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Ztiger1980 2023-09-18

埃及雕塑展厅——4号展厅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的有一百多个展厅,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仅次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藏品中有大型人兽石雕和为数众多的木乃伊,闻名于世的罗塞塔碑石,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多种碑刻、壁画、金玉首饰、镌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模型,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罗塞塔石碑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公元前196年埃及托勒密王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埃及的纸莎草文书;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亚历山大帝国之下,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残缺。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托勒密是亚历山大大帝麾下的一位将军。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病逝,他的军官们为了帝国继承权爆发冲突。托勒密在公元前305年自立为国王并宣称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兵败自杀为止,历经275年。

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像这般的诏书原本都是由法老颁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却成为诏书的颁写者。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虽然之后有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解读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与用法。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它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是近代人类可以阅读的,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它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文字与文法结构。法国学者商博良在1822年9月成功解译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促成了埃及学的诞生。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着拿破仑占领埃及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

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而向指挥官阿卜达拉·杰克·德·门努瓦报告,后者决定应该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里之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并于同年8月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为罗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1801年,拿破仑的大军被英军打败投降,也结束了法军在埃及为期三年的占领期。埃及的占领权易手也掀起这批法军在埃及收集到的古物之所有权争议,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希望能保留这批古物并在6月开罗破城时,带着它们避走亚历山大港,但英方却认为这些古物是没收品,应当属于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

当时,著名法国自然学家艾奇恩那·若弗鲁瓦·圣·蒂莱尔曾致信英国大使威廉·理查德·汉弥尔顿,威胁如果英方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发现物。

英军在占领亚历山大港后,与法方签订亚历山大协约(1801年9月)正式结束法军在埃及的占领,根据此协约法军在占领期间于埃及发现的古物,也应一同转移给英方。

但法军在撤退时并未依约缴出罗塞塔石碑,而是将它藏在一艘小船上准备偷渡回欧陆,但功败垂成半途被英军捕获。

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1802年时罗塞塔石碑运抵英国,并且以英王的名义捐献给大英博物馆作为收藏,从此之后罗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馆的埃及馆中,是该馆最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之一。

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像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阿蒙霍特普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位法老,在位38年。法老图特摩斯四世之子。约6至12岁间登基,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任内大力发展对外关系,与巴比伦、米坦尼(在今叙利亚北部)及塞浦路斯等国国王修好,并修建包括西底比斯神庙和卢克索的门农巨像及阿蒙霍特普祈灵殿在内的诸多宏伟建筑。统治末期,埃及对其亚洲领地的控制出现松动迹象。其外交事迹载于阿马尔那文书。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许多妻子就都是外国公主,他们的联姻大多为外交性质的和亲。然而,王后泰伊则是出自本国的一个没有皇室血统的富商家庭。

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统治期间,整个埃及是富有而又稳定的。有关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军事活动的记录只有一条,那次是在他即位初期对抗努比亚人的战争,战争的目的可能是为了确保来自努比亚地区的埃及黄金运输线的安全。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像,花岗闪长岩,制作于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4世纪中叶,高2.9米,石像上刻有包括阿蒙霍特普三世名字的铭文。 阿蒙霍特普三世为自己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大型雕像, 这两尊雕像都是时任英国驻埃及外交官亨利萨尔特委派人力获得,1823年出售给大英博物馆。

古埃及普拉德霍狮子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这是一对红色花岗岩雕塑之一。这对狮子制作于古埃及18王朝,公元前1370年代,起始作为守护神立于努比亚索莱布神庙的,该神庙由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建造。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狮子高约1.20m,长约2.20m。它们处于放松、自然主义的姿势。公元前3世纪,这对狮子被当时的国王阿曼尼斯洛转移到南部的城市。按照传统,阿曼尼斯洛还将他的名字刻在狮子身上。19世纪初,英国人诺森伯兰四世公爵在杰贝尔巴尔卡尔获得这对狮子并将它们运往开罗,然后再运往伦敦。公爵于1835年将这对狮子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类人形石棺,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花岗闪长岩石材,制作于公元前1380年代既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长度197厘米,高宽各60厘米,石棺外表面雕刻有各种埃及神的形象。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石棺的主人梅里莫斯经历了古埃及四个王朝,被授予各种头衔,最后他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下任库什总督。梅里莫斯死后埋葬在底比斯尼罗河西岸的一座古埃及官员的专用墓地,使用了三个类人型石棺,现在看到的是内棺。墓葬发现时石棺已经破碎,这个内棺的上部修复后比较完整,下部缺失的比较多。外棺的部分碎片现在分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美国纽约瓦萨学院。这件石棺是当时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英国收藏家哈里斯获得,1872年哈里斯的养女将这件藏品带回英国并被大英博物馆收购。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圣甲虫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圣甲虫(即屎壳郎)是一种昆虫,属于甲虫科。它的身体呈椭圆形,外壳呈金属光泽,常见的颜色为黑色或棕色。圣甲虫主要以动物粪便为食,特别是牛粪。它们将粪便捏成球状,并将其滚动到适合孵化卵的地方。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在古埃及崇拜太阳,太阳被视为创造和维持世界的力量,被认为是所有神祇的象征。这种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早期,而在古王国时期,太阳崇拜进一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

