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通方剂中的大黄

 青青格勒 2023-09-15
图片

在方剂中学中药系列

用的参考书是《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今天集齐芩连柏

可以综合对比学习的

惊!这个中医用黄连需要计算器

王绵之讲黄芩

黄柏|滋阴降火or 降火滋阴?

不过今天重点学习更加重量级

的黄药

大黄

大黄功效很多

把握一个下字

下大便(各类承气汤)

下瘀血(活血化瘀)

令人容易忽略的是大黄

其实大便小便都利

各个承气汤中的大黄

再一个例子,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这两个方子不仅分量变了,主药的位置,君臣佐的位置也不同了,为什么会不同?

因为小承气汤是治疗热积,跟大承气相比是阳明腑实证中较轻的一个,着重于清热、泻热、泻实,这个实就是有形之积,在肠胃里边这些有形之积与邪热相合起来,所以称为阳明腑实热积证,因此只能以大黄为主。大黄既能清热,又能荡洙肠胃。

阳明腑实证的特点是四个字,痞、满、燥、实,小承气汤证整个的痞满实都不重,热不甚,大便还没有燥极,所以它就不用芒硝。不但不用芒硝,而且枳实和厚朴的用量也小。固有形之积,六腑之气不通,浊气填塞在上,浊气不得降,大便不强,所以既用它来除痞满,同时用它下气的作用加强大黄推荡的力量。以大黄为君,枳实性寒,所以枳实作为臣药;厚朴是佐而不是使,因为厚朴本身就是辛温而燥的药,它本来治疗热结的,在这儿只是取其下气除满,有助于推荡而已;大黄本身是入阳明经的,当然还入其他经,所以它是大肠经直接的引经药,直接泻下,因此它更是使药。

大黄是君药兼使药,所以说有的方子不一定专门用引经药。另外小承气汤是分两服,厚朴三物汤虽然用大黄四两,但它是分三服,可以看出,小承气汤一次吃二两大黄,厚朴三物汤一次用一两三钱多大黄,所以厚朴三物汤不仅是加了厚朴,加了枳实,而且它的大黄的量,实际上也减少了。如果厚朴三物加上芒硝就是大承气汤。

可是大承气汤去掉了芒硝不叫小承气汤,而叫厚朴三物汤,所以这里边要从服法、实际量才能理解承气汤的古义。大承气汤的用量是这个方子加上芒硝,可是它不叫小承气汤,而上面的那个方子它倒叫小承气汤,从药味来说,都是拿掉芒硝,从药量来说,小承气汤其他的量都少,而厚朴三物汤没少,那么为什么这样?厚朴三物汤所治的证不同,里面没有邪热,纯粹是一种气不通降的病证,大便不行,腹胀,腹痛,这个问题,一问就知道几天没大便了,甚至有时候还可以用手按一按肚子,是拒按还是喜按,所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凡是腹胀没有减轻的时候,是实证,所以有时由于胀、满两个字容易误解成为有形,正因为这样,它是由于气的问题,里边的大便不行是由于气的不通,而不是由于热伤了津赦。肠道干燥,因此用清热泻下的大黄,用量并不大,相反,加强行气的作用,不但加强了行气的药,整个方的组成也就随之改变了。

事实上,加减的变化也好,药量的变化也好,药味的变化也好,都跟配伍有关,都是随着证的治疗需要而来的,都是立足于辨证立法这个基础上。

🟡大承气汤

学习大承气汤,可以回忆一下总论里面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由于主要的病机不同,君药、臣药的位置不阿,用量也不同,在这里,极容易误解。有人机械地认为君药的分量必须是方中最大的,但是,在这里虽然厚朴量比大黄大,但“主病之谓君”,君药还是大黄,大黄可以泻热积,可以清热。芒硝作为臣药,就是润的意思,它味咸性寒能软坚润燥,协助大黄来泻陈热积而燥实的大便。而厚朴和枳实都是下气的药,特别是枳实,是肠胃经的药,这两个药作为佐药。就是利用它向下行气的作用,协助硝、黄来荡涤积滞。

同时大承气证的特点是除了腹部的症状,上面还有胸腹痞满的情况,从胸到腹,都是胀满,而且腹部满痛拒按。在这里要注意煎服法,大黄必须后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承气汤

之所以去掉芒硝,大黄的量没动,是因为燥实不如大承气汤证严重,不需要润,不需要软,因为热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体内津液的消耗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害,同时还因为痞满的症状也比较轻,所以枳实、厚朴的用量也比较小。

