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期腔调 | 风寒暑湿的歧义及对应的失误

 为什么73 2023-09-18

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图片
图片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与《说文》“痹,湿病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说明《素问》这篇《痹论》晚出六朝,因为它不符合汉代观念。

除此以外,关于五行的观念,也说明《素问》的晚出,虽然夹杂着汉代甚至先秦的一些概念例如“风雨寒暑”等同于“风寒暑湿”,但并不能因此等同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事实上《素问》是依托东汉《针经》在内的医经之论广,而非医经本身,更不是西汉《黄帝内经》的旧貌。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而是有关风寒暑湿这些相当重要的概念问题,并长期被理论错误解释或曲解与应用。

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汉代经方十一家中有: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金创疭瘛方》三十卷。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295卷)

简单注解一下:

痹:湿病。主要表现是疼痛、水饮湿气在表,在肢体。

疝:里寒。

瘅:里热、津虚。

风寒热:三种外感表病,中风、伤(中)寒、伤热(中热、中暑、中暍)。

伤中:内伤、里病。

客疾狂癫:邪气导致的神志、精神、睡眠疾病。

金创疭瘛:外伤引发的痉病。

妇人婴儿方:妇人和婴儿有特殊的生理病理,所以单列。

汤液经法:汤液(以五谷为之,食品),经法即常法。意为疾病之食宜,配合经方本草使用。

食禁:生病服药使用经方水火之剂时的饮食禁忌。

食宜和食禁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有什么总纲,十一家不是排在第一,就是殿后,而不会倒数第二,因此“汤液经法”并不是汉代经方的什么“宗祖”,而是打辅助的。好比和剂食疗最初在医经体系内,是辅助针石汤火等治疗的调剂;汤液食宜与食禁,在经方体系中也是调剂作用。

为什么医经是七家:阴阳+五行=2+5=7

为什么经方十一家:天六地五、6+5=11

经方总数是295卷,但记录是274卷,什么原因不知道,古人也没说。这类计数出错,在《汉志》中很普遍,经常对不上。

这说明汉代新经学时代以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替代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引发的后果之一,即《汉志》中的算术问题,也许这不能算大问题而属于“瑕疵”,也许是关注度不够,从而掩盖了汉代学者习惯用同名去指代不同内涵,例如除了六艺的歧义之外,先秦五行改称五常,而依托五德终始演化的“五材”木火土金水,又成了五行。

但更为严重的是,这实际是用数术取代算术的重要标志与严重后果,所以也不用费心去回答某人的问题诸如什么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之类。其背后是两套不兼容方法论与世界观的选择,并且不是唯一之路。这就是数学归纳法,与数术的归纳法。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议,这应是最突出的问题。

例如,“智在十累之上”的递归有十个概念,其中包含了神魂魄意志,被《精神五脏论》平权分配给了五脏,这样彻底丢失了递归的意义,这意味着传统文化或中医理论在经学范式下的一次巨变。当这潜藏在理论中的矛盾被发现之后,大部分学者甚至以为这是“中西思维”的甚至与科学对抗的分野,而不知递归与数学归纳法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出现了相当严重且普遍而广泛的错误认知,同时也造成中医理论的严重问题。

风雨寒暑或风寒暑湿,分别对应着四时四季的春夏秋冬,又对应着四种邪气,以及四种病证的概念。例如汉代的痹证,对应着病机为湿病在表位四肢关节的症状,意味着湿病首先是表病,严重以后侵入脏腑成为表里兼证。

四时对农作物有显著影响,对动物无论恒温还是变温冷血都有显著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有着较为明显相关的是气温或兼湿度的变化,但不能决定人体发病的类型。

细究下去,风寒暑湿甚至并不是严格的概念,除了在四时、五季、六气不同分形的情况下有了三种风寒暑湿的概念之外,同时还是“时间季节”“邪气”“症状”“病机”的不同指向,问题在于并不能对应时间季节。

医和“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理论贯穿了先秦到两汉甚至直到晋代。这里的“六气”指的是六种疾病状态即病机,阴阳对应寒热,风雨对应表里,晦明对应虚实。而“痹”是病名指代一类症状,其病机是“湿”。与医和六气的差异是“湿淫腹疾”相当于张仲景的淡(痰)饮在里的概念,而汉代的湿病指的是在表为主的痹证。这对于中医理论的连续性,也提出了考验。

风寒暑湿严格说,并不能严格对应病机分类。例如太阳病中风、伤寒,皆属于同一类病机,即“表寒”,因而风与寒的差异,事实上不是病机,而是同一类病机基础上的症状差异,例如有汗或无汗。

进一步,风寒暑湿实际本质都是邪气在表的表现,所谓“因发知受”,本不意味着季节或“外邪”,本质是随机发生的代谢症状,都可以算做“溢饮”类型,即病在表当发其汗。其中风寒湿偏寒,而暑偏热。

所谓的痹即湿病,兼“中风”名“风痹”兼“伤寒”为寒痹,久病为“湿家”,这是张仲景方论的概念。之后才有《素问》“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的以偏概全,说明《痹论》的作者,对于汉代经方的理解上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偏差,因为痹根本可以不合风寒,从而才会有《风寒热十六病方》与《痹十二病方》的各自论述。 

而风寒暑湿各种疾病,并不局限于对应季节发生。将同样时间地区同样气候条件下的因发知受,更多是内因或体质的因素发病各不相同,歪曲为外因决定,是“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失误。这里出现的问题是,四时的风寒暑湿,并不对应人体疾病的风寒暑湿。即风寒暑湿的病机,与气候没有对应关系,仅仅是因同名将其与时间季节对应正是“天人合一”理论论据的重大失误。中医理论基于同名风寒暑湿而对应时间的理论这部分内容,是完全错误、失误的理论。

即病因“邪气”、季节,与病机根本没有对应关系。从而“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被后人名为“三因”也是不准确和错误的冠名,且“三因”事实上并不是指对应季节气候的因素,即便表病的发生,除了并不对应季节,也不完全因为气候的异常变动即“非时之气”的“邪气”,因为“正气”即应时之气也能“伤人”这是医经中古人早已有之的明文。

而“外因”风寒暑湿对应表病,内因对应里病,不内外则非表里发生途径,即非代谢因素致病,而是外伤因素。因此所谓“三因”准确说应为三类致病机制与途径,而非论述“表邪入里”。

因而“天人合一”偏重于气候与季节时间对应的理论是彻底失误、以偏概全的不完全分类的错误理论。■

——2023.9.14

专栏

图片
图片

腔调专栏搜索,品读精彩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