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国际联合报社 2023-09-19
图片

图片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后又起兵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1529年去世,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

图片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早于致良知说)
1、基本含义
就范畴的使用说,王守仁与宋儒对知行的了解有所差别,在宋儒,知与行不仅有知识与实践的区别,也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为(求知与躬行)。在阳明学中,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其范围较宋儒来的小。而行的范畴则较宋儒的使用为宽,一方面行可以指人的实践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心理行为。
另外他所谓的知指道德意识、不同于所谓认识;他所谓的行指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不同于是所谓实践。他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强调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是一回事,教人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密切结合起来,而不是讲什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出发点
在宋儒看来,“真知”指真切之知,真知的观念虽然并不直接包含行为,却包含了“必能行”这一性质。宋儒的这个思想正是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先导。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是把程朱关于“真知必能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的思想作为起点。
3、理由
3.1.知行本体
典型表述:王守仁的学生曾问他,许多人知道对父当孝对兄当弟,却不行孝行弟,知和行明明是分开的,怎么说知行合一呢?王守仁说;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释:“知行本体”是王守仁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本体这里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一切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知行的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是知行本体。在这个说法下,“晓得当孝弟而不能孝弟”的人就不是知而不行,而根本被认为是“未知”。
根据这个思想,王守仁认为,就其本来意义,知行是合一的,这个合一并不是说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
3.2.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第一,“真知即所以为行”当指真知必能行,这个思想承自宋儒。
第二,“不行不足谓之知,”首先是指道德意识的自觉程度而言。
当我们用知说明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时,必然意味着这个知,是与行联结的,例证:他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为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孝弟?”对不行孝弟的人不能使用知孝知弟,所以道德评价上的知必然联系着、包含着行。
第三,“不行不足谓之知”也指一般认识活动而言。
例证:王守仁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
只有经历过痛感才知道什么是痛,只有经历过寒冷才知道什么是冷,这些与我们的感受性直接相关的体验之“知”显然是和我们有过亲身体验(行)相关的,食物是否好吃、道路是否平坦,也必须依赖实践活动才能知道,所以不行不足谓之知。
3.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这个说法是从动态的过程来了解知行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意义。
知是行之始:意识属于知,若就意识活动是外部行为的开始来说,意识是整个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在此意义上,它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从而可以说就是行。
行是知之成:同理,行为属行,但就行为是思想的实现或实践是观念的完成来说,行可看成整个知识过程的终结,即知识过程的最后阶段,从而可以说就是知。
所以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3.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王守仁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这个命题的重点是在“行是知的功夫”,强调“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
同时,行也不是一匹瞎马狂奔,它有知作为指导。
所以,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
这个提法是批评那种“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得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的主张,主张没有脱离行的独立的知的功夫,也没有脱离知的独立的行的功夫。
4、立言宗旨
《传习录》下云: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曾有不少学者认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可以概括为“一念发动即是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从“为善”和“去恶”两方面看,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不善便是行恶了,而一念发动为善还不就是行善了。所以,只有善的意念或对善的了解还不是知善、行善,只有把善的意念落实为为善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知善、行善。从为善的方面看来说,有行才是知;从去恶的方面来说,有不善之念便是行了。王守仁的知行观是重“行”的,把他的知行观归结为“一念发动即是行”就抹杀了他的知行观的特点。
图片
  1. 五百年来王阳明(1)传奇开始的地方

  2. 五百年来王阳明(2)叛逆的儿子

  3. 五百年来王阳明  (3)  父亲那座山

  4. 五百年来王阳明(4)理学那道坎儿

  5. 五百年来王阳明(5)宦官那个坑

  6. 五百年来王阳明(6)生死那道关

  7. 五百年来王阳明(7)龙场悟道

  8. 五百年来王阳明(8)心学的正能量

  9. 五百年来王阳明(9)知行合一

  10. 五百年来王阳明(10)事上炼

  11. 五百年来王阳明(11)致良知

  12. 五百年来王阳明(12)最爱是讲学

  13. 五百年来王阳明(13)心学亦心理学

  14. 五百年来王阳明(14)破山中贼易

  15. 五百年来王阳明(15)破心中贼难

  16. 五百年来王阳明(16)一封“情书

  17. 五百年来王阳明(17)秋风扫落叶

  18. 五百年来王阳明(18)三个“七零后

  19. 五百年来王阳明(19)两个余姚人

  20. 五百年来王阳明(20)心智的较量

  21. 五百年来王阳明(21)决战鄱阳湖

  22. 五百年来王阳明(22)艰难时世

  23. 五百年来王阳明(23)心学归于致良知

  24. 五百年来王阳明(24)善恶之间

  25. 五百年来王阳明(26)战或不战

  26. 五百年来王阳明(26)此心光明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