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海青:为何说青岛打造“北方上海”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态度?

 振王府图书馆 2023-09-18

上海是中国经济龙头,在不同时期都是中国经济的导向标,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所以成为很多城市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上海的这些城市中,青岛一直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就是因为青岛自身的基础条件也非常好。在中国曾经有过“上青天”时期,在那个时期上海天津青岛处于并列状态,上青天来源于纺织服装业在上世纪2030年代到6070年代,解放前三地GDP总量相当于全国50%,相信这个数字会让很多人震惊,但是历史就是不断的发展与演变。

在70年代,很多热血青年来到青岛,积极投入到参与青岛的建设中,那个时期的青岛工业制造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处处展现出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出现了太多可圈可点的青岛老字号,而且数量相当巨大,也奠定了青岛制造的基础。在这一群精英中有很多上海青年,到今天年龄应该都在80岁左右,在青岛有很多,他们为青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我记得当年陪同张瑞敏去德国签合作协议的翻译胡阿姨就是一位上海人,也就有了我们后来特别熟悉的青岛利勃海尔,她也参与了当年海尔的品牌设计构想,也是在那个时期从上海来到青岛参与了青岛的建设,在2008年她给我讲过很多上海人在青岛的故事,还送了我一盆七彩花,当年这种情况很多,特别是在一些高学历支撑的新兴职业中,在此不再过多言表,上海青岛在不同时期也有很深刻的渊源,交流与合作一直也很密切。

青岛是山东的经济龙头,也是胶东半岛的老大哥,因为青烟威不分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山东经济的一个导向标,而当年山东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建国前就是中国最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在那个时期有大量的胶东青年参军入伍,输送了大量的兵员,而且胶东半岛的兵工厂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有招远的黄金为延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段历史很有价值和意义,我在2003年就特别喜欢研究这一块儿,到如今储备完善。

中国革命历史上最顶级的领袖与将军,湖南,湖北,安徽人,四川人居多,但在老一辈领导人去世之后,最强大的一波就是胶东子弟,胶东半岛为共和国军队奉献了四个军,个个都是王牌军。而当时四野的王牌队伍基本是以山东人为主。1949年建国之前,中国军队一共有接近5,000,000 人,250个师,而山东人就占了五十多个师。山东的招远县号称将军县,攻克济南的时候牺牲人数最多的是山东文登人。为什么你现在到了各大军区和各个军事单位上,山东人特别多,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奉献的军人太多太多了。特别是胶东口音的军人比重那就更多更多了。

解放前后胶东半岛的很多家庭都能够吃上馒头,也就是长期能供应白面,这在当时的中国绝对会让很多地方特别羡慕,在那个时期很多地方的人还吃不饱,因为建国后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弱,所以胶东半岛作为一个风水宝地,首先解决了普通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在那个时期能解决粮食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80年代胶东半岛的男孩子基本都有一双皮鞋,记得1982年我第一次回胶东半岛,爷爷从广东回威海,母亲特意让父亲给我买了一双皮鞋,那也是我第一次穿皮鞋,她说那边的小孩都已经穿皮鞋了,因为当年胶东半岛的皮鞋制作工厂特别多,而且很有规模,但后来在与南方皮鞋制造企业竞争过程中落后了。回顾这些,你就能够感觉到今天青岛提出打造北方上海还是有很厚重的文化做基础,而且当年在品牌之都建设时期的品牌以及青岛老字号到今天还有很多在焕发着勃勃生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聊一下胶东与上海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当年看过《战上海》这部电影,也对于当年那些解放军的形象特别深刻,当时在解放上海的部队中有很多胶东子弟兵,特别是进入苏州河的那一支部队,基本都是胶东口音,如果你今天让很多老上海人去回忆当年那段历史,他们可以说的更明白,再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而八连的很多战士也来自于胶东半岛。所以那个时候以胶东兵为核心的战土干部规模很大,到今天很多胶东老人在上海养老,偶尔在上海街头或公园会遇到一些胶东老人,因为他们乡音没有改变,胶东人外形和口音具有特别强烈的辨识度。

