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09-18

​​​(按:本资料为十四年前的,由于拆迁合并,很多自然村在乡村建设中消失于历史前进的洪流中,自然村的行政归属也产生了变化,现把这些过去资料录出,也算是对历史记忆的刻录吧)

港沟镇(现港沟街道)

发布日期:2009-07-10

  位于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东南12.5公里。面积127.85平方公里。14679户,65170人。辖40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潘家庄。
  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历山路。清乾隆三十六(1771)属东南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东庑乡。1948年为东悟区。1950年设第五区。1955年改称港沟区。1958年成立港沟公社。1961年又调整为港沟区。1968年撤区设港沟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设港沟区港沟乡。1985年撤区并乡,设立港沟镇至今。
  潘家庄 位于济王公路以南,邢村立交桥西侧,东北为大官庄,西南邻小田庄,西田庄,西北依凤凰山。627户,2209人。设潘家庄村民委员会。2000年9月,镇政府由港沟北莲花山脚下迁此。
  明代,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潘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潘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潘家庄”。
  小田庄 位于潘家以南0.5公里,石河东岸,凤凰山南,西邻田庄,北为济王公路。50户,210人。属潘家庄村民委员会。村有古树槐抱榆。
  约在明代,田氏由村西田庄迁此定居遂建村。因当时住户较小,沿称小田庄。
  安家庄 位于潘家庄西北3公里,东邻章灵丘,东南依凤凰山,南为田庄。589户,1853人。设安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部分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安氏由章灵丘先后管起此建村,得名安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安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安家庄”。
  章灵丘 位于潘这以北2.5公里,东依龙骨山和北官庄,西邻安家庄。1045户,3132人。设章灵一、章灵、章灵三村民委员会。这里有元代张荣墓、明代古建筑三义圣阁和三官庙。2003年5月,一窑场施工取土时,一座宋元时期壁画古墓出土。
  汉代,称兴兴元屯,俗称张陵丘。相传,当地有位看相先生名叫张灵,缘于他的神话故事而得名章灵丘。县志记载:清康熙《历城县志》“神武路:张陵丘”,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张灵邱”。
  大官庄 位于潘家庄东北2公里,济王公路以北,东邻邢村,西依凤凰山,北为北官庄。613户,2339人。设大官庄村民委员会。1985年,在夏若庆院内,发现一座约建于宋代的古墓,墓内有金泰和元年(1201)墨书题记,是济南目前发现有确切记年的金代墓葬。
  唐代,称奇古村,俗称官庄。相传,这里原建有一座“释伽寺”,僧人500多,烟火兴旺。同时这里人烟稠密,经济、文化发展兴盛。据明万历十年(1582)第三次重修释伽寺碑文记载当时村名为奇古村。但到了明末,便名为“官庄”了。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官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官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大官庄”。曾因遭山洪冲淹又重建村落。以后沿称大官庄。
  北官庄 位于潘家庄东北2.5公里,龙骨山南侧,南邻大官庄,西北为章灵。71户,229人。设北官庄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大官庄同。因地处位北,沿称北官庄。
  田庄 位于潘家庄以西1公里,济王公路南侧,东邻小田庄,南为港沟村,北依凤凰山。731户,2661人。设田庄村民委员会。有明重修石刻碧霞君庙遗址和古建筑白衣殿。1938年4月5日是,日本侵略军血洗田庄,死伤群众70多人,烧毁房屋1400多间。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田家庄。田氏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田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田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田家庄”。以后沿称田庄。
  邢村 位于潘家庄东北2公里,济王公路北侧,东依围子山,南为西神武,西邻大官庄。612户,2233人。设东邢村、西邢村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重修古建筑灵鹫寺,为历城最大的古寺院。
  相传在唐代,原为唐冶村民邢氏在此开荒种地。以后住户增多建村,沿称邢村。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邢村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邢村”。
  北胡 位于潘家庄以西5公里,济王公路南侧,南邻南胡。672户,2097人。设北胡居民委员会(2003年划归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其行政村仍属历城区管辖)。
  约在明末清初,称北福宁庄。村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碑文记载村名北福宁庄。曾称北胡家庄,相传,一是以胡姓得名;二是村处山坡上原有一片槲树林子,因槲、胡字音相同,而称胡家庄的。以后沿称北胡。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朱三:大胡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北胡家庄”。