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变化。古埃及人相信太阳的力量能够带来生育、丰收和繁荣。太阳的运行也被视为天地秩序和宇宙的循环。因此,太阳崇拜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古埃及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象征。除了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太阳崇拜还对古埃及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埃及人相信太阳神赐予了生命和能量,因此他们通过朝拜太阳神来祈求保佑和幸福。

每天早晨,人们会面向东方,迎接太阳的升起,并向太阳神表达敬意和感恩。这种仪式不仅加强了个人与神灵之间的联系,还提醒人们尊重自然界的力量和循环。

太阳崇拜还在农业和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埃及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他们相信太阳的光和温暖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关键。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约在六千年前,古代埃及农民在春天灌溉田地的时候,经常看见一种体态魁梧、全身披着黑得发亮的大型甲虫,在路上向后推着一个比自己身体还大圆球(粪球)前进。古埃及人把圆球看作是天上太阳的象征,认为这种威武的甲虫可能是接受了“神”的旨意,才造出这般精巧的圆球。于是,圣甲虫就成了古埃及人崇拜的“圣物”,还创造出一位蜣螂头人身的神明——凯布利 Khepri(埃及语“发展、出现”之意),象征早上的太阳与再生,是太阳神与再生之神。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开启了另一个世界,只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并通过神灵的考验和审判就能获得新生。圣甲虫的诞生寓意使它成为人们死后的护身符。古埃及人制作“心形圣甲虫”,再刻上《埃及亡灵书》的咒文,放在木乃伊心脏的位置,告诫勿忘初心,让灵魂永存安宁,期待复活。圣甲虫也被当成生者护身符,赐以平安。出现在很多古埃及的珠宝首饰和装饰品中,还经常作为官员的印信大量使用。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阿蒙霍特普一世砂岩雕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阿蒙霍特普一世是第18王朝第2位法老,在位年代约公元前1525年至1506年。雕像制作年代为公元元前1510年代,高2.7米。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外表涂装有红色和黑色,双双手交叉胸前的姿势出自于古埃及神话国王奥西里德。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奥西里德是古埃及宗教神明,因为可以复活因此被波尊为死神和来世之神。这种姿势的雕像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第11王朝法老门图霍特普神庙(底比斯城附近近),而现在这尊雕像也来自于这个古老神庙附近,可能是第18王朝期间修建的附属神庙。英国埃及学者亨利霍尔博士团队受大英博物馆委托自1896年开始考古发掘了这里的神庙。这尊雕像是由埃及探险基金于1905年捐赠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花岗岩石棺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埃及假门墓志铭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4号展室:古埃及墓志铭。这是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公元前2400年代)一面由石灰石制作的墓葬“假门”,相当于墓主人普塔谢普斯的墓志铭。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普塔谢普斯墓地位于开罗南部建有阶梯金字塔的萨卡拉,这块墓地遗址作为官员墓地长达数千年。普塔谢普斯是古埃及第四王朝一位法老的女婿,时任神庙大祭司,也是当时首都孟菲斯的主神和工匠管理者,主管墓葬是建造和装饰。而这块他自己的假门无论大小还是内容都不同寻常,很可能是在他自己监督下制作。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假门上刻制了当时的象形文字,记载了当时几位法老的重大事件,也记载了他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他的婚姻(娶了法老的女儿)、被允许亲吻法老的脚等细节。假门被涂成红色以模拟花岗岩。大英博物馆1897年通过英国商人罗伯特.约翰斯顿.莫斯购买该藏品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拉美西斯二世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被历史学家誉为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被历史学家称为拉美西斯大帝。拉美西斯二世生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个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在前1285年发生一次著名的战役——卡迭石战役。

