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王国柱:醉心经典,取法乎上

 黄俊俭书法 2023-09-15 发布于河南

《书法导报》访谈 

王国柱 字清石,号三舍堂主、河东孤山,另号迟夫。作品获第十届“国展”优秀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兰亭奖”佳作三等奖。2020年受中国书协书法传媒特邀参加当代书坛知名老书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先后受聘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等。现为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醉心经典,取法乎上

——王国柱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赛中多次获奖,同时还开设非盈利性工作室,进行传道、授业、解惑。2020年,你被选为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多年来,你在孜孜不倦的教学相长中,有哪些感想?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王国柱:能在“国展”中入展、获奖,对于书法作者来讲,并不是学书的终点,只是一次次在攀登跨越时的激励平台。不过,能入展、获奖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学书的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济上的开销和坚强的意志。通过努力,我有幸得到评委的认可而榜上有名,其艰辛和苦楚,恐怕只有学过书法的人才深有体会。然而,我个人认为,获奖包括获大奖,只是昨天的事,代表不了今天,更说明不了明天。不学不知道,只有学了才能体会到其难度之大,真正入进去之后才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不断学习,不断从困惑中走出来,才能一步一步从一个台阶上升到另一个台阶。

多年来,虽然我在书学方面略有收效,但绝非成名成家,自己也从来没有往这方面去想过,充其量是一个书法作者,或者说是一个骨干作者而已。之前,我在省书协任副秘书长期间,按照分工负责书法培训工作,也是完成省书协领导交给的任务,把自己的书学历程分享给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以带动全省书法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数期全省骨干的培训,尽了自己的努力。离任后,我建立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旨在为自己和志同道合的书友建立一个读书交流、书学研究、临古创作的活动场地。在坚持自身学习研究的同时,与上门求学的朋友共同交流,教学相长。先后培养了诸多省市级及全国的书法创作骨干。在与书友学习交流中,始终坚持“与古为徒,尊重经典,传承传统,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

黄俊俭:在研习书法经典中,如何走进去,再走出来,你的体会是首先明确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认为厘清思路,方能走正路,求纯正,得古法。在谈到临帖的方法时,你引用孙过庭的三句话作为区分临帖的三个阶段,即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概括初级临帖阶段;“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概括临帖的中级阶段;“既知险绝,复归平正”概括临帖的高级阶段。那么,你是如何选帖、读帖、临帖的?请分享一下你的学书经验。

王国柱:学习经验谈不上,要说学习体会还是略有点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学习书法热潮愈发高涨,求学的书法爱好者数不胜数,有四处求学拜师的,有考进书法专业院校就读的,有选择全国专业培训机构受教的,也有奔着“名家大腕”去镀金的,还有在家自学的,但往往是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是两点:一是学书理念,二是学习方法。理念决定方向,方法决定成败。学书理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为书法而人生”,一种是“为人生而书法”。为书法而人生的人,从骨子里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敬畏经典,把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去探索,去追求,路子越走越宽。

为人生而书法的人,其目标似乎也很明确,即倘若有朝一日,能拿上“户口本(会员证)”,会改变人生,将此作为学书目的。往往这类急功近利之想法,恰恰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中国书法是经过几千年的创造、发展与演变过来的,从古文字的起源到刻制、书写,书体的流变,文化元素的内涵,传承至今,无不彰显先贤的智慧结晶。当代人如何接近古人,与经典对话,需要明确“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清晰的学习思路。向谁学是取法范围,学什么是读懂什么是经典,怎么学是运用科学理性的学习方法。只有厘清学习思路,方能走正路,求纯正,得古法,避免走弯路,事倍功半。

艺术创作的素材离不开采风,如画家面对大自然或行人画速写,作家到民间收集方言、口语和民间传说,音乐家到民间整理民歌、地方小曲等,都是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书法则不同,书法作品的素材主要源于临帖和读书。就临帖而言,一般从初学到成熟,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由浅至深,由生到熟,逐步形成并强化功力。我曾与学生交流并总结过,临帖分初级、中级到高级三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先把字形临像,以熟悉为目的。中级阶段在你对原帖熟悉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原帖不一定准也无妨,以检验你对原帖的认知能力为目的。到高级阶段完全是对原帖意境的升华,神似重于形似,这种神似咋看与原帖有别,细看还是原帖。也就是从初级阶段的像,到中级阶段的不像,再到高级阶段的像,不单单是形的变化,重在意与神的融合。正如孙过庭《书谱》中讲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三段学书过程,是对每个学书者,尤其是初学者最有用的学习方法。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学书经历。