调胃承气汤有个特点,它不仅仅只是用硝、黄,不用枳、朴,而同时加入甘草。因为硝、黄相合,泻下的作用非常猛烈,通过甘草可以缓,缓的意思是因为大便燥结在里,用药大猛,只能去掉肠中没有结实的部分,燥结的大便却未必下,而且大黄是苦寒的,芒硝是咸寒的,主要是以寒药为主,病在下焦,光用这两个药会伤了胃气,所以用甘草来调和一下,既保护胃气,又通过益气增强推荡燥结的作用,采取的手段与枳实、厚朴不同,一个是行气,一个是补气。

在看《伤寒沦》这类方子的时候,要注意甘草的用量,如果是一两甘草,如麻黄汤,就不要说益气,在桂枝汤用到二两就得注意,已经考虑到益气的作用,所以调胃承气汤的甘草也起到这个作用。

🟡增液承气汤

就是增液汤和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合起来,但是要注意生地、玄参、麦冬的用量要大,如果用量小就谈不上增液润燥的作用,所以在增液汤的同时加上了芒硝、大黄,增加人体的阴液,更好的润燥泻积除热。

🟡承气养荣汤

就是四物汤和小承气汤合起来,这个方子主要就是补血润肠,但是它用了四物汤而没有川芎。加上了知母,所以这个方子着重滋补阴血,本身是阴血虚,肠燥而大使不通,用于产后,或者素体阴虚,或者是大出血以后,大便燥结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好处,经常用大黄、芒硝的人,总是损伤肠中的津液,所以刚通便以后,又造成第二次大便燥结,配这些药以后就能够纠正、防止这些问题。

🟡凉膈散

这里硝、黄、甘草之用,实际就是从《伤寒论》用调胃承气汤的一个方法引申而来。在《伤寒论》中有时误治以后胃中有余热而呢喃多语的。用调胃承气汤少少与服之。

讲解三承气汤时已经提到了调胃承气汤有两个服法,其中清胃中燥热不是以泻下为目的,而在这里也是这个目的,所以此处还是用于清气分。既讲了气分,又讲了胃,极容易误解,这里的胃为什么又说是膈上呢,实际上还是指的没有成为阳明腑实,还是属于阳明胃经的病邪,还是属于气分。

这个方剂着重的就是这个用处,在临床上要根据症状的轻重来加减用药。大黄在这里清热,兼可通大便,而且利小便,特别是在临床上用制大黄时泻下的作用缓和。

🟡新加黄龙汤

主治的证。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应下失下,病的变化非常快,以致正虚不能运药,因为药要发挥作用,还要靠人体的正气,当人体的正气虚以后,再强烈的药也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加适当的补药,更主要的是补气,因为正虚指正气、元气,所以在这里要用人参,既用了生地,也用了玄参、麦冬,这就是增液汤。在增液承气汤的基础上又加了人参、当归。用人参大补元气,用当归补血、活血以润肠,用海参来滋阴。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人参的用量,特别是服法。

一剂汤药先服三分之一,人参的量是大黄的二分之一,在配伍比例时要注意,因为在这时候不用补益元气的人参,就不能达到目的,但是用量过多了以后,同样会产生副作用,相反达不到泻下的目的,还变成了补气而胸痞腹满更重。

另外一点还要考虑到,过去也反复提到,我们在治疗一个病证的时候。要考虑到事情的两个方面。虚证固然用补,这是很明显的,但是不是虚证即所谓“大实有羸状”和哪些部位虚也是要考虑的问题。过去提到一个治则问题:“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看一个病都要考虑到病人有无正虚,虚在何处?只有考虑并明确了这些以后,用药时心里才能有数。以前在各类方剂中经常提到。有一些方剂不能为了求得速效、求得病人迅速恢复而加重用量,那是片面的,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例如,发汗过多,会造成亡阳、伤气、伤津。泻下也是这样,特别是热结当下的时候,正虚的一面没有考虑到,只考虑到腹中有热结,而大量用大黄,本来应该用三钱,加倍使用后泻得倒是痛快,但一泻以后正气也随之而脱了。

🟡桃仁承气汤

它本身是由邪热和血相结,是因热而瘀,所以用了调胃承气汤。但是这里加了桃仁和桂枝,这两个药并不寒。因此,尽管用了大黄、芒硝,它还是用两个温药合起来,主要是利用它们活血化痰的功能,再通过与硝、黄的配合,这样瘀血便从大便而出。瘀血一出,邪热就随之而出,这和承气汤治疗热结腑实一样。

