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速递 | 朱子读书法译注

 竹山一枝秀pfxh 2023-09-18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图书)

图片

书名:朱子读书法译注

作者:袁津琥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作者简介:

袁津琥,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教授。先后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文献》《文史》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三项,先后获省教育厅哲社三等奖一次,市政府哲社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著有《艺概笺释》(中华书局2019年)、《书概笺释》(中华书局2018年)、《唐彦谦诗笺释》(巴蜀书社2021年)等,合著《苏辙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9年)。

内容简介:

读书是需要方法的。早在先秦时代,一些学者就在他们的著述中零星地进行过探讨。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图书数量激增,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理学大儒朱熹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朱熹是中国古代对读书方法最为重视、论述最多,也最系统、最为精辟的学者。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编辑的《朱子语类》卷八、卷十、卷十一收录的《总论为学之方》《读书法》,则是朱熹对读书法论述最为集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备受后世推崇。本书是对《朱子读书法》的全面译注,堪称目前了解朱熹读书法的最佳注译本。

前  言

袁津琥

图片

本书作者袁津琥教授

读书是需要方法的。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就意识到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他们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论述。以先秦诸子为例,《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卷九《外物》“得意而忘言”,卷五《天道》“轮扁斫轮”;《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韩非子·外储说上》中的“举烛”……迄今仍对指导我们如何读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儒家学者的著作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充分。而《礼记·学记》《荀子·劝学》等更是开创了专章讲解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的先河。

到了北宋,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图书数量激增。据统计,宋代图书的数量达到一万一千部、十二万四千多卷,接近于此前从西汉至五代图书数量的一半,因此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大儒朱熹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平时和门弟子的讲学及书信往还中,对学习方法多有详细而又生动的论述。这些方法“有前贤之所已言者,亦有前贤之所未及,而出于文公之独见者”(见《朱子读书法》齐熙序),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朱熹是中国古代最早有意识的、对读书方法加以系统论述的学者。

朱熹,南宋徽州婺源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丰硕。清修《四库全书》时,收录朱熹的著作就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周易参同契考异》《资治通鉴纲目》《晦庵集》等四十种之多(这还不包括后人编选辑录的有关朱熹生平的语录等),总字数在两千万以上。作为自孔孟之后最具影响的儒家学者,明清以来几乎没有一个学人不是读他的书成长起来的。即或是近现代一些著名学者,如鲁迅、陈寅恪等先生,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著述中找到受朱熹影响的痕迹。

因此,这样一位学者来谈读书法,我想应该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事实上,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看,“读书法”一词,最早就是由朱熹提出,并由其门人据此为名,陆续编纂成书。南宋齐熙《朱子读书法序》:“读书法者,文公朱子之所常言,而门人辅公汉卿之所编集也。”按:辅公汉卿指辅广,汉卿是他的字,号潜斋,学者又称“传贻先生”。曾从吕祖谦游,又拜朱熹为师。可知其年辈当与朱熹接近。他的这个辑本,应该是有关朱熹对读书方法论述最早的辑本,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以“读书法”命名的著作。可惜的是,这个辑本没能流传下来。除了专书外,朱门弟子及后学还在编辑朱熹语录及其他论著时,辟有“读书法”专章,著名的如开庆元年(1259)成书的真德秀编辑的《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五、咸淳六年(1270)导江黎靖德编辑的《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性理大全》卷五十三、卷五十四,都列有《读书法》专章,可见后人对此的重视。风气一开,后人多有效仿者。直至现当代,张明仁编纂之《古今名人读书法》、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桑兵编纂之《读书法》、高小方《读书法与研究法》,也都受到过一定的影响。

遗憾的是,自五四运动鼓吹打倒孔家店以来,除了一些专业学者,大多数国内读者对朱熹及其著作已经越来越生疏,更不用说像《西山读书记》《朱子语类》《性理大全》这类书了。相反,倒是海外的一些著名学者,如徐复观、余英时等人,对此却格外重视,认为其中所论多有和西方诠释学相通之处。

图片

宋儒朱熹(1130-1120)