上海解放之后,很多胶东子弟在上海崭露头角,如果你看一下电视连续剧《破晓东方》,你就能够发现很多胶东人在上海的事,前段时间去上海又深入研究了一下,把这两个地方的渊源真正的搞懂了,对于胶东人在上海的故事,最知名的就是在上海解放初期主政上海政、经、军的“胶东四才子,均为威海荣成人,而且他们在山东时就在一起共事。第一位,谷牧,他是一位改革家,政治家,最初任上海宣传部部长,负责经济与工业的市委副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再一个曹漫之,陈毅担任上海市长的第一副秘书,最早的上海民政局长。还有王一平,他是初的上海组织部部长,政协主席。最后就是李耀文,担任26政委,在当年负责上海警备卫戍,也是海军上将。基层的骨干可以说数量极其庞大,比如说人民警察,公务人员,如果你是一位老上海人,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能是胶东人,知道了这段历史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很多上海人个子也非常高的原因,身材并不是江浙一带的体型,当然有一些相关的原因,不绝对,因为一个城市的基因有着太多说也说不清楚的原因,但有参考性。而且你发现在上海有太多胶东地名命名的道路,比如威海路,文登路,荣成路,乳山路。我最早也搞不懂胶东和上海的这些关系,这些年因为经常去上海,对于上海的这些城市人文文化有了深入浅出地了解,也就发现了这些渊源所在。

1995年,青岛俞书记提出了“学上海,赶大连”,当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同时也引来了很大的质疑,很多市民认为很难实现,因为当时的大连是绝对的明星城市,而上海又是明星城市中的大明星,所以在本地也是争议很大。那时上海经济发展属于一枝独秀,以GDP2462.57亿元稳居第一,而大连GDP645.09亿元,排名第12位,青岛以 GDP642.03亿元,排名第13位。但到今天可以说青岛已经全面超越了大连,也在进一步的实现自己的城市建设新目标,那就是将学上海进行到底,而且开始全方位的学习大上海。

青岛有着特别优越的自然条件,就是它的外贸出口,如果中国和日本韩国的关系比较到位,国际环境没有那么复杂,那青岛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青岛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显然外贸出口是青岛最大优势所在,但在电子商务以及数字科技领域以及整个现代服务业,青岛一直是短板,虽然青岛也尝试发展金融业,但在全国适合做金融的城市太多太多了,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确实有点难。这些年青岛发展西海岸,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所以青岛正加足马力快速激活这个大片区。上合会议给青岛也带来了新的机会,相信会有很多的增长点,在这一点上又看出青岛和上海的渊源,最早会议在上海举办,但示范区却放到了青岛。

青岛是胶东半岛的黄金支点,如果真正把海洋经济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的潜力无比巨大,也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快速提高现代服务业也摆上了桌面,在胶东半岛形成一个完善城市群很有必要,也很有挑战性,不管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也都已经形成了紧密联合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青岛是一个适合工作生活的地方,气候宜人,交通便捷,所以这个城市幸福感指数很高。如果从发展角度来看,潜力更大,优势明显,但需要一些时间,更需要一些耐心,其实在全国很多新区亲自走走就知道了。今天的西海岸新区已经很不错了,西海岸新区是青岛的希望与未来,发展空间足够大,承载量也足够强,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完善,所以就有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引进,也多了很多新的平台,但任何一个新区的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关键还是要能留住人才。在当下内循环新机遇面前,城市最大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看一个城市软实力有多强,就看这个城市里的人才基量究竟有多大,人口多了,流量大了,一切也会尽在不言中。

随着产业不断地更新换代,青岛西海岸又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因为西海岸爆发力直接会影响青岛的发展速度。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当年上海没有浦东,没有陆家嘴,那今天的上海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上海的优势资源不可复制,而且当年也是举全国之力支持浦东建设,所以创造了一个奇迹,铸就了大上海的持续辉煌。站在国家战略角度,平衡南北经济关系也极其重要,于是在北方也需要一个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那北方年轻人就不需要太远的背井离乡,其实很多城市都有这种竞争机会,所以学习上海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态度,因为学习无处不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