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间文学奖】梦里红薯香 / 唐文华 (云南) || 参选作品050号

 清涟一荷 2023-09-14 发布于安徽
《当代文学家》杂志火热征稿中!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 美刊佳作 □

梦里红薯香

(散文)


文 / 唐文华 (云南)

湘南山多但体型小,一山连着一山,缠绕几十里,就显得丘陵多。一条小溪就盘着山,像条彩带在丘陵里漂移。满山的绿挂在水边,那就绿得清洌,也就多了几分妩媚。山边水头就排列了许多村庄,或大或小,成一字形排开,顺山也就顺水,就有了江南水乡的灵动。
我出生和成长的村子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村子叫法不一,有姓刘的就叫刘家院,姓艾的就叫艾家岭。但也有些村名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比如八角亭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到什么亭,青山洞既不在山中也不见洞。而我所在的村子在河的尽头依山而居,是最贫穷的寨子,村名就叫铁里冲。山上没有铁矿石,可为什么叫铁里冲一直是我心中的疑惑,大人们也说不清。我只记得那里除了满山的树就是爬满山坡漫延的藤。父亲告诉我,那是红薯藤,是我少年时生活的主食,是养我的粮食。
在我们这个地方,5月份梅雨季节成月见不到太阳,雨水也很随意,一天中时不时漏那么几个小时,这时候河水滔滔,池塘水也暴涨。而到了夏秋季,雨水千呼万唤也未滴落一滴,河水见底,池塘干裂,大片的稻谷还没成熟就焉了,留下干瘪的稻穗挂在稻杆上飘浮。靠天吃饭的日子让父老乡亲们苦不堪言。
那年月还交公粮,几亩靠近水井的水稻田收割的稻谷也刚好完成上缴任务,分到各家各户的口粮少得可怜。日子越贫穷,家里小孩就越多,家家户户都活跃着好几个小孩。长身体的年纪食量就大,粮食不够吃的村民就只好在田角地头偷偷地栽上红薯,那时的红薯就变成了我们成长的主食了。
穷则思变,当队长的致煌叔叔新上任时就大张旗鼓地召集大家在房前屋后,田角地头,甚至山上空地都栽上红薯,那年月集体大锅饭,随意开垦山地是不允许的,但为了活路,乡村干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红薯生命力强,见土就长,易耐旱。其栽培简单,用红薯藤插在土里就能长出硕大的红薯。一到秋季,清翠欲滴的绿铺满山野,那就是红薯丰收的季节了。
红薯又称甘薯,是一种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富含淀粉,功效多样,最主要是有“抗癌”作用。据说明朝万历年间从南美引种而来。湘南气候夏天炎热,最适合红薯快速生长。“春栽一根藤,秋收一片果”。等到收完早稻种完晚稻,村民们就全力以赴挖薯了。薯藤是猪和牛最适合的口味,晒干后就堆满阁楼上,红薯就存放在家家户户的地窖里。
记得我上小学时背的花书包总是鼓囊囊的,那里面除了三本书二本作业本外就是三四根红薯。母亲早早地把红薯煮熟,家里五姊妹每个人书包里放几根红薯,早餐就在上学的路上完成,中午饭就在学校里吃2根红薯。那时的学生都和我一样,说话都是满嘴红薯味。
勤劳贤惠的母亲心灵手巧,总会把不起眼的红薯做成品种繁多的美食。红薯干,红薯片,红薯粉,红薯炸片。每一样都有不同的口感,百吃不厌。
我家姊妹多,种的红薯不够吃。我放了署假就跟我父亲去田洞外婆家去驮。田洞村离我家好几公里路,外公外婆是伍保户,就两个老人,他俩不用挣工分,就在山上垦山种红薯。山离家远,年纪大了的两老上山挖薯也不方便,父亲就领着姐妹们帮外公外婆挖薯,大部分都驮来我家。
我记得很清楚,我小学六年级跟父亲去外公家上山挖薯的经历。那时我家的红薯已经挖完了,天还没亮,我几乎是闭着眼睛起床的,很不情愿地跟着父亲赶夜路。
湘南的秋天早晚凉,山里雾气大。从山脚到山顶都是迷雾重重,好几米都看不见人。山底下都有人占地种薯了,外公的红薯地就只能种在山顶了。山大地陡,父亲用一根绳子套在我腰间拽起我吃力地往山上爬,越往上走,雾气越重,潮气越大。露水和汗水湿透了全身,天见亮时,才爬上山头。呈现在眼前的是好大的一片绿翡翠红薯地,薯藤相互缠绵爬满坡地,奋力地向前延伸着。
父亲一句话也没说,拿起镰刀就开始割藤。太阳爬上山顶时,一家人终于把一块地薯条割完了。父亲和姐姐们各自选好一行红薯,他们在前面挖,我在后面捡。把红薯上面的的稀泥擦掉放进口袋里,这种事情我干得很麻利,毕竟是我从小就干的活。
挖够了几麻袋红薯,父亲和姐姐们吃力的驮下山去。他们要回村里挣工分,留下我一个人继续在山上挖薯。我虽然不情愿,在父亲圆瞪的双目中我看到了决绝,最终我只能妥协了。我拿起比我个头还高的锄头吃力地刨地下牢固生长的红薯。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如此亲密地接触土地,这黄色的土壤,红色的红薯,深深地根植在我的血液,更嵌进了一个十二岁男孩的心里。
挖到傍晚时,我手掌磨出了血泡,一碰就疼。望着身后大大小小的红薯,感觉自己终于长大了,也知道这些红薯得来不易。我用柴火烧烤几个红薯,剥开皮放在嘴里,一股香味直冲心肺,这似乎是人世间最美的味道了。
如今,我站在异乡的红土地上,心里依然牵挂那些长在黄土地里或大或小的根根红薯。每当我踱过红薯烤箱前,总会停下脚步,随意买上几个回家放在书桌上,那种熟悉的香味让我回到从前。面对红薯,我深怀愧意,我应该向故乡道歉,毕竟我远离了它们,嫌弃过它闭塞落后。而每次面对这些面色丑陋的烤红薯,心中怀着的是一股强烈的敬意和感恩。我的可爱的家乡,我的故土铁里冲,哪怕今日依然被人称作穷山恶水,可是却养育了我。
红薯,家乡的红薯,永远留在心里,常常缠绕在我梦里……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当代文学家》,刊号ISSN2708-3160,微纸同发,彩版印刷,由当代文学家协会主管,当代文学工作室主办。