并于前1283年与赫梯帝国签订和约。约前1258年,赫梯王国的国王病逝,新任国王哈杜西勒三世继位,两国缔结和约,成为军事同盟。可能是出于对赫梯军事力量的担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培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之家)。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拉美西斯二世对庞大土木工程的热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许多庙宇;为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增添新结构;兴建了以宏伟著称的阿布辛拜勒神庙。许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筑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

他在位67年,有8个皇后,嫔妃不计其数;大约有100多个儿女,其中12个有合法继承权的儿子都早他逝世,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古代埃及迅速步走了下坡路。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是大英博物馆中最大的埃及雕塑,半身雕像整体高2.7米,重7.25吨。花岗岩质,发现于埃及古城底比斯(今卢克索附近),约公元前1250年。它原是底比斯拉美西斯神庙大门两侧的一对坐像,馆藏是其中的上半部分。

这座雕像是由一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的,花岗岩采自阿斯旺,在尼罗河上游,距神殿超过150公里,重约20吨。在雕刻出大致形状后,用滑橇运送至特制的船上,通过尼罗河送达神庙。在神庙前竖立起来后,对雕像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和大多数的古埃及雕像一样,它最初都是涂色的,现在雕像上仍然可以看到着颜料的痕迹。

19世纪初,英法相继侵入中东,竞相争夺拉美西斯的雕像,1799年,雕像遭到毁坏。雕像右臂的圆孔据说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人凿的,试图将其盗走,未遂。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1816年,英国探险家亨利·萨尔特与意大利水利工程师乔瓦尼·贝尔佐尼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成功搬运了半身像,1817年展示于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雕像背面有残缺不全的文字,列举了拉美西斯二世的诸多头衔,以及对阿蒙一拉神的赞颂。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塞赫麦特塑像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塞赫麦特是古埃及宗教中备受崇拜的女神之一,她是埃及太阳神拉的女儿,集战神、医神、月经神、复仇之神的名号于一身。在古埃及第十二王朝首位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一世时期,对她的崇拜在宗教文化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将埃及首都迁至伊塔威,并在那里建立了她的崇拜。她被视为法老们的保护神,在战争中引导他们,保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和领土的安全。

她最初被描绘为一头母狮,象征着力量和凶猛,她的神话故事中也经常涉及到战争和冲突。在古埃及的传说中,某个时期,太阳神拉的力量开始衰弱,这让一些人认为他已经不再具有神的能力。塞赫麦特被派去挑起战争,以证明拉仍然是最强大的神明之一。塞赫麦特开始了破坏和杀戮,许多城镇和村庄被她摧毁。但她的行为逐渐超出了控制,她开始伤害和杀死任何她看到的人。最后,拉决定制止她的暴行。他用石榴汁将一湖的啤酒染成红色,然后让塞赫麦特误以为这是血。她喝下了这些“血”,很快就醉倒了。当她清醒过来时,她发现自己被放逐到沙漠中。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为了安抚塞赫麦特的愤怒,女祭司们一年中每天在女神不同的雕像前举行祭礼,这种做法使得很多的女神雕像被保存下来。

在塞赫麦特头上顶着的物品是太阳和瓦吉特(瓦吉特是下埃及保护神,有三个形象,1、眼镜蛇形象2、蛇首人身形象3、双眼镜蛇头女身或者女首蛇身的形象),一起代表了圣蛇乌赖乌斯和王权。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这尊石雕由花岗闪长岩制成,制作年代是古埃及第18王朝,公元前1350年代,发现地点是古埃及城市底比斯。石像前后刻有象形文字,显示第22朝法老曾再次刻有铭文。爱尔兰贵族贝尔莫尔勋爵1816-1818年在埃及旅游期间,组织发掘了底比斯古埃及多处遗址,积累收藏了大量文物古董,1843年大英博物馆收购了其大部分藏品,这件雕塑是其中之一。