  南胡 位于潘家庄以西5公里,济王公路南侧,东南为小汉峪,北邻北胡。633户,1915人。设南胡村民委员会(2003年已划归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其行政村仍属历城区管辖)。
  相传,张氏在此早居。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北胡同。沿称南胡。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小胡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南胡家庄”。
  西神武 位于潘家庄东南2.75公里,济王公路以南,东邻东神武,西南为章锦。617户,2429人。设神武村民委员会。有明代重修的古建筑智足院。
  约在元末,称神武庄。相传,村中曾修庙一座,塑像六尊。村里常“出事”,人们认为是因“六神无主”,才闹得四邻不安。村民便在夜间埋神一尊,还有“神五”,又因庙中塑像皆系武将形像,而得村名“神武”。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神武”,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神武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神武”。
  东神武 位于潘家庄东南2.5公里,济王公路南侧,西邻西神武,北为邢村。583户,2153人。属神武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与西神武同。刻村位东,沿称东神武。 
  大汉峪 位于潘家庄西南6.5公里,南为太平庄,东北为小汉峪,西依王八盖子山。688户,2115人。设大汉峪村民委员会(2003年已划归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其行政村仍属历城区管辖)。
  明代,即名大汉峪。金、王二氏最早建村。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大汉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大汉峪”,为图吉祥曾称兴旺庄。村中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立碑中记载“兴旺庄”。以后仍沿称大汉峪。
  小汉峪 位于潘家庄西南4.75公里,东为港沟,西南为大汉峪,北有南胡须。656户,2033人。设小汉峪村民委员会(2003年已划归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其行政村仍属历城区管辖)。
  明代,称小汉峪。据《曹氏家谱》记载,曹氏最早在此定居建村,曾称小韩峪。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小汉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小汉峪”,为图吉祥也曾称东兴旺庄。以后仍沿称小汉峪。
  港沟 位于潘家庄以南4公里,石河上游西岸,东南邻有兰峪,西为小汉峪,北依莲花山。1067户,3911人。设港沟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曾为公社、镇政府驻地。1948年10月10日,山东兵团在此举行济南解放庆功大会。
  相传,宋代名为杨家台子和王家台子。因杨、王二氏最早在高崖之上定居建村而得名。《田氏家谱》记载,田氏于明万历元年(1573),由田家庄又迁入。据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村土地庙碑文记载,当时的村名称蒋家沟。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蒋沟”,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蒋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二:蒋沟”。后因西南峪山水流经这里,常年冲心同此理菜成地势有岗有沟,故沿称港沟。
  章锦 位于潘家庄东南3.25公里,东北为东神武,南邻色峪,西有港沟。512户,1968人。设章锦村民委员会。
  明代,称张谨庄。因有位名叫张谨塔的最早定居建村而得名。村南淌豆寺遗址中有通清道光年间的石碑,写的就是张谨庄。又名章金庄,传说,因章、金两姓居此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章金”,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章金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章金”。以后沿称章锦。
  色峪 位于潘家庄东南4公里,东南为伙路,西为有兰峪,北邻章锦。88户,355人。设色峪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曾名李家庄。金氏早由章锦迁到村南的南泉子处定居。以后李氏又迁入建村,以姓氏得名。到清代,因地处山峪,树木花草茂盛,景色美丽,改称色峪。
  太平庄 位于潘家庄西南8公里,东邻车脚山,北为大汉峪。77户,271人。设太平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明代末期,胡我匝历邑大大气层或老石沟迁此建村。取盼望安居乐业享太平之意,沿称太平庄。
  车脚山 位于潘家庄西南7公里,南为坞西,西邻太平庄,北有小汉峪。344户,1189户,1189人。设车脚山村民委员会。
  明代末期,称车脚山。传说,因章灵丘出了位“皇帝”,前来送礼保驾的大车经过鱼山时,轧出了两道车脚印而得名。俗称车角山。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车角山”,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车角山”。当时,山北坡“胡本庄”遭瘟疫,村民病亡者甚多,韩氏诸户便迁居建村。以后沿称车脚山。
  有兰峪 位于潘家庄以南4.5公里,东邻伙路,南为河东,西北有港沟。493户,1675人。设有兰峪村民委员会。村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修建的石刻张公塔。
  明代,曾名牛栏峪。因住户在山峪处建有供圈牛用的牛栏,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牛栏峪”,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牛栏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牛栏峪”。以后,因村内闹红头苍蝇,死于瘟疫的人很多,故村民嫌“牛栏”不吉祥而取其谐音为“有兰”,寓意山峪中有兰,沿称有兰峪。