“田间文学奖”参选提示

一、所有来稿体裁不限,均须原创首发,均视为参选。

二、评选看质量,对阅读量不做要求,但阅读量在复评时已经达到500以上时,请及时截屏告知,此可作为加分项在复评时给予适当加分。

三、上刊即为通过初评,复评将于2024年1日~5日结束,10号公布评选结果。向金奖、银奖和铜奖获得者,以及优秀奖获得者,颁发奖金(出版优惠券1000-3000元)。

四、评选结束,出版合集。仅需订书一册。不订书,不影响上书。

注:不尽之处,届时见复评通告。


总编清涟一荷收稿微信:cmj86188【会员、签约作家可联系办理】
‍‍‍‍‍‍‍‍‍‍‍‍‍‍‍‍‍‍‍‍‍‍‍‍‍

作者风采


云南作家/诗人唐文华 




作者简介: 

唐文华,男,六十年代末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的一个小山村,现定居云南。当过矿工,秘书,记者,企业办主任,中央级媒体驻省记者站副站长,杂志社副总编。中学时代开始在《作文》上开始发表作品,先后《中国作家》,《中外文艺》,《人民日报》,《江南》,《散文》,《百花园》,《边疆文学》《精短小说》及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一千余篇。曾获全国首届中国梦征文奖,首届太白杯文学奖,第五届全国长江杯散文奖等三十余次,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作家经典文学选》,《全国精美散文300篇2022卷》,《中外优秀作家作品集》等多种文选。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精短小说》签约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