笔者从1999年以来,即执教于基层地方院校。二十多年中,遇到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又如何学习?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把朱熹有关读书法的相关论述介绍给大家。经过仔细考虑,在众多的后人辑录的朱熹谈论读书法的著作中,笔者决定还是按照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的意见,截取《朱子语类》卷八中的《总论为学之方》和卷十、卷十一中的《读书法》上、下三卷中的内容(按:《朱子语类》卷一百四《自论为学工夫》及卷一百一十三至卷一百二十一《训门人》诸卷亦甚好,此十卷内容与本书所辑内容多有重复及互相发明之处,读者可自行参看),而没有选用其他同类型著作或自行辑录。这主要是因为:

一、既然是为了启迪初学,篇幅自然就应有所限制,不能过于浩繁,而《朱子语类》这三卷的篇幅最为适中。

二、这三卷内容主要侧重于宏观、大的方面的论述,不像其他的同类型著作,细大不捐,涉及对众多专业领域和专业典籍的具体评述,需要读者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不尽适用于初学。

三、这三卷内容虽然不多,却也基本涵盖了朱熹谈论读书方法的精髓。

众所周知,近现代学术史上,胡适是继朱熹之后最重视研究方法的学者。他无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白话小说、国语、禅宗史,还是《红楼梦》《水经注》,都非常注意自觉地揭示出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对近代学人影响深远。而这之中,很多地方就明显受到了其乡贤朱熹的影响。胡适论述中直接引述朱熹著作及《读书法》中的语句,即不在少数。比如很多人不理解胡适晚年为何花数年精力去研究《水经注》所谓戴震抄袭全祖望、赵一清的案件,对此,胡适解释说:“我不是研究《水经注》,我是重审一百多年的《水经注》的案子,……我花了五年的工夫得着这个结论,我对于这个案件的判决书就写出来了。这虽然不能当作专门学问看,至少也可以作为文史考证的方法。我之所以要做这个工作,并不是专替老乡打抱不平,替他做律师,做侦探。我上次说过,我借着小说的考证,来解说治学的方法。同样的,我也是借《水经注》一百多年的糊涂官司,指出考证的方法。如果没有自觉的批评、检讨、修正,那就是很危险。根据五年研究《水经注》这件案子的经验,我认为作文史考据的人,不但要时时刻刻批评人家的方法,还要批评自己的方法;不但要调查人家的证据,还得要调查自己的证据。五年的审判经验,给了我一个教训,为什么这些有名的考证学者会有这么大的错误呢?为什么他们会冤枉一位死了多年的大学者呢?我的答案就是:这些做文史考据的人,没有自觉的方法。”(见《治学三讲》)那些认为戴震在校勘《水经注》过程中,剽窃了全祖望、赵一清成果的人,多少有点先入为主,是“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见《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即见《读书法下》七三。

胡适治学特别强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见《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又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所谓“大胆的假设”“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类似语意最早见于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这句话更有可能是间接来源于《读书法上》七四“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及《读书法下》七八“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等处。

四、这三卷内容大都语句简短,要言不烦,既有格言警句的凝练,而又取喻多端,生动活泼。举凡日常生活中的修房子、包裹东西、搬石头、吃水果、炼丹、熬药、吃饭、射箭、撑船、登山、洗澡……都被朱熹信手拈来,成了谈论学习方法的绝妙比喻,好像“活泼泼地在这里流转”(见《总论为学之方》三五)。里面很多论述亲切有味,针对性极强。

笔者所在的基层地方院校学生大多家境贫寒,一部分学生经常抱怨自己缺乏学习的良好物质条件,其实这个问题,朱熹早就说过:“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为'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遇富贵,就富贵上做工夫;遇贫贱,就贫贱上做工夫。《兵法》一言甚佳,'因其势而利导之’也。人谓齐人弱,田单乃因其弱以取胜,今日三万灶,明日二万灶,后日一万灶。又如韩信特地送许多人安于死地,乃始得胜。学者若有丝毫气在,必须进力!除非无了此气,只口不会说话,方可休也。因举浮屠语曰:'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见《总论为学之方》五九)物质条件差,当然是学习的不利因素,但更为关键的还是要看学习者自己有无向学的赤诚之心。如果学习的信念不坚定,动机不纯粹,那么无钱的时候,会说自己没有钱,无法购置必要的学习书籍进行学习;有钱的时候,又会说自己既然有钱了,又何必读书?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家境贫寒: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这都是以前耳熟能详的苦学故事。可见物质条件的优越,并不是一个人成材的先决条件。