  伙路 位于潘家庄东南5公里,东邻高家洼,西为有兰峪,北有色峪。225户,796人。设伙路村民委员会。村东有淌豆寺遗址。
  相传在明代,称过路庄。王氏最早迁居建村。因附近村民经常结队合伙到南山谋生,路过此处,故名,亦称火炉。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火路”,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火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火炉”。以后沿称伙路。
  高家洼 位于潘家庄东南5公里,东邻蟠龙,西为伙路,北有章锦。79户,288人。设高家洼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曾名回龙庄。张、桑二氏最早迁此建村。因此处东西两面地势较高,中间低洼,故改称高家洼。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高家洼”,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高家洼”,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高家洼”。
  蟠龙 位于潘家庄东南5公里,南为冶河,西邻高家洼,北有神武。210户,766人。设蟠龙村民委员会。村东南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古洞窟东龙洞佛隐寺和蟠龙山森林公园。
  约在元末明初,称扒头山村。据村碑记载,系以山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神武路:耙头山”,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头山”,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扒头山”。到1956年,因地处蟠龙山并有“蟠龙”的传说,而改称蟠龙山村。以后沿称蟠龙。
  坞西 位于潘家庄西南8公里,东邻坞东,南为郭家庄,北有车脚夫山。360户,1350人。设坞西村民委员会。
  明代,称西坞,亦称西务庄。傅、郭二氏早居。据《傅氏家谱》记载:傅氏祖籍直隶枣强,明洪武年间(1368-1644)先迁至章丘县黄土崖,后又迁此。西坞是原坞西、坞东的总称。当地有“西误、东误,都耽误了”的传说。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西务”,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西务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西坞”。以后,因其地势四而高,中间凹,村中有一条大道将村分为两处,此处位西,故沿称坞西。
  坞东 位于潘家庄西南7.5公里,东为河西,西邻坞西,北有车脚山。303户,1109人。设坞东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坞西同。此处位东,沿称坞东。
    河西 位于潘家庄以南6.75公里,东邻河东,南为两河,西为坞东。523户,1791人。设河西村民委员会。农历三、八日逢集。
  明代,称东务,曾名东梧,亦称东庑。胡氏最早迁居于此。东务、东庑这两个村名的含义不祥。“东梧”大概是因为当地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而得名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东务”,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泉三:东务(三、八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东庑(三、八日集)”。后以村中龙须河为界,分为河西、河东两个村。此处位西,故沿称河西。 
  河东 位于潘家庄以南6.75公里,南为鸡山坡,西邻河西,北为有兰峪。533户,1704人。设河东村民委员会。有明代关帝庙。
  明代,聂氏早于此。村名来历及沿革与河西同。地处位东,沿称河东。
  治河 位于潘家庄东南7公里,南为寨而头,西为河东,北邻东龙洞佛隐寺和蟠龙。404户,1393人。设冶河村民委员会。
  明代,称野河庄。司、花(莱芜)二氏最早迁此建村。因一条野河从村中穿过而得名。村中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土地碑文记载的村名就是野河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野河”,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野河”。以后,村民嫌“野”字不雅,冶、野又同音,沿称冶河。
  郭家庄 位于潘家庄西南9公里,南为黑龙峪,北为坞,东邻亓家庄。387户,1101人。设郭家庄村民委员会。村西南朱凤山上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朝时期的乡义寺。建有朱凤山旅游风景区。
  明代,郭氏最早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郭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郭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郭家庄”。
  亓家庄 位于潘家庄西南9.25公里,东为两河,西邻郭家庄,东南龙庄峪。66户,224人。属郭家庄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末清初年间,亓氏最早行破坏性建村。以姓氏得名亓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东庑乡南保全三:亓家庄”的记载。
  龙庄峪 位于潘家庄西南9.5公里,东南为燕棚窝,西南为黑龙峪,西北邻亓家庄。79户,316人。属郭家庄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代末期,称龙爪峪。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因建村于山腰处,有五条山梁处,有五条山梁形似龙爪而得名。建国后,沿称龙庄峪。
