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李阳冰《三坟记》中的“菑元”考辨引发的思考

 四海为家* 2023-09-18

李阳冰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仓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篆书是五体之祖,虽然实用性已减退,但至今未曾消失,其原因在于所有书体都是书法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研习其他书体几乎无法绕开篆书。篆书的使用时间最长,较之其他书体而言,有更多的难度,首先是识读要求,其次才是风格要求。其他书体通常只要有个性风格,篆书首先是不能错讹,要有准确性。篆书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因为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关系,特别复杂,如果想取得临摹的有效性,必须关注两点:一是抓住主要的经典,二是抓住关键的人物,李阳冰就是书法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篆书类标杆人物之一。

《三坟记》为唐李季卿撰文,立于唐大历二年,碑文两面共二十三行,行二十字,原石早佚,宋代有重刻本,作为李阳冰的代表作,承李斯《峄山碑》玉著笔法,以瘦劲取胜,笔画粗细一致,婉曲翩然,结体纵势而修长。后世名之曰铁线描。清赵宧光云:阳冰得大篆之圆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既是关键人物,又是经典作品,临摹时当然无法回避。就笔法而言,从李斯到李阳冰,一脉相承,但气象已然不同,就笔画形态而言,追求均匀、稳重是不变的恒定法则但在这个大前提之下,细节上有很多变化。小篆临摹尤其需要关注细节,不可粗枝大叶。

从全碑来看,其中也存在一些用笔震荡不稳的字例不过对此类问题需要辩证审视,因为任何书家都有自身的用笔和审美习惯,风格与习气往往并存,无法切割而且因为时代变迁的关系,书家的审美视角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图1

“菑”和“元”字考辩

在李阳冰《三坟记》的三坟记中原文应为“酾渠楗菑,股引脉散”,而有的版本却为“酾渠楗英,股引脉散”,我认为这是一些疏忽所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认真地去识别所书写的汉字,以免出现错讹。

菑为形声字,从艸,甾(zī)声。见图1.意为荒地,故从艸。本义是指古代指初耕的田地。《说文》:“菑,不耕田也。”[[1]]其另一个意思为直立而枯死的树木,《荀子·非相》:“周公之状,身如断菑。”[[2]]菑还有“灾”的含义,通灾,《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天菑流行,国家代有,救菑恤邻,国之道也。”[[3]]在汉熹平石经尚书残石中就有菑的存在,见图2.所以把“菑”译为“英”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

在李阳冰《三坟记》的三坟记中原文为“天骨琅琅,德(阙一字)文蔚。”,其中的阙字或为“元”,而非“兀”。兀为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为高耸特出的样子。《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书·召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4]]德元的翻译为德行居于首位,为道德方面的楷模。所以此处为德元文蔚的可能性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临摹,更要去注重其本身的文字。

图2

识别文字的意义

如果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只单单机械地去临摹汉字,那么这些文字便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汉字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曾说过“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流传到现在,汉字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就像我们在临摹古人的字帖有时会感受到跨越千年的交流一样,活生生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识读文字,才能知道文字的正确含义,通过体会其历史韵味来感受书写者当时所写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书法,如若我们不知道其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字,那么便失去了书法其本身的含义,书法的产生本就是基于文字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文字的话,那么书法又何从谈起,那么便可以说书法就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学习线条,同时我们应该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知识以及内涵,掌握中华传统文化。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了解其文字以及内涵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所处时代背景对其书风以及文字的影响,正如刘照剑先生在《正俗匡謬》中所写:“俗字相对正字而言,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在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正字和俗字的产生,有些俗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为正字,而有些字也慢慢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存在着很多我们至今无法识读的汉字。在学习《三坟记》的时候,知道其书写内容会更好地帮助我们记住篆书的字法,有助于我们进行创作,但是如果不去识读汉字或者识读不正确的话,那么就会演变成文字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人们都习惯了使用智能电子产品,慢慢忘记了如何写字,提笔忘字已经成为常态,试想当作为书法专业的人所书写的字都成为错别字或者说是俗字,是会对人们产生不好的影响,误导人们的。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代人的教育。

书法艺术进入现代社会,书法展览的举办在逐渐增多,也正是通过展览暴露出大量的文字问题,在当下的书法展览中,文字问题愈发严重,大众对于书法视觉效果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文字本身,而错别字本身就反映着作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文字学方面知识的欠缺。过去展览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现在也在逐渐地重视内容,一些展览开始鼓励自作诗词,但是崇尚技法忽视内涵的现象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众对于文字学的认知,解决文字在使用中的问题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将令人担忧。中国书法作为书写汉字的艺术,要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书法作品,也就是符合当下时代所要求的作品,不仅仅在形式上,内容上更是十分重要,文字的考辩与研究就必不可少,如果在临习的时候连所书写的汉字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创作就无法谈起。

结论

综上所述,文字问题是我们学习书法中的重中之重,临摹不应只是机械地临摹,更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这对我们学习书法是有帮助的,不仅能增强文化素养,更能给我们很好的代入感,设身处地去了解书家所处的时代,才能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去审美去接受,不至于书写的作品格调不足。

相关内容已获授权,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