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贴在自家厅堂上:其实这太过苛刻,洪承畴最初是抱定必死之心,抵死不降的。只不过,当时他坐的位置不够好,恰巧有一粒灰尘掉了下来,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叫做范文程,辽宁沈阳人,据说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后金(清)攻下抚顺后,范文程与其兄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历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被誉为文臣之首。洪承畴被俘后送往盛京,绝食数日,饿得气息奄奄,拒不肯降。皇太极派了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都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不死心,派范文程去,让他观察洪承畴是否有必死之心,如果有,就准备成全他。下面这段情节《清史稿·洪承畴传》写得很精彩,很有戏剧性,摘录如下: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古今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上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以上所有叙述,无论是老奸巨猾、明察秋毫的范文程也好,是善于攻心战和作秀的皇太极也好,是态度经历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洪承畴也好,核心都是围绕五个字——“梁间尘偶落”。洪承畴把衣服上的灰掸掉,这是人之常情,范文程为什么就飞毛腿一般跑回去报告“洪承畴必定不愿死”?原文中的解释是“他爱惜自己的衣服,更何况自己的性命?”这好理解,也不好理解。因为正是这一粒灰尘打败了洪承畴脑中似乎已经根深蒂固的“忠孝节义”观念,将其瞬间击得粉碎!最后,我们来详细说说前面摘引的《洪承畴传》那段文字。一方面,这段有戏剧性的文字读来给我们以虚假的感觉,因为历史上像皇太极这种帝王式作秀屡见不鲜——连猛张飞都学会了“义释严良”,更何况皇太极这样的一代雄主?因此,初读来洪承畴仅仅因为一件貂裘的加身便纳头请降,十分不可理解。但另一方面,从人性来看,这段作秀的文字又是可以理解、并且具有真实性的。因为我们发现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奉为圭臬的忠奸之类道德评价,其实并不是人性内在的东西,而是人们对外在观念的认可。人性有它非常脆弱的一面,我们可能会凭借忠义杀身成仁,但也非常有可能会因为身体的寒与暖的不同感受而改变自己一生的立场。那粒灰尘,不过是个导火索,首先它被范文程敏锐地发现并点燃,随后,砰地一声,洪承畴内在的并不坚固的忠义节孝观就这样土崩瓦解——洪承畴久负时誉,一生很少出格的行为和污点,突然变节投敌,很让人意外。但假如舍弃我们平时说的民族国家的立场来看,这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他生在君主时代,不免被人骂作贰臣罢了。当皇太极将自己的貂裘披到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嘘寒问暖时,洪承畴“瞠视久”,这三个字有触及灵魂的意义和效果,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洪承畴的整个生命都在里面跳动。洪承畴,被一粒灰尘打败了,几百年来一直有人在骂他懦夫,但他其实也是个可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