  两河 位于潘家庄以南7公里,东依鸡山寨邻鸡山坡,南为燕棚窝,北为河西。229户,827人。设两河村民委员会。
  明代,称两河庄。刘氏最早迁此建村。村西南山石梁下有一山泉常年流水不断,雨季时山峪洪水成河,与另一条河水汇流于村头,故名两河。村东北圣水寺内的明正德年间碑文中就有“两河庄”之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两河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保泉三:两河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两河”。以后沿称两河。
  燕棚窝 位于潘家庄以南10公里,南有燕棚水库,北邻两河。668户,2369人。设燕棚窝村民委员会。
  约在元末明初,称燕鹏窝,亦名岩棚窝,俗称鸾鹏雾。杨氏最早迁此建村。相传,因地处山峪,以燕鸟飞禽之多而得名。后来沿称燕棚窝。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燕鹏窝”,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燕鹏窝”,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燕棚窝”。
  鸡山坡 位于潘家庄以南9公里,东为马家庄,西邻两河,北为河东。375户,1170人。设鸡山坡村民委员会。
  清代,赵氏最早迁此定居。因建村于鸡山寨山坡下,故沿称鸡山坡。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鸡山坡”,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鸡山坡”。
  朱家 位于潘家庄以南9.25公里,东为寨而头,西为燕棚窝,北邻鸡山坡。16户,56人。属鸡山坡村民委员会。
  约在清代,朱氏最早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
  马家庄 位于潘家庄以南8.5公里,东为寨而头,南依黄寨,西邻鸡山坡。364户,1165人。设马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马、卢、庞诸氏最早迁此建村,以马姓衣较多而得名马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马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马家庄”。
  寨而头 位于潘家庄东南9.5公里,东依瓦屋脊,南为里子,西邻马家庄。168户,591人。设寨而头村民委员会。   
  明工,称寨而东头村,亦称赛而头。许,陈二氏最早迁此定居,因建村于黄寨山之东而得名。以后沿称寨而头。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赛而头”,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赛儿头”。
  黑龙峪 位于潘家庄西南11公里,东为燕棚窝,南依黑龙寨,北为郭家庄。184户,616人。设黑龙峪村民委员会。
  明代,倪、罗二氏最早在此定居。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王家楼也迁居于此。因建村在黑龙寨山峪处,沿称黑龙峪。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历山东路:黑龙峪”,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黑龙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黑龙峪”。
  猪耳顶 位于潘家庄西南11.75公里,东北邻黑龙峪,南依猪耳顶山,机场公路东侧。14户,48人。属黑龙峪村民委员会。
  清代,王氏由黑龙峪迁居于此。因建村在猪耳顶山顶上,沿称猪耳顶。
  里子 位于潘家庄东南10.5公里,西邻长海套,北为寨而头。41户,171人。设里子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李子村。李、柳最早迁此建村。相传,一是因村南有一片李子树林而得名;二是因地处里子沟而得名。以后沿称里子。
  长海窟 位于潘家庄东南10公里,东邻里子,西北马家庄,东北为寨而头。33户,62人。属里子村民委员会。
  清代,宋氏最早迁居于此,住户逐增建村。相传,引处原为一片海岔子(曾发现船台遗址、鱼船等物),故沿称长海套。
  桃科 位于潘家庄以南12.5公里,东邻南沟,东南依桃花岭,北为燕棚窝。289户,1023人。设桃科村民委员会。桃花岭上有古建筑桃花岭太山行宫遗址。
  相传在元末明初,当地遭瘟疫,住户(曹氏最早迁此)多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地处桃花岭,桃树林子满山坡,故沿称桃科。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质保泉三:桃科”,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桃科”。
  石庙 位于潘家庄以南11.5公里,东依黄寨,南为南沟,西南邻桃科。400户,1398人。设石庙村民委员会。
  明初,称石庙庄。陈氏早居在此。又有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建村。因此处建有仙人桥和两座石头庙则得名。以后沿称石庙。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石庙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石庙”。
  芦芽岭 位于潘家庄以南12公里,南邻南沟,西北为石庙。82户,292人。设芦南村民委员会。
  明代,姚氏最早迁居建村。传说,曾有位芦芽真人,在村东北一山洞内修炼成仙。故沿称芦芽岭。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南乡南保泉三:芦芽岭”,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东庑乡南保全三:芦芽岭”。
  南沟 位于潘家庄以南12公里,东依香炉石顶,南依云台山,西为桃科,北邻芦芽岭。74户,230人。属芦南村民委员会。村同云台山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云台寺。
  明代,贾氏最早迁此建村。因地处芦芽岭南峪,故沿称南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