又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但“温故”何以能“知新”呢?孔子并未进行阐述,读者也未必都能领会。其实我们不妨用朱熹的话来引申发挥,这是因为:其一,同一本书,读第一遍时和读第十遍、第百遍,对文本理解的深浅程度会有不同,盖“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见《读书法上》五六)。其二,同一本书,读第二遍时的知识积累和储备与读第一遍时已发生变化,读第三遍时又会发生变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的读者,读同一本书,理解体会自然又会有所不同。笔者前几年一直致力于《艺概》一书的研究,自谓终能窥其文心,发明其著述体例,亦无他,但多读耳。因此初学者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三卷内容的研读,收到以简驭繁的功效,继而触类旁通,再深入涉猎朱熹或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

五、可以充分保证所选内容的完整性。虽然《朱子语类》是朱门弟子对其平时言论的随记和汇编,多属即兴谈论性质,本身不存在所谓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考虑到朱熹曾说过:“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见《读书法上》四七)所以笔者将此三卷完整地选录,而不再自行辑录,或对其中语意近似的论述加以增删,这也是对朱熹的一种尊重。

当然,现在的读者要准确阅读、理解《朱子语类》中这三卷内容,并不容易,这是因为:

一、从时代上讲,本书摘录的内容虽属近代汉语的范畴,但对于今人来说,囫囵吞枣泛观其大意,或许尚不困难,但要深入探究,则另当别论。如本书《总论为学之方》五一“今人不肯做工夫,有先觉得难,后遂不肯做;有自知不可为,公然逊与他人。如退产相似,甘伏批退,自己不愿要”中的“甘伏批退”,就很让人费解,当前各大辞典都未收录。笔者虽然进行了翻译,但理解是否准确,殊不敢自信。这类词语书中还有很多。

二、限于语录体的著述方式,本书重在抒写朱熹个人的感受和心得,并没有详细加以阐述。好比解题,只讲结论,没有具体的步骤和逻辑推导过程。许多论述,有相关经历的读者读到后自然觉得亲切有味,没有相关经历的读者则一时难明其中精蕴。如毕业季正在写论文的同学,如果读到“为学须先立得个大腔当了,却旋去里面修治壁落教绵密。今人多是未曾知得个大规模,先去修治得一间半房,所以不济事”(见《总论为学之方》一四),自然一下就能明白,写文章应该先立结构框架,再充实完善细节,不能舍本求末。又如很多人临近暮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才省悟要为世界和世人做点有意义的事,也许人生更有价值。所谓“看得道理熟后,只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着眼也。又答人书云:'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惟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见《总论为学之方》一五八)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可见大学者都有大境界,古今中外东西哲人一也。

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传统典籍中有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内容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希望能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层次和阅读需要的、有益的读物。有鉴于此,笔者于2012年在国内第一次完成了《朱子语类》中《总论为学之方》《读书法》等卷的白话注译工作。图书出版后,一直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读物,在小范围内散发,效果很好。巴蜀书社青年编辑王承军先生认为应公开出版,这次即利用这个机会,又进行了详细的增订。新增订注本,注释更简约准确、翻译更达意传神。由于本人自2014年起,一直从事《苏辙诗文集》的校注工作,致目力大损,故本次增订工作,主要由本学院杨国华讲师完成,汉语言文学一九级一班学生钟若冰、二班熊丽洁,二〇级一班学生叶凤霞协助进行了校勘,在此一并致谢。

图文:王承军 | 排版:杨静 | 

复审:杨梦潇 | 终审:王群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