塞赫麦特群雕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在第18王朝统治期间,阿蒙霍特普三世修建了现卢克索卡纳克神庙内的阿蒙神庙,在这片区域内发现了超过六百尊塞赫麦特雕像,雕像前后都刻有象形文字。1895年英国人玛格丽特·本森开始对穆特神庙进行挖掘,获得许多高质量的雕像。1920年以后,其它团队继续了这里的发掘。大英博物馆目前拥有30多尊塞赫麦特雕像,是埃及以外最多收藏者。此四尊塞赫麦特女神黑色花岗岩雕像是塞赫麦特群雕中的一部分。高度1.9至2.3米之间,制作于公元前1350年代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头部雕塑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这尊展出的雕像头部高2.9米,头戴上下埃及双王冠。雕像是意大利探险家乔瓦尼贝尔佐尼于1817年在底比斯的一个临近卡纳克穆特神庙外发现的。当发现时,只有头部和手臂幸存下来。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埃及梅里塔蒙王后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梅里塔蒙王后雕像,石灰石材质,高1.13米,制作于公元前1500至1450年代,原位于底比斯卡纳克阿蒙神庙。梅里塔蒙王后是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妻子和姐姐,雕像戴着女神哈索尔式样的假发,王后被认为是女神的化身。这尊半身雕像是时任埃及英国外交官亨利索尔特的委托人贝尔佐尼1817年在卡纳克发现的,雕像从腰部断裂,目前雕塑的下半身还留在原址。1930年代梅里塔蒙王后的墓葬被发现,她的木乃伊和棺木现收藏在埃及国家博物馆。这尊雕像是大英博物馆1823年购买自亨利索尔特。

姆特女神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姆特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女神,是古埃及崇拜的母亲女神,是最早的原始神,有时被认为是通过孤雌生殖诞生了这个世界。与丈夫阿蒙,儿子孔斯并称底比斯三柱神。

姆特的常见书写方式,是象形文字秃鹫,秃鹫也是词语“母亲”的表音符号。 姆特最初只是底比斯的一个地方神祇,后来才和阿蒙神联系起来,成为阿蒙神的妻子。

姆特的父亲阿蒙拉,是阿蒙神与太阳神拉的结合,亦即太阳神阿蒙。进入埃及新王国时期后,阿蒙成为了埃及主神,即“埃及之主”,作为其妻子的姆特自然也就获得了“埃及女主人”的称号。同时,作为太阳神,阿蒙也是“天空之主”,故姆特也就成为了“天空的女主人”。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姆特在埃及宗教生活中的形象有:母牛、狮头人身、秃鹫头人身,猫、以及戴有双王冠的形象。在艺术中,穆特通常被塑造成一个戴着埃及国王双冠冕的女人,代表她对整个土地的权力。

此雕像是经过修复的,石灰石质,高约1.4米,制作于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第18王朝期间。这尊雕塑是时任英国驻埃及外交官亨利萨尔特委任的贝尔佐尼在卢卡索西岸阿蒙霍特普三世神庙发现的,大英博物馆1835年通过索斯比拍卖行购得。

图特摩斯三世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红色花岗岩雕像,高2.63米,制作于约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图特摩斯三世也被称为图特摩斯大帝,是第十八王朝的第六位法老,他统治古埃及将近54年,从公元前1479年至1425,从2岁到他56岁去世。图特摩斯三世创造了埃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进行了至少17次战役,他征服了从叙利亚到上努比亚的土地。图特摩斯三世去世后,被埋葬在首都底比斯(今卢克索)的帝王谷。他的木乃伊近代被发现,现今收藏在埃及国家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这尊雕像来自于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时任英国驻埃及外交官亨利萨尔特派人收集大量古埃及文物,大英博物馆1823年购买并收藏。

第18王朝最后一位法老霍伦赫布和他的妻子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雕像为第18王朝最后一位法老霍伦赫布和他的妻子,石灰石材质,制作于公元前1300-1250年代的第18王朝。他们坐在有狮爪脚的椅子上,没有铭文,雕像女性胸部和手部有缺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1839年从一位定居埃及的希腊文物商阿纳斯塔西手中购得这尊雕像,起初并不知道这个雕像何许人也,从雕像衣着应该是18王朝时期,推测雕像可能出处于底比斯或萨卡拉。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1976年,来自荷兰和英国的发掘团队在萨卡拉发现霍伦赫布墓室并进行发掘,在墓室中发现一块雕像残片,似乎显示了三只紧握的手。2009年,这块手部残片的石膏模型被证明与这尊雕像缺失的部分完美匹配。至此才确认这座雕像是霍伦赫布和他的妻子阿梅尼亚的雕像,出自他们在萨卡拉的墓葬。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创作青铜雕塑“国王与王后'”的灵感就来自于这尊雕像。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阿蒙山羊雕塑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阿蒙公羊雕塑,花岗片麻岩,高106厘米、长163厘米,底座刻有象形文字,制作于公元前680年古埃及第25王朝时期,雕塑原位于埃及古代城市卡瓦(今苏丹北部)。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自中王朝始,阿蒙是古埃及的最高神,到新王朝时期阿蒙神与太阳神合体,这尊象征阿蒙太阳神的公羊雕塑两腿之间站立者是古埃及第25王朝法老塔哈尔卡,象征法老受到阿蒙太阳神的保护。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塔哈尔卡是古埃及第25王朝的法老(公元前689至66年),曾于公元前673年击退亚述国的进攻。但在公元前671年至666年,亚述国王几乎征服整个埃及,塔哈尔卡逃亡并死在纳帕塔。这尊雕像是由英国著名埃及学者格里菲斯发现并获得,大英博物馆1933年收藏。