🟡黄连解毒汤

原方是治疗人喝醉了酒以后所见之症。这个火热之毒不是外来的。酒是辛热之物,大醉以后酒就在体内产生热,产生酒毒。后来就引申用于三焦火热特别炽盛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症状,临床上应用时还可以加大黄。还有大便秘结的时候更需要加大黄,栀子金花汤就是如此。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丸的不同点在于,它用的是枳实、大黄、黄芩、黄连,消食的药仅仅是神曲,其他药是祛湿热的,配伍茯苓、泽泻、白术。正是因食滞在里相当多,而产生了湿热,大便并不通畅,所以用了清除湿热之品,更重要的是用了枳实、大黄来导滞,白术来健脾,这才是真正的导滞。对于小便的短赤不要特别法意,而舌苔黄腻要注意,胀痛的位置要注意。这里与讲义上讲的有一点不同,讲义是以大黄为君。以大黄为君容易犯错误,顾名思义也是“枳实为君,因为枳实下气破坚积,有推墙倒壁之功。大黄帮助它荡涤肠胃,这是组方的原理。

治疗这个病的主导思想不是用大黄泻,而是用行气导滞的办法,以下气药为主,荡涤的药仅仅是为辅的,这要对比前面的泻下剂考虑一下。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不同,厚朴三物汤是治疗气闭的,因此是枳、朴为主,用量大;到了小承气汤就反过来了,大黄为主,枳、补的用量就小了。一个是治热病的,一个是治气病的,这些理论要贯通一下,特别是它与木香槟榔丸的区别。

🟡木香槟榔丸

除这些以外,我们再看看其他药就很清楚了。青皮、陈皮、枳壳、香附,与木香、槟榔合起来,再加上三棱、莪术。还是行气的药为主,行气活血,而且是下气,木香、槟榔、枳壳,都是下气的,特别是个别同名方还有牵牛子,更比较厉害。此时再加上黄连、黄柏、大黄,苦寒又能清湿热,所以对通导食滞,解除胀痛很好,它的作用比枳实导滞丸还要猛烈。凡是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不干净的东西,而引起腹痛、大便不通,或者是痢疾没有表证的都可用。

🟡普济消毒饮

这个方剂在临床具体使用时要注意,首先是升麻、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小,另外用的时候,需注意一下大便的问题。这种证往往大便不通、燥结,常用大黄。如果用了大黄,就是升降并用。

与血有关

🟡三黄泻心汤

附方中有三黄泻心汤。泻心汤有好几个方剂。《金匮要略》里治疗吐血、衄血的时候用三黄泻心汤。这里主要治疗所谓的心经热盛,心气不足。什么叫心气不足呢,就是因为心的阴血不足而有火,火热伤气,实际上就是中上焦热盛而引起的吐血或衄血,所以用三黄泻心汤来治疗。

此处的大黄也不是以泻大便为目的,从整个的配伍比例来说用量不大,所以还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因湿热内蕴而生黄疸,湿热黄痘而见胸痞炳热的,也不是用大黄治疗,而是用泻心汤治疗。

所以这个问题要注意一下。火热重的便血或燥结盛的痔疮出血,身体壮实而确实属于血热的也可以用。三黄泻心汤都是熟悉的药。

黄芩、黄连、黄柏为上、中、下三焦药,黄芩、黄连、大黄也是经常配伍应用的,现在更主张用一个大黄来代替三黄泻心汤,因为本来生大黄、生地黄都可以急用来止血,以前不是介绍过生地黄可捣汁大量喝吗?但一味大黄决不能代替泻心汤,更不能代替本方。

🟡 犀角地黄汤

所以既清热,又凉血,还能活血,就可以热清、血止而不留瘀,凉血而不留邪。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一下,在这里犀角地黄汤有三个主治证,其中第二个主治证是蓄血留瘀,善忘如狂。善忘如狂者,应加大大黄、黄芩的用量。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就是瘀血和邪热停留在下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促使瘀血出来得越快,邪热就去得越快。而且这个瘀血是无法化开的,已经成为败血了,必须将它行出来。所以这里加大黄、黄芩最好,单纯用犀角地黄汤作用不够。理解了这个问题,将来理解桃核承气汤就更容易了。蓄血在下焦,这个瘀血非去不可,就像承气汤治疗热积里实一样,无形之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成实,只有去其实。无形之热自然跟着一块去了。蓄血就是热与血相结,只有去了瘀血,才能治愈。

🟡芍药汤

具体在这个方剂里来说,就是由《伤寒论》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变化而来,但是方药变化特别大,就是根据它的精神从气血论治。