王国柱:我自上小学起,对写字、画画开始有了兴趣,既是兴趣使然,同时也受家风及环境熏染。记得我在10岁左右,被家里老宅正堂悬挂的一副晋南“铁笔”娄道南所书的行楷对联和题写给祖爷爷的一块牌匾所吸引,由识读到模仿,逐渐神摇意夺,便有了把字写好的念头。此后,除了上学写仿,放学后常常临摹墙上的对联和匾上的字。小学五六年级时,我就跟着美术老师高晋杰学着出黑板报,用粉笔在黑板上抄写内容、画报头。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痴迷上了舞文弄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写字、画画中。

1974年,尚未恢复高考,高中刚毕业的我,便以写字、画画的特长被特征入伍。从戎十载,由电影放映员、广播员,到团政治处书记,一直从事军营文化宣传工作,期间从未离开笔墨,20世纪80年代随部队移师山西后,我先后拜访了省城著名书画家董其中、姚天沐、林鹏、田树苌等先生,开始接触到当年山西的书风画派。由于诸多原因,一晃十年,虽废纸三千,苦练不辍,却无大成绩。过后十年,略有长进,在省展中屡屡入展、获奖。此时,有朋友调侃说,达到如此成绩已属不易,也算可以了,没必要再吃苦费力了。不少书友也正是因为有了此种“包袱”,过早的画上了“句号”。

智者寻找机会,愚者等待机会,成功者绝不会放弃机会。于是,而我却毅然决然地走出“娘子关”,直奔中国书法最前沿窗口,连续三五年求学问道,聆听过诸多全国著名学者的学术讲授,接受多位导师的技法传授。短短几年,先后获得了第六届“新人展”三等奖、第十届“国展”优秀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兰亭奖”三等奖等。入展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专业展20余次。其中,获得第四届兰亭奖三等奖,成为山西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作者,填补了本省在此项奖项的空白,为山西争了光。

黄俊俭:作家柳青说,“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作为书法家,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书法艺术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王国柱:古今对书法作品的品评,大多从两方面欣赏。一是格调,二是技法。古人是把格调放在第一位,把技法放在第二位,古人如此,当今如此,未来仍将如此。格调属于精神层面,技法属于物质层面。技法与格调兼备者,方称为佳品。技法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学到的,但格调与境界是模仿不出来的,就像年轻人想“人书俱老”是不可能的。一幅格调与技法兼备的佳作,是对一位作者读过多少书,有多少修为,对经典古帖有多深的认知程度,手上的功力包括性格特征等综合学养的考量。技法层面的基础功课,绝非是一个作者的一日之功。要想上升到精神层面,不仅需要具备技法基础,还需要与技法相关的理论做基础。而助你成为合格的书法家,除了书法理论,还有文字学、哲学、美学、古典文学、诗词、音乐等都要学习补充。我们在读古人的经典作品时,之所以能够品读出它的格调与境界,正是因为古人的治学态度与综合学养之渊博。话又说回来,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包括王铎、傅山等,他们无不都是技法高手,同时又是集文学家、哲学家、诗人、画家等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大学士。

对于当代书法作者来说,要想成为书法家留名于世,我想应该具备一下条件:你不一定是学者,但必须得有学问。你不一定是哲学家,但你必须得懂哲学并会运用哲学。你不一定是史学家,但必须得懂历史,尤其是书法史。你不一定是诗人,但必须能读懂诗。否则只能是写字匠一个。反之,学者不一定都是书法家。但必须懂一点书法的基本技法,否则你没有资格评论书法。

回顾数年来的学术经历,我应该是回归传统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同时也曾是书路走向的困惑者,好在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时刻没有懈怠和放松对未来的探索,此刻的“未来”也非想要怎样创新,如何变法,即使创新变法也越不过,更不可能越过几千年书法发展与演变的轨迹。历史上真正的变法和创新,也并非粉刷经典或者背弃传统。无稽的离经叛道,势必会深陷“江湖”“野狐”的泥淖不能自拔。醉心经典且久经传统浸礼的愚者本人,自然不屑于此。“深入经典,取法乎上”,乃书学者旨归,但扎根魏晋,并非从狭窄的审美视野中简单的复制“锺王”,临颜摹米。也并非是唐法宋意的移花接木。通俗一点,不是就王羲之而学王羲之,就颜真卿而学颜真卿,就米芾而学米芾,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的,厘清脉络,才能明白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我觉得这才是“师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今天的作品与昨天相比,有没有行似神殊,或者行殊神更殊之变化,内存量的不断加大和蕴藉有度,使作品格调、韵律、境界益显丰盈且横生逸趣,才能证明自己的书学修为日益精进和艺术生命的再度升华。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王国柱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3年9月1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