古埃及奠酒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4号展室:古埃及奠酒碗,黑色玄武岩材质,直径76厘米、高15厘米,制作于约公元前975-715年(古埃及第22王朝)。这尊巨大的奠酒碗应该是位于当时的某个神庙,现无法确定出处,可能是底比斯卡纳克神庙。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奠酒碗带有喇叭形底座和有领口,饰有两个哈索尔浮雕头像。哈索尔是古埃及的天空女神,她是天神荷鲁斯的妻子,也是法老的象征性母亲。奠酒仪式是古埃及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将酒或者其它液体例如橄榄油、蜂蜜倒入奠酒碗,作为对各种神灵和神圣祖先的祭奠。古代奠酒仪式在不同地区的古代宗教中很常见,即使在今天的文化中也有传承。这件藏品是英国古董商罗伯特·高夫1840年捐赠,大英博物馆1848年收藏。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方尖碑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此古埃及方尖碑共两尊,黑色粉砂岩材质,高度分别为278厘米和261厘米,制作于公元前350年代,也就是古埃及第30王朝,方尖碑四面都刻有精细雕刻的浮雕象形文字,内有法老头衔和名称。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第30王朝是古埃及最后的本土王朝,历经三位法老,这两尊方尖碑是第三位法老实际上也是古埃及本土最后一位法老内克塔尼博二世制作并献给古埃及月神,原位于古埃及城市赫尔莫波利斯的透特月神神庙,十八世纪时被移至开罗一座清真寺。方尖碑是古埃及除金字塔以外的杰作,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通常由一整块巨石制成,古埃及现存方尖碑数量有限,最高的方尖碑高度可达20-30米,通常具有宗教性、纪念性和装饰性的作用。这两尊方尖碑原为法军获取,英军战胜法国后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献给王室,时任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802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纸莎草石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纸莎草立柱,花岗闪长岩材质,可能制作于新王朝时期的公元前1500年代。 这个纸莎草形状的立柱出自开罗附近的某神庙建筑,高4.2米。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立柱上刻有象形文字,在不同位置刻有第18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第19朝法老梅伦普塔和第20朝法老塞纳赫特的名字。

英国驻埃及大使亨利萨尔特曾搜获了大量古埃及文物,大英博物馆1823年从他手中购得这件立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纸莎草是一种高而坚韧的挺水植物,约可长到4至5米高。在古代,纸莎草在尼罗河三角洲有着非常广泛的分布,据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一书,纸莎草是尼罗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原生植物。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人使用纸莎草的用途有很多,它的茎纤维可以制作灯芯、垫子、篮子、绳子、鞋子、草席、小舟、屋顶等;它的花可以作为敬神的花环,它去皮后的嫩茎可以食用;它的干根可以制作香料,用于祭祀和熏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莎草纸的制作。由于用途太多了,纸莎草就被视为是重要的“尼罗河礼物”,并逐渐地融入到了各种文化及艺术当中。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约前2181年)的第五王朝纸莎草柱就被创建,而其主要盛行于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约前1085年),那个时期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太阳神庙在全国普遍建造。著名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里面就采用了很多的纸莎草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古埃及神庙花岗岩支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红色花岗岩支柱,来自于古埃及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00年代)最后一位国王乌纳斯金字塔前的神庙建筑,高5.64米。埃及法老乌纳斯是第五王朝的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国王,乌纳斯金字塔位于今天开罗以南约30公里的萨卡拉,当地还建有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700年代)最古老的阶梯金字塔,而乌纳斯金字塔是所有古埃及金字塔最小的。根据考古发现,乌纳斯金字塔前曾建有巨大的神庙建筑和走廊,这根花岗岩支柱是祭拜大厅周边18根柱子之一。18世纪晚期,法国人马斯佩罗爵士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大英博物馆购买了这根花岗岩支柱。法国卢浮宫也有同样一根支柱。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馆内还有很多藏品,这里不一一述说了,下期木乃伊馆见。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埃及篇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