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微塾 格律诗的形式 我国古典诗歌文学形式,种类很多,总的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两大类。其中,规矩很严格的就是“格律诗”。不过,“格律诗”这名称是我们当代人给取的,古人并不这么叫。唐代人把“格律诗”叫做“近体诗”或“今体诗”,把“古体诗”叫做“古风”。这是因为,“格律诗”形成于唐代,唐代以前的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格律的束缚。 所谓“格律诗”,概括地说,有两大内容。一是形式整齐,二是声调和谐。 关于形式整齐,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每首诗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是固定的;二是除了只有四句为一首的绝句之外,每首诗都要求对仗。 根据句数的多少,又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绝句是每首四句。五个字的叫“五绝”,七个字的叫“七绝”。 律诗是每首八句。五个字的叫“五律”,七个字的叫“七律”。 排律是起码要十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因此也叫长律。有五言排和七言排。 关于对仗,律诗和排律要求必须对仗,绝句不作要求。 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开头两句叫第一联,又称为“首联”,三四句叫第二联,又称“颔联”,五六句叫第三联,又称“颈联”,七八句叫第四联,又称“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除第一联和第四联以外,中间的两联必须对仗,即出句和对句应成为一副对联。 排律也是如此,不管多到几百句,除第一联和最后一联之外,中间各联都要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就是两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要相同,语法结构要相类。就词性来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严格的对仗,称为“工对”,它要求逐字相对。而大致相对的对仗,则称为“宽对”。 上面是从语法上说的对仗,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 从意义上说,对仗又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正对”,是指并列的两个事物或概念相对;“反对”,是指相反的两个事物或概念相对;“流水对”,是指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的对仗。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正对 ——,如“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上句是说在白色恐怖下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下句是说乐观主义精神,是并列的两个概念相对。又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称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下句赞美诸葛亮的报国忠心,两个概念并列相对。 反对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句表示对敌人刻骨仇恨,下句表示对人民无比热爱,两个概念相反作对仗。又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上句是说欠酒钱是寻常的事,下句是说人能活到七十岁很少见,这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作对仗。 流水对 ——,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上句是说拿起武器作斗争,下句是说要达到的斗争目的,两句的意思连贯而下不能各自独立。又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说花间小路没有打扫过,今天特意为你打扫,下句说蓬门没有打开过,今天为您特意打开,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了一个热情欢迎客人的完整意思。 除了正对、反对、流水对以外,还有“扇对”、“借对”、“当对”等好多种。 “扇对”又叫“隔句对”,即一二句同三四句相对,一对三,二对四。 “借对”,是利用汉语词汇谐音的特点来相对。 “当句对”,是一句诗中自己还相对。 对仗要避免两句的内容重复。如果重复叫做“合掌”,其中一句是废话。对仗还要避免两句中有重复的字,但同一句中,出现重复的字是可以的。 上面说的是律诗的形式要整齐。 |
|