因为黄芩汤是清热,治疗肠热下利的,在清热的时候加入行气活血药,同时不仅仅用黄芩了而且加上黄连、大黄,更好地清热、凉血、除湿。

此外,本方中槟榔和木香两种药合在一起使用,可下气导滞,通利大肠。本方中还有两味药。肉桂和当归。刚才提到的黄芩汤中本就有芍药,归,芍相配,就可以和血;加上肉桂,既可行气,又能和血。特别是在大量苦寒药中,加入一点温药,有一个好处,即不至于伤胃。

如果血多或者是脓血,要加重大黄。

🟡下瘀血汤

本方是治产后小腹胀满而痛,按之有硬结者。这时血气不和,轻的用枳实芍药散。假如吃了还不行,说明单是行气活血还不够,所以要用下瘀血的办法,用了大黄、桃仁、蟅虫,这就比较厉害了,书上形容是破血逐瘀。

这个方剂就是要注重一点,不同程度的瘀血要用不同程度的药来治疗,病重药轻不能好,病轻药重,好血也下来了。有一种实证瘀血,月经或者是闭经,或者有瘀血。月经很少,腹胀痛,颜色不正。可以在调经的方剂中结合这个方剂来治疗。

🟡复元活血汤

这里用大黄是引血下行,使瘀阻在胁下的坏血,经过活血化瘀以后,剩下化不掉的而又必须出来的,可以从大便出。这个方剂除了治疗此证之外,用于脑震荡的后遗症也有效。    

🟡大黄蟅虫丸

是一个常用的方剂。这个方剂实际上包括了下瘀血汤,实际上也是将一剂药作成四个丸药,每次吃一丸,用酒煎服。而现在的大黄蟅虫丸,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了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杏仁、芍药、甘草、生地,这就是补血与化瘀同用。

但是这里的分量变化了,要注意。下瘀血汤中大黄为三两,用量特大,而在这里所谓十分,是一两作四分的分,在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这个十分实际上是二两半(也可能是十两误作十分),这样和其他药就好比较了。地黄十两、芍药四两、甘草三两,这个分量比较大。

现在的大黄蟅虫丸大黄配得稍微多了一些,所以在开始吃的时候大便稀,吃的时间长了就没有稀大便了。所以这个丸药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再配上汤药,治疗内有久瘀血的病有好处。

🟡滚痰丸

是清热化痰的丸剂,这个方子药味很简单,有礞石、黄芩,大黄、沉香,治实热老痰胶结不去。因素来有痰有热,热与痰互结起来,胶结在体内,因此就要用下痰破结清热的药来治疗。礞石治热痰,坠热痰,要煅制到金黄色以后用才行,而且礞石需要煅后研成细粉后服才有效,煎服没有作用。药有宜汤者,有宜散者,例如麝香,就不能熬汤喝,并不是因为它贵重,这是它的一个特点。黄芩与大黄,既帮助清热又可以泻下,而且气血两清,黄芩清气分之热,大黄祛血分之热,更主要的是用大黄的泻下与礞石合起来,更好地使结痰下行而出。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大黄的用法一定要与症状结合起来看,否则往往会误解,就像承气汤的用法,其功效的发挥与我们临床上用多大量是很有关系的。

所以原方后边讲得很清楚,吃药以后,小便的颜色像皂角汁,黄从小便去,所以大黄在这里也是清利湿热。大黄这个药本身是通利前后二阴的,根据配伍用量的不同,生熟的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另外,由于湿热交蒸,气化不行,当然小便不通利,大便也不正常,所以“腹微满”。那么吃药以后。可能排出溏泻的大便,“一宿腹减”,这正是由于气化正常以后,湿热也通过肠道从大便出。

🟡八正散

再如这里的大黄,要注意这是后来的制法,就是现在的熟大黄,这里的大黄用面裹上烧一烧,实际上就是把大黄烧熟了,也可以用纸裹了烧一烧,就像煨姜一样,大黄熟了以后能利小便,当然和用量有关系,用量大了一样可以泻大便。本方中大黄用量不大,主要是用它祛湿热利小便。

当然大黄本身还有好多作用,可以凉血、解毒、祛瘀等。

🟡消风散

如果是两腿痒,要考虑湿热的问题,要加强清湿热的药,老年人石膏、知母可不用,以免折伤胃气,而要着重疏通肠胃,所以可以适当用一点大黄和养血药。

从方剂  的角度  学中药

--------------------------


        🌑🌒🌓🌔🌕🌖🌗🌘🌑

请将习医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

习医公众号3.23坚持日更至今

主理人以身作则

践行本号理念

Dayday Xiyi Goodgood Up

陪伴大家共同学习医书

《针灸秘验与绝招》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微信: meleyan 

仅限医疗专业人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非专业人士勿擅自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