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6个月 vs 10.5个月,生存期翻倍!电场疗法配合免疫治疗,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

 基因药物汇 2023-09-14 发布于北京

就在不久前,电场疗法(TTFields)大幅提升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标准治疗疗效的新闻,在业内掀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种新疗法的临床试验的成功,让患者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不增加太多副作用,也能得到更好的疗效。

电场疗法属于局部治疗手段,目前已经获批的适应症包括胶质母细胞瘤(一种恶性脑瘤)与恶性间皮瘤。而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电场疗法能够与其它的全身性治疗手段形成“配合”,部分情况下甚至能够让患者的生存期翻倍

在今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一项电场+免疫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组合方案的强大潜力。

23.6个月 vs 10.5个月,生存期翻倍!

这项研究当中纳入的,均为既往接受含铂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时或治疗后发生进展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276例。研究者分析了这些患者单独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以及接受电场+免疫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

根据报告,在PD-L1 TPS≥1%的患者人群中,电场+免疫联合治疗中位总生存期长达23.6个月单用免疫治疗中位总生存期仅有10.5个月;而在PD-L1 TPS<1%的患者人群中,电场+免疫联合治疗中位总生存期为9.6个月单用免疫治疗中位总生存期位9.1个月

从结果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PD-L1表达水平较低(TPS<1%)的患者群体当中,加入电场疗法的优势不大;但随着PD-L1表达水平提升(TPS 1%~49%或>50%),电场疗法将能够使患者的生存期实现翻倍,或更长!

研究者分析,对于电场+免疫联合方案,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越高,预期的生存获益将越大。

电场疗法的原理很特殊。作为一种物理性疗法,电场疗法仅影响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通过施加电场来干扰纺锤体向两侧的移动,使细胞周期停滞、无法正常分裂,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相比起正常的人体细胞,癌细胞的分裂行为更多、更无序,也因此,电场疗法的副作用相比起其它物理或化学、生物治疗手段来说更加轻微。这样的特点,使电场疗法成为了一种相对安全无害的治疗手段,具备很好的、与其它疗法搭配使用的潜力。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缺乏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如多西他赛等)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治疗选择。在不改变标准治疗方案的前提下,仅仅是多增加了电场疗法,疗效就能在不增加严重副作用的情况下,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

此前一项研究当中,为了验证电场疗法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者将电场疗法加入到了无驱动基因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免疫治疗与化疗)当中,结果令人振奋——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近半(13.2个月 vs 9.9个月),且其中接受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生存期几乎翻倍(18.5个月 vs 10.6个月)

除此以外,电场疗法在脑部肿瘤(包括脑转移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独特的潜力。

大约40%的肺癌患者会在患病的某个阶段发生脑转移,且晚期患者发生脑转移的风险更高。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案是放疗和靶向治疗,但这两类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脑部不宜积累太高的放射剂量(大剂量电离辐射暴露是明确的颅内肿瘤病因之一),因此脑部放疗难以反复多次使用,尤其是在患者已经接受过脑部放疗后再次复发时,治疗方案更倾向于保守。而靶向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需要患者具备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才能获益。

相比起这两类常用方案,既不会积累放射剂量、可以长期使用,又不需要患者具备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电场疗法,能够成为一部分难以治疗的患者的选择。

简单来说,电场疗法凭借“副作用小”、“不耐药”和“易与其它方案联合”的特点,成为了许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翘首企盼的新“救星”。

目前,美国日本是电场疗法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其中美国电场更倾向于治疗、日本电场疗法更倾向于辅助,两国产品价格之间也有差距,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我国的电场疗法发展也很快,已经引进了美国产品在国内上市。从2019年8月获得创新医疗器械资格认定,到2020年正式上市,仅仅经过了9个月的时间,电场疗法就从“初入中国”一举跨越到了“在中国上市”。这种审批的速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国家引进及发展先进疗法的决心。

我们非常期待这款突破性的疗法能够继续展现其在癌症治疗中的独特效果,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本文内容仅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用药依据,请在医学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