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后又起兵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1529年去世,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范畴的使用说,王守仁与宋儒对知行的了解有所差别,在宋儒,知与行不仅有知识与实践的区别,也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为(求知与躬行)。在阳明学中,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其范围较宋儒来的小。而行的范畴则较宋儒的使用为宽,一方面行可以指人的实践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心理行为。另外他所谓的知指道德意识、不同于所谓认识;他所谓的行指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不同于是所谓实践。他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强调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是一回事,教人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密切结合起来,而不是讲什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宋儒看来,“真知”指真切之知,真知的观念虽然并不直接包含行为,却包含了“必能行”这一性质。宋儒的这个思想正是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先导。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是把程朱关于“真知必能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的思想作为起点。典型表述:王守仁的学生曾问他,许多人知道对父当孝对兄当弟,却不行孝行弟,知和行明明是分开的,怎么说知行合一呢?王守仁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解释:“知行本体”是王守仁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本体这里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一切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知行的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是知行本体。在这个说法下,“晓得当孝弟而不能孝弟”的人就不是知而不行,而根本被认为是“未知”。根据这个思想,王守仁认为,就其本来意义,知行是合一的,这个合一并不是说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第一,“真知即所以为行”当指真知必能行,这个思想承自宋儒。第二,“不行不足谓之知,”首先是指道德意识的自觉程度而言。当我们用知说明人的道德知识水平时,必然意味着这个知,是与行联结的,例证:他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为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孝弟?”对不行孝弟的人不能使用知孝知弟,所以道德评价上的知必然联系着、包含着行。例证:王守仁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只有经历过痛感才知道什么是痛,只有经历过寒冷才知道什么是冷,这些与我们的感受性直接相关的体验之“知”显然是和我们有过亲身体验(行)相关的,食物是否好吃、道路是否平坦,也必须依赖实践活动才能知道,所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个说法是从动态的过程来了解知行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意义。知是行之始:意识属于知,若就意识活动是外部行为的开始来说,意识是整个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在此意义上,它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从而可以说就是行。行是知之成:同理,行为属行,但就行为是思想的实现或实践是观念的完成来说,行可看成整个知识过程的终结,即知识过程的最后阶段,从而可以说就是知。所以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这个命题的重点是在“行是知的功夫”,强调“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所以,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这个提法是批评那种“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得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的主张,主张没有脱离行的独立的知的功夫,也没有脱离知的独立的行的功夫。《传习录》下云: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曾有不少学者认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可以概括为“一念发动即是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从“为善”和“去恶”两方面看,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不善便是行恶了,而一念发动为善还不就是行善了。所以,只有善的意念或对善的了解还不是知善、行善,只有把善的意念落实为为善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知善、行善。从为善的方面看来说,有行才是知;从去恶的方面来说,有不善之念便是行了。王守仁的知行观是重“行”的,把他的知行观归结为“一念发动即是行”就抹杀了他的知行观的特点。五百年来王阳明(1)传奇开始的地方
五百年来王阳明(2)叛逆的儿子
五百年来王阳明 (3) 父亲那座山
五百年来王阳明(4)理学那道坎儿
五百年来王阳明(5)宦官那个坑
五百年来王阳明(6)生死那道关
五百年来王阳明(7)龙场悟道
五百年来王阳明(8)心学的正能量 五百年来王阳明(9)知行合一 五百年来王阳明(10)事上炼 五百年来王阳明(11)致良知 五百年来王阳明(12)最爱是讲学 五百年来王阳明(13)心学亦心理学 五百年来王阳明(14)破山中贼易 五百年来王阳明(15)破心中贼难 五百年来王阳明(16)一封“情书 五百年来王阳明(17)秋风扫落叶 五百年来王阳明(18)三个“七零后 五百年来王阳明(19)两个余姚人 五百年来王阳明(20)心智的较量 五百年来王阳明(21)决战鄱阳湖 五百年来王阳明(22)艰难时世 五百年来王阳明(23)心学归于致良知 五百年来王阳明(24)善恶之间 五百年来王阳明(26)战或不战 五百年来王阳明(26)此心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